郑雅娴
(汉中市汉台区林业工作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石灰岩矿是人类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矿山的开采占用大量耕地资源,破坏地表森林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河道淤积;采矿地表易发生沉降、塌陷、崩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采矿活动中产生的粉尘、废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大规模矿产开采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导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破坏生物多样性;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空区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影响视觉美感[2-3]。矿山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矿山迹地植被的恢复治理迫在眉睫。
陕西省汉中市徐家坡福利矿石加工厂五郎建筑用石灰岩矿始建于2009年,在多年开采利用中,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矿区内地形地貌景观及生态环境美观破坏严重,采矿活动累计破坏占用林地面积约3.31 hm2,存在多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危及周边村庄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速周边土壤的退化。为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使当地环境和经济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美化汉中市城市形象,对该矿区植被恢复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采石场地处秦岭南麓,汉中盆地北缘低山区,距离汉中城区27 km。矿区内地形陡峻,北高南低,海拔700~800 m,坡面40°~60°。矿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14.8 ℃,年均降水量921.6 mm。为高覆盖度植被区(>60%),乔木植物以马尾松为主,杂生少量栓皮栎,或镶嵌生长少量其他阔叶树,灌木植物以酸鱼草、马桑、悬钩子为主,多分布在山体中坡以上坡位,下坡位多以黄荆灌丛为主,草本植物多为野青茅、艾蒿、拟金茅等常见草本。
矿石主要类型为块状细粒结晶灰岩,岩石呈深灰色,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约占93.6%,次为白云石及少量粘土矿物,矿区地质结构简单,无次级褶皱和断层。由于长期无序开山采石,矿区内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大面积岩石开采面和裸露岩石较多,地形凌乱破碎、坡高壁陡,景观效果差。
五郎建筑用石灰岩矿区温暖湿润,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有利于植物成活、生长繁育。但是地形特殊,坡面陡峭,表层结构脆弱,且石灰岩矿土壤呈酸性,土层浅薄,石砾含量高,养分缺乏,土壤立地条件差,植被很难自然恢复[2]。因此,矿山植被恢复的关键是根据矿区不同部位的立地特征,通过人工手段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环境,改善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重建植物群落[1,4]。
根据矿区的地质条件、破坏程度及周边环境等因素,本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开采立面的台阶式爆破削坡,开采区域内的全面植被恢复,弃渣场新建排水设施。
2.1.1 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 根据植被演替、生态位等理论,结合采石场立地条件和植物生态学特性,人工恢复植被应注意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科学配置[5]。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配置模式,开采高陡立面,坡度陡、土壤条件差,应以藤、草搭配模式为主,同时注意上攀下垂种类的搭配[1];开采平台、弃渣场、工业场地区等坡度较缓、土壤相对较好区域,可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种植宜以灌木为主,辅以浅根系乔木和草本植物[1,6]。乔—灌—草结合模式,既能使各个体具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获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以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和提高地力等功能[2]。在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应适当密植,以便尽早形成森林景观,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2.1.2 适应土壤贫瘠现状,选用抗逆性强的植物种类 矿山的土壤大多源自被剥离的表面土壤、废矿石等,土壤贫瘠、养分不均衡, N、P、K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低,因此恢复植被宜以小乔木、灌木为主,选择种群稳定、数量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干旱,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的乡土树种,如刺槐、侧柏、胡枝子、紫穗槐、楸树、枣皮等[2,7]。同时应对边坡土壤进行适当改良,将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质成分剔除,分析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通过客土、施加营养肥料、改变土壤酸碱度等方式对营养成分较差的土壤进行改造[7]。
