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0例临床诊疗分析

2018-03-20 07:32:00林先红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早产儿

林先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肺内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呼吸窘迫等,该病多发于早产儿,主要由于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所致[1]。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因该病死亡占比50%以上,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通气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改善患儿预后[2]。本研究亦对其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出生前胎龄为29~35周,平均(32.1±1.6)周;剖宫产14例,顺产26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出生前胎龄为30~35周,平均(32.3±1.8)周;剖宫产13例,顺产27例。两组性别、胎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取仰卧位,通过气管内给药的方式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128;规格:70 mg),药物剂量为100 mg/kg,给药后对患儿加压给氧1 min,在给药后6 h内禁止吸痰和叩背处理。给予患儿持续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治疗,氧浓度设置为0.25~0.6,氧流量设置为6~10 L/min,压力控制在4~9 cmH2O。机械通气之后1 h及之后每隔6 h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对照组患儿仅接受通气治疗,治疗方式与观察组通气治疗方式相同。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24 h、48 h呼吸机相关参数,包括CPAP和FiO2。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经SPSS 21.0进行处理,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各参数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48 h CPAP(cmH2O)观察组 40 6.21±0.76#5.69±0.12⋆ 5.52±0.27⋆4.06±0.04⋆对照组 40 6.23±0.78 6.04±0.15 5.94±0.48 5.47±0.32 FiO2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观察组 40 0.61±0.02#0.32±0.06⋆ 0.28±0.07⋆0.27±0.02⋆对照组 40 0.62±0.03 0.49±0.07 0.46±0.05 0.35±0.04

2.2 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经过对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其他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其他指标对比(±s)

组别 n机械通气时间(h)总吸氧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 40 98.34±17.62 99.16±16.25 25.86±4.97对照组 40 109.57±22.38 112.69±26.18 28.61±5.12 t 2.495 2.777 2.437 P 0.015 0.027 0.017

3 讨 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该病多发于早产儿,且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就越高。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多种磷脂和特异性蛋白质组成的混合物质,可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故而治疗上需针对肺表面活性物质[3]。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目前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的特效治疗方法,临床认为早产儿出生后应尽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有效防止更多的肺泡塌陷,同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肺泡未完全塌陷,部分肺泡仍具有氧合功能,早期使用可减轻疾病严重程度[4]。CPAP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其能够使肺功能残气量增加,防止肺泡萎陷,使通气、氧合功能得到改善等。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基础上辅以通气治疗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与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CPAP和FiO2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其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更短,充分证实了其确切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通气及吸氧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1] 汪丽,赵锦宁,胡章雪,等.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9):2034~2036.

[2] 彭通.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通气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632~635.

[3] 张俊,朱绪亮,郭军,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5):36~39.

[4] 赵艳荣,赵淑青,闵敏,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14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111~114.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早产儿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52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合成化学(2015年9期)2016-01-17 08:57:24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合成化学(2015年10期)2016-01-17 08:56:3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