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儿童专科医院医务社工有效融入医疗团队的实践探索

2018-03-20 08:11傅丽丽刘玉楣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部医务助理

傅 茜,傅丽丽,徐 虹,刘玉楣,李 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ssissifu@163.com)

1 引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深层次的需求,除了治愈疾病,患者更需要的是身心灵的“全人”救治。在这“全人”救治的过程中,不仅要向患者提供合适的诊疗,同时也需要从心理接受度、经济承受能力和预期痛苦等多个角度和方位对患者进行“全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因此,社会工作作为在医疗领域的一种复合职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工)在“全人”救治的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譬如整合社会资源、患者家庭介入、社区医务社工工作等。在具体实践中,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和行业,医务社工面临着医疗团队融入困难、医疗知识缺乏、人员配备不足等诸多困境。如何走出上述困境,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是目前医务社工领域探索和研究的热点。不同于成人医学,儿科作为医学中一个针对特别年龄群的医学分支,有着其独特之处。所以,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和儿科医学的有效结合和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探索方向。

2 现状评估

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以来,多地医院开始积极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1]。专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使得更多的患者体验到医疗过程中的尊严,进一步推动医院管理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有学者提出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需要最强烈、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专业化程度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和制度建设成就最显著、社工发展动力最强劲的领域,“上海模式”是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最大成就和发展方向[2]。1997年,上海的浦东新区首先将医务社工引入医疗行业,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在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及康复医院、宁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等逐渐成立社工部。各医疗单位根据机构发展需求和临床学科特点,回应服务人群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如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疑难重症病例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病人社工介入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3]。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职化发展仍比较滞后[1]。2007年11月,原卫生部“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认为,目前我国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是处于“萌芽和初始状态”[4]。国内三甲医院患者多、疑难杂症多,且外埠患者较多,疾病诊疗以外的事务更为繁杂,造成临床医护人员额外的工作压力[5]。据统计,目前医院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同时具有社会工作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6]。通常社工部人员专业参半,一是由临床医护人员转岗而来的社工,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本身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于社工的角色、功能、职责模糊,使得绝大部分社工的工作行政化,社工岗位转变为一个行政岗位,与实务脱离,忙于会议、文案性工作,导致社工专业功能没有能够有效发挥;另一部分为社工系毕业生,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对于医院是陌生的,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特殊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医务社工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加以探索和分析,以期构建针对儿童专科医院医务社工融入医疗团队的有效路径。

3 医务社工助理模式解析

为了促进社工部与临床有效对接,及时发现临床的需求,有效介入特殊案例,更好地推广医务社工理念,社工部积极利用医院内部资源,以扩大社工知晓度和提升社工服务效率两方面为主要目标。社工部结合医院卫生事业发展情况,面向全院招募有爱心且认同社工专业理念的优秀医护人员加入医务社工助理队伍,医护人员积极报名参加。并且定期对这些医护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知识培训。

社工部先后从临床选择了一批善于沟通、乐于助人、有社工潜质的优秀医护人员,组建了覆盖23个科室的33名医务社工助理队伍。覆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临床医疗科室,参与人员也由原先的护士逐步扩展到医生、医技人员。医护人员本身具备医学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平日在病房中与患儿家庭打交道,对于患者情况了解比较深入、全面,选择的社工助理老师们与患者、医生、护士工作接触密切,对患者来说站在相对中立的第三方,可以方便解决家属提出的医疗问题,易于沟通,运用社会工作的沟通技巧、方式,更容易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医院对于血液科、肾脏科等慢性病患儿的病房设置的社工助理人数较多,原因是慢性病孩子由于长期住院,与社会渐行渐远,更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且较多慢性病长期伴随孩子,家属也往往更容易产生经济、情绪、社会支持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图1 医务社工助理服务科室分布图

图2 医务社工助理职业分布图

医务社工助理由社工部对其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如:沟通技巧、临床问题解决等,定期提供继续教育和督导,以提高专业技能。在医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社工助理的招募、申请、审批、筛选、培训、开展服务都由社工部完成。 组织社工助理分层分批参加培训,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外的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在院内社工部还组织助理们每年至少参加两次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掌握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医务社工助理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下:

3.1 完善医务社工管理制度建设

从最初的设想到医务社工助理队伍的建立,也是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立了“医务社工助理管理办法”“医务社工助理招募办法”;并且完善和推广了“社工部个案转介制度”,在各个病房开展个案转介工作,医务社工走进病房面对心理、社会层面需要支持帮助的患儿及家庭开展服务,更好地辅助临床开展医疗工作。

