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森,胡铭钊,张焕卿,吴一波**
(1 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1036536971@qq.com;2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包括全面深化医改、健全医保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卫服务等方面,其伦理蕴意为“健康道德”建设和“健康伦理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1]。医学伦理学对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30年文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医学伦理学过去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以1989~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统计对象。各项指标统计仅为学术论文,剔除通知及声明等非论文文献。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统计对象进行分类统计:期刊载文基本情况、栏目内容、引文情况和作者情况。其中栏目内容通过对预调研结果的整理合并,共分为医患关系、医风、医学教育、道德、制度建设、医护关系、科研创新以及医学人文八个方面;引文情况又细分为引用文献统计和被引用量统计两个方面;作者情况细分为作者的地域分布、作者人数及作者所在机构三个方面。
对论文作者、发文地及机构、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手段,得出指标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载文量是指某期刊在某特定的时间内所刊载文章数量,它反映期刊信息占有能力、研究深度以及信息输出能力,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通过整理和筛选,在统计年份内共得到7118篇学术论文。通过对载文量的统计分析,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可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孕育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平稳期。第一阶段,即1988年之前,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孕育期。医学领域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并没有给医学伦理学的产生提供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领域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医疗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于1988年首次提出伦理委员会的设想。第二阶段,1988~2000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缓慢发展期。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成立,同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这标志着本专业全国性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期刊的诞生,有力促进了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平台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学科初步形成,人们对医学伦理学认识不足,导致科研人员对这方面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出现了在20世纪90年代杂志载文量较少的状况,年均发文量仅166篇,尤其在1994年发文量仅有129篇。第三阶段,2000~2008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政府主管部门逐渐关注医学伦理学的咨询作用,特别是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审查把关作用,人们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学术组织在全国范围推广,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细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改革达到高峰,论文量因此迅速上升,到2008年达到极值429篇。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处于平稳期。由于2008年以后规章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实用化,全面规范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发展,我国医学伦理学呈现由理论逐步转化为实践的态势,如2008年在济南召开中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1年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也提出在改革方案设计上要兼顾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与践行医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测试,与临床实践挂钩,进而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3]。刊载量稍有下降并趋于平稳,但是均不低于300篇。《中国医学伦理学》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前提下,对论文研究意义及其研究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规范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对结果准确性要求更高。
图1 载文量随时间变化
作者地域分布是指对论文作者所在地的相关统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地区相关理论的发展程度。由所得数据可知经济发展程度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抑制作用要大于推动作用,在人均GDP较高的省份,即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发文量参差不齐,彼此间相差较大;而在人均GDP较低的省份,即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发文量普遍较低,且省份之间差距较小,都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图2可以看出,在GDP靠前的几个省(市)中,上海排名第一,人均GDP为4.5665万元,发文量为427篇,北京排名第二,人均GDP为4.4489万元,发文量达到了622篇,但紧随其后的天津、吉林,虽然人均GDP也分别达到了4.2860万元和3.5485万元,但其发文量分别只有195篇和52篇,与北京、上海相差较大。但在GDP排名靠后的几个省份中,其发文量都相对较低,且随着GDP的逐渐降低,两条曲线相互接近,都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排名比较偏后的云南、甘肃、贵州三省,其人均GDP均低于1万元,而其发文量虽有起伏,但均低于100篇。这反映出在GDP较低时,伦理学发展也相对落后。由此可以看出GDP较高的省份,其发文量分布不平衡,相差较大,但在GDP较低的省份,其发文量都相对较低,说明经济发展落后对伦理学发展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在GDP相对落后的省份,医疗条件较差,人民健康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对于健康伦理学的关注度和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而在GDP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但可能因为省份间对于医学伦理学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基础不同,因此这些省份的医学伦理学发展也各不相同。在所有省份当中,期刊所在地陕西省虽然人均GDP为1.6380万元,但其发文量最多,为1051篇,远超过发文量排名第二的北京市,这可能与陕西乃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的诞生地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所在地,对该省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其在21世纪之后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引导许多学者逐渐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发表文章。
图2 地区发文量与人均GDP对比图
