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基础。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把握。第一,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这是中国一切农村制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第二,要稳定土地承包期限的预期。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提供了一个长久不变的信号。第三,要完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最大的制度效益是从讲公平到在公平基础上讲效益,从家家户户平均生产到小承包户大经营户,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国农村土地的效益实现了有效提高。
二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都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承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生产性服务等方式带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第一,要坚持基本的问题和架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怎样维护好“三驾马车”共同运作的乡村治理结构,特别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体制。第二,既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在发达地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很多,即便在不发达地区,也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让百姓获得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产生的红利,让群众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之一,最关键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把握好10个方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和方向。第一,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要从农业领域延伸到二三产业,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产业高端化且高附加值化。这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农业生产的高成本要求。第三,产业特色化。每个农村地区要依托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第四,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可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学习成本、信息成本,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要善于培育引进种子企业,充分利用行业组织,如商会、协会、促进会,同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第五,产业品牌化。品牌是制高点,通过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提高附加值,从微笑曲线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品牌延伸。第六,产业绿色资源化。通过资源环境的高标准要求倒逼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七,产业融合化。产业是按照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上下游发展的,必须要融合发展、整合资源。第八,产业国际化。要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合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益提升。第九,产业信息化。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管理、业务等全方位的信息交互沟通。第十,产业智能化。所有的企业都要智能化发展自己,提升生产效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
第一,乡村振兴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出现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如玉米等农产品)和对市场失灵解决不力(如高值农业、食品安全和资源安全等)。为此,乡村振兴需在推进市场改革的同时,加大食品标准、专利保护、市场监管、法规完善、执法力度等市场失灵领域的政府职能。
第二,乡村振兴要遵循农村经济转型规律,稳健推进。农村经济转型路径有其固有规律,城市和农村转型是相互连通的,乡村振兴不能搞大跃进、一刀切。乡村振兴需在遵循农村经济转型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的拉动作用,分地区稳健推进,并牢记40年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这四大驱动力。
第三,乡村振兴要关注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虽然近年来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得到不断改善,但城乡差距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更让人担忧。在公共物品提供上,要把农村教育和农民人力资本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中共农业部党校副校长朱守银:
第一,乡村振兴是长期性、整体性的战略安排,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宜急于求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事业整体的再思考、再定位、再提升,在逻辑和路径要求上,必须要走整体稳定、和谐有序、绿色协调、健康持续的道路,必须依赖强大引力的市场机制、内生动力的竞争主体、孕育活力的乡村系统、有效推进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来有序、协调推进,既不能过度集中公共资源,打造个别典型,又不能不顾发展条件,急于求成,要避免出现反复性调整、周期性折腾。
第二,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要围绕中长期目标,注重发挥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进步、农村实用人才等的基础性、支撑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里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即领导体制、集体所有、大国小农、城乡不平衡四个特点,要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采用中宏观、中长期的战略措施,发挥好中国特色的优势,同时注重克服和规避这些特色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要注重深化行政和政策推动中的一系列制度改革。要改革和完善招商制度、财政补贴制度、政绩考核制度,避免出现急于求成、各自为政、盲目模仿的误区。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
乡村振兴最大的改革突破和前提之一就是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乡村振兴应按照城乡一体、城乡互动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就孕育着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并不是指以城市建设的思路来建设乡村,而是培育一种新兴的田园生态城市,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逻辑和路径。一是五个激活。激活市场,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活主体,发挥主体的建设功能;激活要素,通过市场激活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激活政策,目前的政策偏差较大,存在“政府包办”问题;激活组织,组织就是乡村振兴主体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二是五位一体。要集聚政府、组织化农民、科技、企业、社会这5种力量,处理好乡村和城市、政府和市场、人口和流动、表象和实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罗必良:
中国农业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土地、水资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二是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三是农业生产人力、土地、物资“三本齐升”。因此,中国农业的目标就是安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安全情况下追求产品安全,在保证农产品供给安全前提下追求质量安全尤其是耕地和水的质量,在改善农民生存境况的同时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产品安全是中心,质量安全是红线,社会安全是底线,这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含义。
中国农业的提升发展,要在开放中固本强筋,在竞争中独善其身,实现三个转型策略:从产品竞争转型为功能性开发,从成本导向转向差异化策略;从资源的损耗转型为绿色发展,从资源的利用转向资源的功能性的开发,如养生休闲;从劳动力的挤出转型为分工合作,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分工产品,把农业做成有奔头的产业,实现多功能就业与创业。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邵峰: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是做农民想做做不了、政府想做做不好、银行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
从产业兴旺角度看,一是农业智能化。企业应该保持科技进步,从追求土地产出的提高拓展到追求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二是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要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全体农民共建共享。从生态宜居角度看,企业要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活富裕角度看,企业可开展城乡消费品供应、农产品配送、公共服务代理等服务,也可从事合作投资服务,形成以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农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发展合作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主要有主体合作化、体系合作化、投资合作化三种途径。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旭初:
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内源发展战略,既不完全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又不以农村福利状况的改善作为发展的唯一思路。乡村振兴战略最核心的内容是形成新的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方式,拓展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差异化建设的能力,是农民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基础作用、社会促进作用等多元主体协同下的发展和治理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确定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农民的主体地位、规则安排参与只有在组织化程度下才能够有效、充分地发挥。因此,组织化的农民才能够承担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农民组织化一定是以农民为主体,着眼于与农民的共同发展,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利益机制为纽带,根据彼此的经济社会关系加以整合,开展协作、合作和联合。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负责人鲁柏祥:
乡村振兴的首要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根本在于如何培育和发展好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力量。未来三十年,将迎来中国农业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发端于农业。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业不断走向市场化、农商不断发展。无商不活,无商不富。农业企业具有及时富集先进、实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从而快速提升中国农业的综合实力。没有真正强大的中国农业企业,中国农业就不可能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
乡村振兴活力从何而来?最终必须依靠市场,必然来自于农业经营。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对农业有情怀,懂农业、爱农民、扎根农村,真正引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企业家队伍。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新农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大北农科技集团董事长邵根伙: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是农业发展的目标。农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需求端变化、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未来10年将是农业快速发展的10年,农业将成为最有前景的产业。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和生产体系,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让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食。
产业兴旺关键在自信和创新。农业产业发展要有自信,要根植于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和特殊的农业资源,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
“农人”要有企业家责任。中国农业企业要以创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目标,参与到扶贫攻坚、生态建设中,承担起新时代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战略中,为农业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