3.2 提高全院社会工作知晓度

社工助理们不仅对病房个案进行转介,协助开展实务工作,同时也是对医务社工的一种宣传,提升了医务社工的知晓度,使得更多需要帮助的潜在案主可以寻求到社工的帮助。2015年3月20-25日在全院针对医护人员、患儿家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医务社工知晓度的情况。期间收到89份患儿家长问卷,有56%的人表示知道医务社工。在面向9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问卷中,有92%表示知道医务社工。而2014年1月我们随机抽取40名家长,40位受访者绝大多数不了解社会工作,30人不曾知道有这个职业,其余10人即使听说过“社工”也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一无所知,仅仅能够猜测是提供帮助,而不清楚具体可以提供什么帮助,或者区分不清社工和志愿者的功能,对社工的服务需求完全重复对志愿者的需求。而对于医护人员,笔者是面向3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15名表示听说过社工,知道医院社工部工作的内容,遇到案例也知道转介到社工部。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医务社工的知晓度在医院大大提高,这与医务社工助理模式的设立是分不开的。

3.3 契合临床需求,开展专业服务

结合各专科临床需求,医务社工深入临床,通过社工助理们在临床的需求调查和评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专职社工工作的成效。2014年医务社工助理与社工部共开展特殊个案16例,转介贫困救助个案667例,开设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15组,开设社区工作36场。带教社工系实习生6名。2015年1-8月已转介个案29例。通过系列社工工作的开展,不仅巩固了社工助理们的专业技能,更是提高了他们对于社工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有3名社工助理通过自学获得了社会工作执业证书。

3.4 提升患儿就医满意度

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经走上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道路,并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包括医患纠纷的重要力量。通过社工知识的学习,社工助理们学习了如何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考虑患者的问题,改善自己的服务。从一定层面上防止了医患纠纷的发生,促进了医患互信,提升了患儿及家庭的就诊满意度。社工助理X说:社工部开展的医务社工助理学习型小组不仅增加了对社工知识的了解,更拓宽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服务理念,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促进医患沟通,想迫切地将社工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医院服务10年有余的血液科专科志愿者A表示:将学到的社工知识运用到服务中,增加志愿服务的意义。大家以一颗助人的心来到这里,更好的帮助了患儿及家长熟悉医院环境,并且整合各方资源,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协助患儿及家庭挖掘自身潜能,恢复自我功能,为患者和家属营造更良好的就医体验。因为有了医务社工助理们在临床开展实务工作,不论是满意度还是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都有了提升。

4 讨论与建议

4.1 设立和完善保障措施,促进医务社工助理专业发展

社会工作是创新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力量[3]。目前,医务社工助理队伍日渐发展,除了护理人员,也吸引了医生、康复治疗师等人员的加入,他们拉近了专职医务社工与临床的距离。但是医务社工助理们多为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热情,更多的是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来开展工作,社工部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等作为激励。晋升制度和薪酬福利等保障仍处于空白。必须尽快建立以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激励等各项制度,使得医务社工助理队伍专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健全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由于医务社工助理不是社工专业毕业,在现有专职医务社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具有医务社会工作潜质和意愿的其他相关人员通过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资质。同时在此团队中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情景模拟、问题重现解决等开展分层、分批培训,掌握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进行医务社工助理梯队式建设。

4.3 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创新医务社工模式

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除开展临床实务外,还需要在资源整合、教学科研、项目管理、政策倡导、理论研究等方面有全才和专才突破[7]。可以链接和整合多方的资源,结合医务社工助理医学背景特长,进一步发挥医务社工与社区相关服务的衔接与整合,促使“社区-医院”和“医院-社区”两个方向上拓展医务社工服务,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前移到院前及延伸到院后,倡导健康服务、社区照顾、科学普及的理念与有效衔接,形成以人的健康为导向、以不同情境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为载体的全过程的整合型服务模式。

[1] 徐顽强,乔纳纳.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职化模式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9):694-697.

[2] 刘继同.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成就、主要挑战与制度建设路径[J].社会政策研究,2017(3):66-78.

[3] 季庆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J].中国卫生资源,2015(6):433-437.

[4]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2):1-3.

[5] 张红宇,赵国光,吴英锋,等.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6,(12):65-66.

[6] 丁振明,张一奇.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12(2):74-76.

[7]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务社工课题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思考与建议——基于上海市的探索与经验[J].中国社会工作,2017(9):19-22.

猜你喜欢
工部医务助理
生活小助理
自在如风
助理
五彩湾工部龙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