机构设置是指发布文章作者所在单位或机构,该指标可以反映出当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阵地和主要的实践理论来源。由数据可知,当下伦理学的两大主要来源为各医学类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其中排名前十的机构全部为高等院校。此外各大临床医疗机构,如各高校附属医院,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对于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学历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靠拢,使得该地区对伦理学的重视与研究力度得以进一步加强。此外,各大临床机构,尤其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仍然是实践发展的主要机构,而各大高等院校则是伦理学理论发展的主要机构,两者之间的合作,使得其发展基础更为优越,研究材料更为丰富。而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使得现代民营医疗企业发展颓萎[4]。在统计文献中,绝大多数文献出自公立机构,而民营机构发文量较少。
发文地区和机构的分布出现明显的重叠性,即相关高等院校集中的省份,发文量更高,如发文量排名前四的机构所在地陕西省、山东省和北京市,其发文量排名同样居前三。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存在使得当地学术基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高校的存在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使得各行业的发展从中受益,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借由经济的提升推动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表1 发文机构及发文量
栏目设置是指在近30年中,各栏目的分类及其载文量,该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主要话题和研究方向的改变。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近年来栏目数量逐年增多,分类趋于细化,各栏目比重随社会热点的变迁而浮动,各时期均不相同。在本刊创立的前期,各类文章混乱分布,没有详细的栏目分类,且涉及领域较少。例如,在前三年,主要包括医风、道德、医患关系和医学教育四部分,相比于现在的8个主要类别来说,讨论主题相对局限。在2004年之后,该刊引入了详细的栏目分类,文章种类也由最初的4个类别增长为8个类别,这反映出栏目数量增加,分类逐步趋于细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最初的医风和道德栏目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最开始的60%逐步稳定为10%~20%以内,这可能是由于大量其他类别文章的涌入。在此期间,随着人民健康理念的增强,对医学伦理学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各领域新的伦理问题不断被发现,使得各领域相关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栏目数也因此增加。1995年以来,各类别文章均有发布,比重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在经过“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后,医疗相关产业逐渐适应市场,医患之间关系趋于稳定;在2005年之后的几年里医患、医风、医学教育三个栏目逐渐占据优势。在这一时期,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逐渐暴露,公民对于市场决定医疗价格的体制不满日益加深,医护人员开始探讨学习相关应对措施。这三者可能是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在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受“新医改”的影响,各栏目所占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例如,医风栏目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17.44%降为2015年的最低值5.83%;而与之相反的是医患关系的载文量逐年上升,2010年的28.68%增至2017年的巅峰值41.18%,成为所有栏目中载文量最大的栏目。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热点的变迁,伦理学的发展重点也随之变化。
图3栏目内容对比图
就个体而言,自2000来,有关医患关系的文章数量飞速上升,由最初的8.87%上升至2017年最高值41.18%,在其中2010年前后增长趋势有所缓和。这一变化规律可能与近年来社会问题与现象紧密相关。2009年之前,我国医疗纠纷不断增加,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患者对日益增高的医疗定价的不满,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均等,沟通不充分等问题,使得医患关系日益严峻。其后,我国提出“新医改”方案,医患关系得以缓和。然而,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在2012年之后,大量医闹伤医事件被曝光,使得原本缓和的医患关系又一次加剧。同时,由于各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地区间医疗发展差异加大,医患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由患者日益增长的医药需求与落后的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各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为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尊重。此外,医疗管理和制度建设近年来逐渐兴起,呈现出逐渐占据更大比重的趋势,载文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近年来,尤其是实行“新医改”后,学者们对于解决严峻医患关系的思路逐渐由加强沟通、增强服务态度,逐渐转变为对于制度本身的研究,以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也因此,这一时期内制度建设的相关文章一直稳定5%~10%,反映出人们对于制度开始加强关注,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见解。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体制的优化和改革可能仍将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确定的时间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作者的人数[5]。它反映了某期刊论文作者智力发挥程度,其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在科研合作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在,合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使科研工作的内容不断加深。根据数据可知,作者为1人的有2259篇,作者有2人及2人以上的有3932篇,平均每篇拥有2.16个作者,作者合著率为64.4%。而在1990~2010年中国作者在SSCI收录期刊中临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作者合著率均大于90%,平均每篇文章作者人数均超过3人[6]。通过上面的数据对比可知医学伦理学整体作者合作度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因此,医学伦理学研究课题化、论文写作团队化的程度有待加强。
2.5.1 引文量。
引文量是表明论文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显示出不同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区别。它不仅表明作者吸收应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反映了作者的阅读倾向、知识储备能力以及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并能从侧面反映出文献的质量内容和所涵盖的信息量。如图4所示,1989~2000年,篇均引文数趋于零,在此阶段我国医学伦理学领域处于缓慢发展期,人们对医学伦理学认识较浅,从而导致论文格式不规范,引用量不足等问题;2000~2017年,引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0~2008年,增长速度很快,尤其在2007年篇均引文量为6.14。从侧面反映了2000年以前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还不够深入以及国内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较浅,导致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没有充分的资源可以引用。这些现象与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发展初期,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缺少的是实践和应用。但2000—2017年《中国医学伦理学》共5444篇文献均有引文,每年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0—2017年篇均引文量整体不断上升,由最初的2.40到2017年的7.71,整体呈上升趋势,近十年篇均引文量能保持在5.00以上,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本刊作者的平均引文能力有所提升。随之影响的是学者们对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利用程度更加深入细致。总体来看,刊登的文献内容愈加充实,论文质量越来越高。同时反映出中国医学伦理学在学术界逐渐地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保障,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图4 引用量及被引用量