2.1.3 根据栽植条件和苗木状况,分类栽植 裸苗栽植要苗正根舒,适当深栽,分层复土,压实;带土团栽植应保护土团,栽植时从侧方填土,使新土与土团紧密结合;藤本应尽可能选用营养杯中培养的带杯苗木,现场栽植时,轻轻去掉营养杯,然后将其栽到合适的位置,从侧方填土压紧[1];撒播草籽时,要注意条带均匀撒播,草种撒好后,要立即覆土,厚度约1 cm,并进行滚压,大面积撒播时,可用细齿耙,往返拉松表土面使草籽被土覆盖。
开采立面原有一台阶崩塌,边坡角75°~80°,坡面陡峭、高度近85 m,距离坡顶后边缘6~7 m处有一条宽约2~3 m、长约100 m的断层破碎带,周围岩石裂隙发育。开采立面几乎没有土壤,难以保水,植物定居条件极差,对其绿化十分困难。对于坡度大、土层薄、稳定性差的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前先要进行降坡处理[8]。现有的高陡立面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边坡坡度在60°~80°的采石场陡峭岩壁,采用种植槽爆破开槽——填土——苗木移栽植技术;边坡坡度大于80°的采矿点陡峭岩壁,采用CBS混凝土喷播绿化技术;边坡坡度介于60°~90°,创面高度低于15 m,采用藤本植物攀援治理恢复[4]。
综合考虑立面条件、植被恢复效果、可操作性、施工成本等因素,本方案针对开采立面设计台阶式爆破削坡,形成多级台阶后进行植被恢复。具体方案为:在上述裂缝范围内进行爆破排险、危岩体清理,清除坡面杂物及松动石块,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成弧状,消除开采面坡顶及坡面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保障施工安全;从上到下设置3级台阶,下面台阶向上堆土,上面台阶向下堆土,坡顶掘进9 m,一级台阶100 m × 9 m × 20 m(长×宽×高),二级台阶100 m × 3 m × 20 m(长×宽×高),三级台阶100 m × 3 m × 20 m(长×宽×高),共需爆破开挖土石方量36 543 m3,爆破矿石回填坡脚,最终边坡角不大于65°。
待分台阶形成后,对各个台阶进行平整,植被恢复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沿坡走向挖种植坑,栽植刺槐、侧柏等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地表撒播结缕草、狼尾草等草种。平台上的土壤多为采矿后残结的母质、母岩和表土混合物,砾石含量高,养分匮乏,结构紧实,植物难以扎根,同时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等条件也不能较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可进行带状整地,客土厚0.5 m以上,改善土壤酸碱度,并适当掺入肥料,保证土壤养分[2,9]。客土土源首先选择就近的排土场,其次为迹地周围的表土、有林地内表土和浮土,取土深度不超过20 cm[10]。
对于边坡坡度大于60°,创面高度约20 m的坡面,可采用双层配置法进行植被恢复,在坡面基部与顶部同时种植藤本,藤本攀援和垂悬绿化相结合,上挂下铺,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常青藤等,垂悬植物可选择葛藤[11-12]。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剥离风化层及矿渣堆放于采场西侧,方量约6100 m3,面积约1.02 hm2,由于方量不大,且下方无居民居住,危害程度较轻,危险性较小。本方案设计将弃渣全部回填坡脚形成最下方台阶,台阶宽约6~8 m。回填时注意分类,先将碎石、粒径较大的砾石回填,最后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砂土粘土覆上,直接在上面植树种草。弃渣回填后,适当平整弃渣场,客土绿化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具体操作与开采平台相同。
工业场地区、运矿道路区及其他裸露区域地势平缓、边坡坡度小于30°,个别地段进行稳定化处理后利用原有土壤或客土绿化,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进行植被恢复。
采石场的地表形态已完全改变,水系较紊乱,理顺水系是维系采石场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1,13]。针对弃渣场增设排水设施,新修365 m排水沟,设计断面为梯形,底宽2 m,砌护沟深2 m,开口4 m,设计沟道纵向比降1/(500~800),侧墙采用M7.5浆砌石砌护,侧墙顶宽0.5 m,底宽0.8 m,沟道内侧砌护坡比1∶0.5,沟底采用C20砼现浇,宽度2 m,开挖富裕断面用弃土回填夯实。
矿山植被恢复需要科学合理规划,积极推进乔灌草套种混播、积极探索人工促进与封育相结合模式,并在后期加强维护和监管[14]。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相结合,以期实现矿山植被恢复的稳定与自然协调。通过对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治理,能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使破损山地和废弃地重新绿意盎然,山体自然风貌得以再现,有效恢复山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市民提供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