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寿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2018-03-20 01:39:48田宇丹薛燕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香薷热病头痛

田宇丹,薛燕星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中国中医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薛伯寿教授继承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及诸贤思想经验,精研伤寒、温病、温疫学说,既能择优辨证掌握,又能在融会贯通中发扬创新,对外感热病有较深的研究体悟。

病毒性脑炎属中医温病范畴,薛师对该病有较成熟的认识和完整的辨证论治思路。三焦、卫气营血是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辨治则多以卫气营血辨证。如邪在卫分,病人多有头痛,微恶寒,身热无汗,或有汗不透,口渴,呕吐,舌略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滑数,多用辛凉透邪法,如银翘散、葱豉汤、桑菊饮等。邪在气分,多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烦渴面赤,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浮洪数,治以清热解毒,处以白虎汤、白虎加苍术汤;兼湿滞者,用新加香薷饮或黄连香薷饮、六一散、碧玉散等;若热结阳明,面目俱赤、气粗声重、潮热谵语、腹满便闭,舌苔老黄或起刺,脉沉数或沉实,治宜芳香逐秽,解表通里,可选用大小承气汤、三一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必要时应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邪在营血,多表里俱热,或三焦大热,多见发热恶寒、头痛剧烈、狂躁心烦、谵语不寐,甚则吐血衄血,舌质绛,苔黄燥,脉沉细数或脉虚,治宜清热解毒,辨证选用清心凉膈散、栀子豉汤、清瘟败毒饮、升降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汤、青蒿鳖甲汤、黄连阿胶汤等;若邪毒攻心,蒙蔽心包,三焦受阻,内外不通,病人甚至昏迷、卒倒不省人事,则宜急则治其标,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牛黄抱龙丸等;若合并惊厥,则镇肝熄风,选用局方至宝丹、钩藤熄风散、大小定风珠等。正如名代万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2]云:“小儿出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薛师在诊治过程中,尤其注意小儿形体稚阴稚阳,形气未充,正气未足;薛师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外感热病尚需时时顾护脾胃,不可损伤中气[3]。重视顾护津液,遵从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酌选青蒿鳖甲汤或三鲜饮(蒲老验方:鲜生芦根、鲜竹叶、鲜茅根)养阴生津;录验案一则,以为例证。

1 病案举例

患儿,8岁,因发热伴头痛3天,于2016年7月22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儿科急诊。入院查体:项强(++),脑膜刺激征(+)。以“脑膜炎”收入院;入院时发热,持续不退,服用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不效,体温在38.5~39.5℃之间,头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涎沫,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精神疲惫,不欲饮食,乏力思卧,小便尚可,大便时秘,舌红苔中根部略白腻,舌尖有毛刺,脉弦数。入院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脑脊液常规:蛋白0.48 g/L;白细胞136×106/L,单核0.44,多核0.56;衣原体抗体(+)。诊为:病毒性脑炎;入院予:甘露醇135 mL,3次/d静滴以降颅压;脑苷肌肽、磷酸肌酸钠静滴以营养神经;阿奇霉素、单磷酸阿糖腺苷静滴抗感染;予热毒宁静点以清热解毒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经治2 d,患儿仍高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5~39.8 ℃之间,院内所有西药退烧药均不能使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一般情况越来越差,几不进食,昏昏欲睡,无奈求助于恩师薛伯寿老先生。

薛老诊后考虑时值盛夏,暑热夹湿为患,治以辛凉宣透,清热祛暑,佐以解毒凉血,以新加香薷饮、升降散、连苏饮、六一散合犀角地黄汤化裁,方药组成:金银花15 g,连翘10 g,香薷6 g,厚朴6 g,扁豆花8 g,蝉蜕5 g,僵蚕8 g,大黄5 g,姜黄6 g,生地黄15 g,赤芍8 g,牡丹皮8 g,黄连5 g,苏叶5 g,羚羊角粉0.9 g(冲服),玄参10 g,白茅根15 g,六一散8 g(包煎)。水煎,分3次服。片仔癀3 g,分4天口服,2次/d。