2.5.2 被引用量。
期刊的被引用情况是衡量某一期刊论文和期刊性质的重要指标,被引用频次是用来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图4是对本刊三十年来每年被引用频次以及篇均被引用频次的统计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创刊起被引用量逐年增加,新世纪后增长飞速,而近年来随着发布时间变短,被引用量开始下降。在新世纪以前,被引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虽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大,例如1999年文章被引用量仅为390,但已是新世纪之前11年的最高值。这可能是因为在新世纪之前,学界对于医学伦理学认识不够,且该学科本身刚刚起步,理论尚不完整,所研究的问题如基本的医风规范,道德规范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被引用量大幅度提升,至2011年,达到巅峰1582次,相比于1999年的390次,被引用量上升了4.06倍。与之相应的,在此期间,医疗纠纷数量居高不下,医患关系逐渐加剧,科技快步发展,更多新技术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逐渐普及,造成了大量伦理问题的讨论,使得医学伦理学被广泛关注,促使医学伦理学在此期间快速发展。该项研究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本刊的知名度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作者通过此刊发表文章。而在2011年之后新发布的文章因为发布年份接近现代,发表时间较短,还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使得被引用量逐年下降,相比于2011年来说,2016年的被引用量下降了84.32%。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一数据也会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伦理学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学科,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与国际交流的增多而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层面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医学伦理学的发展。1988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学步入正轨;此后不久,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伦理学于1990年和1994年分别提出《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规则》和《医院伦理委员通则》,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1995年,原卫生部要求“每个临床药理基地或所在单位均应建立一个由5~7人组成的医学伦理委员会”;199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须成立伦理委员会”;2007年我国首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实施……法律法规的发布对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层出不穷的伦理问题进行法律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和学者关注度的影响,其在学科基础、人才储备、文章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消除这些差异是医学伦理学发展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除加大经济投入以增强经济基础,发展与伦理学相关的基础学科外,可以提高该门学科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地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大会,如“整合医学大会整合医学人文论坛”“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器官移植伦理学术研讨会”“医养结合人文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同时也举办了“整合医学大会整合医学人文青年论坛”“医学人文课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针对青年学者的交流平台和活动,建立起各地学者合作的中间机构和联系网络,方便学者之间联系,鼓励学者们跨省交流,增进地域间的合作,以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的方式,逐渐拉平地区间的差异;增强高校、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增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实现医学伦理学的和谐发展。
学术的发展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就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进行讨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其一定的话语权;关注社会舆论,理清舆论事件背后的伦理关系,并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实时贴近医疗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伦理困境,并寻求出路。同时,医药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为医学伦理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例如“换头术”的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有关人格与伦理的问题,近期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起了医学伦理领域的广泛讨论……通过探究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推动科技发展的方式来为伦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医学伦理学的学者应当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及时发现新的伦理难题并依据当下情况寻求解决办法,从而使医学伦理学更加贴近社会,促进医学伦理学的普及和发展。
[1] 曹永福.“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伦理意蕴——生命伦理学的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2):133-137.
[2] 陈向敏.学术期刊载文的测度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26(5):38-40.
[3] 韩丹.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2011年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医学与哲学(A),2012,33(1):79-80.
[4] 李文敏,王长青.中国民营医疗机构:现状、困境与反思[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9):7-12.
[5] 周慧.论文作者合作度评价意义浅析[J].河北科技图苑,1997(5):574-577.
[6] 杜建,张玢,李阳.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作者合作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A].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