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

2018-03-20 09:12张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

张艳

冠心病是一类发病率高且危害较大的心血管疾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或坏死而致病[1],该病会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2]。冠心病患者在实施介入治疗后极易引发出血、缺血、血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临床上多通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预防[3]。我院通过对部分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参与本次实验,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平分为实验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59.8±4.7)岁;病程3~20年,平均(8.7±1.3)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4±4.9)岁;病程3~19年,平均(8.5±1.2)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可进行组间对比。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来我院就诊时病情发作时间均在24 h以内,患者至少出现一处狭窄,且狭窄在75%之上。本次试验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征得患者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在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150 mg,1次/d,在连续用药3 d后将氯吡格雷的用量下调至75 mg/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连用7 d[4]。对照组采用噻氯匹定治疗,在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噻氯匹定25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噻氯匹定75 mg,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连用7 d。两组患者术后用药时间均为6个月,其他治疗措施一致[5]。

1.3 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凝集率,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6、12、24 h的血小板凝集率进行统计对比。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素B2水平,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6、12、24 h的血栓素B2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出血、缺血、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的例数,并计算其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本次实验所得的各项同类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n(%)]、(±s)表示,并对数据实施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凝集率比较(表1)在用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6、12、24 h,实验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比较(表2) 经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用药前的血栓素B2水平比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6、12、24 h实验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3) 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较对照组患者27.8%更低,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凝集率比较(±s) 单位:%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6 h 用药后12 h 用药后24 h实验组 36 48.71±7.25 32.15±5.33 28.62±3.11 25.27±5.10对照组 36 48.65±7.21 38.52±5.63 34.91±4.54 32.87±2.58 t值 0.035 4.930 6.858 7.978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比较(±s) 单位:ng/L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6 h 用药后12 h 用药后24 h实验组 36 162.74±19.95 81.55±16.84 64.37±12.50 57.37±10.62对照组 36 161.35±19.83 92.07±18.69 76.14±11.01 68.19±10.43 t值 0.296 2.509 4.240 4.361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类高发病症,多发于老年人,目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糖尿病、饮食因素、心理因素、感染、遗传等,其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悸、乏力、心前区不适、胃肠道症状等,严重者会导致猝死[6]。介入治疗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式,其创伤小、效果佳,但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7]。在术后多会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是评估血小板聚集率的有效参考指标[8]。氯吡格雷为新一代的噻吩吡啶药物,是一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与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进行选择性与不可逆结合,阻碍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无法结合,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胶原和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9]。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本次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具有积极的疗效,患者在用药后6、12、24 h血小板凝集率和血栓素B2水平均显著下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8.3%,以上指标与采用噻氯匹定治疗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冷建洪、邓小军的研究结果类似[10]。

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具有显著疗效,建议临床上对这一用药方案予以总结和推广。

[1]芮浩淼.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111-112.

[2]段朝霞,欧国英,唐海膑.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7,23(16):32-33.

[3]杜瑞萍.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227-228.

[4]钱晓蓉,杨素云,贺清明.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2):30-31.

[5]张彩丽.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126-127.

[7]石永光.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178.

[8]吴岩松,马丽娜.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6):197-198.

[9]周利民,李开如,陶春明,等.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近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27-28.

[10]冷建洪,邓小军.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77-78.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血小板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