服药当晚,患儿遍身汗出、身凉、脉静,体温降至正常,6 h后再次升至39.0℃,再予上药水煎服,体温恢复正常,头痛缓解,项强(+),呼吸和缓,面色红润,精神转佳,未呕吐,略有恶心,能少量进食,大便1次,色量质正常。复查血常规正常。甘露醇静点改为2次/d。服药3剂尽,未再发热,头痛消失,纳食增加,因患儿拒绝服汤药,故停服。继续营养支持对症治疗12 d。查项强(-),复查脑脊液基本正常,一般情况好转出院。

2 体会

该患儿发病时正值长夏,大暑前后,暑湿当令,“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4]”,患儿高热,头痛、呕吐,当诊为暑温。患儿未见咳嗽、胸闷、恶寒等肺卫之证,起病即高热、头痛、舌红点刺为气分之证,无谵语、神昏、斑疹、衄血,舌亦不绛,故未见营血分之证。“治暑者,需知其挟湿为多”[5],故予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白茅根清热祛暑除湿,并有上下分消之势;患儿舌起芒刺,高热不退,并有项强,有热入营血及动风之势,故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犀角,以羚羊角代,其味咸,性寒,入肝,散血解毒,熄风止痉,“既善清里,又善解表”[6],患儿高热项强,用之颇为对症,既可防热邪深入,又断抽搐反张于未然;黄连、苏叶,为连苏饮,薛雪《湿热论》谓“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瘥,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三五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7]。该患儿暑热挟湿,呕恶不食,用川连去湿热,以苏叶通调肺胃之气,也使全方气机灵动不滞;关于升降散,蒲辅周老先生曾云:“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余治瘟疫多灵活运用杨氏瘟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8]。杨氏云“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直流毒顿消矣”[9]。僵蚕味辛苦气薄,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驱风痰,散风毒,解疮肿之药也,善治一切风痰相火之疾[10]。蝉蜕气寒无毒,味咸甘,祛风胜湿,清热解毒,《药性论》云其“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11]。姜黄驱邪伐恶,建功辟疫[12]。大黄味苦,性寒无毒,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能通经,既能解毒,又能除湿,《日华子》曰其:通宣一切气,调血脉[13]。片仔癀主要成分为牛黄、蛇胆、三七、麝香4味药,具有清热解毒开窍之功,与上三方同用,清热解毒,防止热入血分,出现昏迷等变证。

薛师外感热病诊治特点:1)重视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薛师重视和遵循温病的发展规律,清晰判断病情,正确判断预后,即抓住疾病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2)重视“截断扭转”:外感热病,是一类临床急症重症,此病发病多急骤,病情多复杂,进展迅速而容易危及生命,薛师治疗此类疾病能够迅速判断病情发展,往往病初采取截断疗法,迎而击之[14],如此案在以清气分热的同时,并用入营血分药如羚羊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防范于未然。3)重视时令:薛师曾云:“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岁气季节气候,有时内伤杂病亦要注意气候影响因素,方能提高疗效”[15]。本患儿发病时正值长夏,为暑湿当令,故以清暑祛湿之新加香薷饮为主方。4)用药轻灵:认证精准,才可能用药少,孰知生理病理变化,深谙药性,才可配伍轻巧,达到平淡之中见神奇的功效。5)善用升降散:薛师临床上喜用升降散治疗怪病,热病,该方具有升清降浊,上下分消,内外通用,能够调节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调畅脏腑气机,在疑难杂症中应用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16-20]。6)复方应变: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薛师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剂(包括经方、时方、经验方)依据一定的原则相合加减运用,各方的主次程度也因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主次轻重之分,从而达到“1+1≥2”的临床效果。

总之,该患儿以发热、头痛为主,多种中西药抗感染退热均不效,而合理辨证后处方,中药汤剂只1剂热退而无后遗症,说明中药在急性热病中作用不可忽视,而如何准确识病辨证是取效的关键。

猜你喜欢
香薷热病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28
浅谈“热病可灸”
黄连香薷饮中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行为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10
头痛与口疾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0
香薷挥发油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作用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22
远离头痛的困扰
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38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5
香薷传统栽培技术及应用研究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