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一丹
← 2017最美浙江人颁奖典礼
杭州G20峰会后,杭州收到了来自外国嘉宾的141封感谢信。印度代表团专门来电致谢,称赞“杭州是一座善良、和平、伟大的城市”。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定有着善良、文明、伟大的市民。“最美现象”自杭州诞生,人们在感动中思考,在感动后行动,每一次微小的付出,都让杭州向更美迈进一步。杭州市民正在与城市一起成长,不断地提升着自我的国际化素养,在“最美”中凝聚建设世界名城的力量。
12月28日,2017年尾声临近之际,杭州市举行了了一场《你走了,大家会永远记得你》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杭州主城区700多名社区书记、主任到场聆听,而报告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陈浩的社区主任。
出生于1987年的陈浩,是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的社区主任。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他的生命却因心肌梗死,停止在了9月23日上午,这一天他还不满30岁。在陈浩去世前的30多个小时里,他爬了50多层楼,走访了90多户居民和4家酒店公寓,组织了一场便民服务,联系协调了一项截污纳管工程,敲定了一项电梯改造计划,分发了500多份消杀药剂和宣传资料,调解了两起邻里纠纷。甚至在心脏停止前的十几分钟,还在社区管理群中发出了“清理楼道杂物,请大家注意安全”的微信。
群众事无小事,作为一名社区主任,陈浩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社区的和谐和居民的尊敬。几百位小区居民自发吊唁,一些老人念着他痛哭失声。对于陈浩的先进事迹,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作出重要批示:“陈浩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他忠诚履职、忘我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是我市社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希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学习陈浩同志心系群众、甘于奉献、认真负责、扎实苦干的精神品质,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添砖加瓦。”
“最美社工”陈浩,让我们又想起了杭州的那些可歌可泣、可亲可敬的“最美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医生”姚玉峰……他们感动了杭州,感动了浙江,感动了中国,是什么让普通人成为了人人称颂的英雄?
↓ 市领导与西湖女子巡逻队合影
电影《芳华》的热映,让人们回到了曾经一个思想浮动而又缺乏道德标准的年代,主人公从道德“神坛”跌落乃至被踩踏,让人唏嘘,也让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善良?
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提速的变革时代,人们面临着多元化道德价值的判断与考验。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将此看作是中国公民道德成长的里程碑事件。做好事反被诬告的“扶人困局”,经过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老人摔倒扶不扶”甚至成为了春晚的一档小品。2011年,广东佛山一名2岁女童遭汽车碾压而路人漠视的“小悦悦事件”,将对社会公德的审判再次推向顶峰:为什么人们不愿做好事甚至见死不救?
同样在2011年,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徒手一接,在挽救了坠楼女童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一度“负能量”的社会公众一记重锤。一个饱含深意的词语——“最美”,在网络上裂变式地传播开来。杭州市委迅速号召全市展开“最美”现象讨论,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发现“最美”、学习“最美”的热浪。美好的善行,像一股清新温暖的春风席卷了中国大地。
从一桶凉茶、传承三代的“最美凉茶摊”,到杭州街头近3000个城管环卫“爱心驿站”;从7.5公交车纵火案自发开展救援的热心市民,到古墩路燃爆事故中见义勇为的救援团队;从G20峰会期间,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志愿者“小青荷”,到G20峰会后,深夜去钱江新城捡垃圾的年轻人……这些凡人善举,在网络上屡屡刷爆了朋友圈,杭州也因此一再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 近年来,杭州先后涌现出7名全国道德模范,13名省级道德模范,130多名市道德模范,各级各类“最美人物”近2万名。来自民间的“最美现象”已经逐渐融入了市民生活,从“盆景”变成了“风景”“风尚”,成为了“美丽杭州”的“最佳代言”。
为什么“最美”总是青睐杭州?
千百年来,杭州精致秀丽的自然环境与温文尔雅的人文气息,一直滋养着这方土地的人民,而见义勇为精神和厚德重礼的孝亲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杭州人的心灵。丰厚坚实的经济基础、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服务完善的公共治理、包容大气的城市精神,让杭州连续十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最美”的诞生,并非偶然。它顺应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后,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精神需求,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时代的呼唤,也有党委、政府的推动。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注重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城市的历任主政者也一直注重当好“引导员”。2007年,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联合发起,表彰了首批全国道德模范。而在这之前的2005年早春,杭州就开展了首届“平民英雄”评选活动。坚持30年免费修车的公交司机孔胜东等10位当选人物,第一次以“平民英雄”的符号走进公众视野,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成了当年杭州人最温暖的春天记忆。此后,“平民英雄”每年在杭州开展评选,至今已开展了13届评选活动,评选出了130位“平民英雄”。
↑ 志愿者在端午节给老大娘送粽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号召并动员全国上下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杭州市从2011年7月1日起,就在全国率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征集活动。此后,每个月围绕“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12个主题词,杭州市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推动价值观潜移默化、植根心田。
← 公民爱心日活动现场
“最美人物”既是杭州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也是有力教材。发现和传播“最美人物”的过程,是一次全社会道德确认的过程。人们从中更直接地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最美”是自发的,但“最美现象”的形成,“最美效应”的放大,也离不开社会的推动和制度的规范。
《杭州日报》连续5年开设“发现最美杭州人”专栏,杭州网持续开展“最美人物”网络访谈,杭州电视台开设《“平民英雄”特搜队》栏目,西湖之声、杭州移动电视等也以视频新闻、宣传片等形式,追踪报道每年的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妈妈》《一分十六秒》《永远的雷锋》等“最美”文艺作品和系列微电影累计创作300余部。小品《阿峰其人》登上了央视春晚,广播剧《0.5克的挚爱》《踮起脚尖》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做一次反观,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行一个德字礼,送一份吉祥”,自2011年以来,杭州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推进“八个一”流程,建设各类道德讲堂830个,涵盖机关、企业、行业、学校、社区、村镇等各类人群。在城区,市中心延安路开设“最美一条街”,地铁站、火车站、户外LED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最美人物”;在农村,全市618个农村文化礼堂都建有“崇德尚贤”专栏。全市190个乡镇(街道)、3074个村(社区)制作了“最美”宣传栏和光荣墙(廊、栏、室),建设覆盖率达85%。
“礼让斑马线”如今已成为了外地游客对“美丽杭州”的最深印象。从2007年开始,《杭州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为了执行到位,公交公司派管理人员到处蹲点巡查,违反的司机会受到处罚。2011年4月6日起,杭州交警在市区多条斑马线前现场摄像,重点整治“不让行”行为。从公交车、出租车,到私家车,从文明公约,到制度规范,再到自觉行为,“礼让斑马线”是杭州“最美”深入人心、外化于行的一个缩影。
杭州市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把许多市民群众的实践上升到政策法规的制度层面,从制度上促进“最美”现象持续生发。2012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15年,制定实施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礼让斑马线”等上升至法律高度,让老百姓更容易形成行动自觉。
2010年5月至今,杭州市见义勇为奖励标准多次调整,更为细化且大幅提高。2015年,《杭州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也从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方面对道德模范给予关心关爱。
家国情怀、向善之心,人皆有之,唤醒它、守护它、释放它,就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所说:“在杭州,‘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杭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善城,充满温暖,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