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徐春燕
9月25日,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检查评估结果,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习水县退出贫困县。回望来路,这个贫困大县的脱贫历程历历在目。
金秋9月,丰收的季节,习水县在此时迎来最令人激动的丰收: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检查评估,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7月,习水县作为贵州省首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9月2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习水县退出贫困县。
“终于脱贫了”“终于有结果了”……习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74万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回望来路,这个贫困大县的脱贫历程历历在目。
习水,是一个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有贫困乡镇18个、贫困村12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万余户近15万人,占遵义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6%以上,贫困发生率达22.3%,是不折不扣的贫困大县。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习水县贫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减贫难度大的状况十分突出。除127个贫困村外,另外91个村(社区)皆有贫困人口分布,集中连片特征明显。此外,农民人多地少,农业主导地位不强,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082元,建档立卡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2013元。
作为贫困大县,基础差、欠账大,要全面脱贫,必须系统攻坚、全民攻坚、全面攻坚。
习水县筹集13.2亿元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群众构建起美好家园。图为习水县桑木镇大山村美丽村貌。(周东亚 / 摄)
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习水县委、县政府聚焦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探索出思想扶贫脱穷志、基础设施扶贫改穷貌、产业扶贫调穷业、易地扶贫搬穷窝、生态扶贫绿穷坡、教育扶贫断穷根、健康扶贫治穷病、兜底扶贫解穷困、村庄整治换穷颜、党建扶贫强穷村“十面合围治十穷”的“习水脱贫路径”。
依托这一路径,2014年以来,全县13.3万余人脱贫、112个贫困村出列、18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95%;区域性整体贫困情况得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呈现全面进步,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战果。
思想扶贫脱穷志。2014年以来,在习水县的脱贫攻坚战场上,累计召开院坝会近5万场(次)、举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1万余场(次)、开展文艺下乡活动1800余场(次)、举行家庭会近6万场(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转化为身边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道理”寓于日常的“小生活”,促进贫困群众转思想、换观念。
基础设施扶贫改穷貌。累计投资78亿余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通信服务、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扩建农村公路7000余公里,建制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村民组通路率达到“三个100%”,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56万余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全县通信用户保有量达到45万人,无线通信基本实现村村通,改造农村危房3万余户,实现农村危房彻底消除。
产业扶贫调穷业。围绕“五基地一中心”建设,着力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2014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6%,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6%;同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链接和“云上习水电商销售平台”等产销对接机制,利益联结贫困户近7000户;对近2.6万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到户扶持,实现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实施万人培训、万岗开发、万人输出“三个一万”工程,帮助近2.7万贫困群众就业。
易地扶贫搬穷窝。累计投资15.6亿元,搬迁5187户近2.4万人,其中贫困户4872户2.2万余人。对搬迁群众实行属地管理,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且搬迁前享有的各项惠民政策不变;在安置区配套建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户均就业1.4人。
生态扶贫绿穷坡。将全县1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带动9000余户贫困户建成经果林4.5万亩。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惠及近1.4万户贫困户,50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建成一批山地特色生态种养基地和乡村旅游点,年接待游客200万余人(次),带动3371户贫困户脱贫。
教育扶贫断穷根。投入12.78亿元,推进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新增学位1.5万个、教师1137人;实行免、补、助、贷多元资助模式,累计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3.5万余人(次)金额7000万余元;全力打造“三关爱”工程“升级版”,5000余名教师结对帮扶3万余名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全面实行3年免费中职教育,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近7000名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健康扶贫治穷病。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缴费由财政补助,参合率达100%。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搭建起“半小时卫生服务圈”。187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生+患者”结对帮扶、开通“慢性病直通车”、四重医疗保障等举措,实现农村贫困人口100%建立健康档案,惠及贫困患者13.5万余人(次)。
兜底扶贫解穷困。把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纳入农村低保3万余人、特困人员供养近2000人;对多因素致贫、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综合运用基本救助、急难救助、临时救助、社会互助四类救助措施,4年来累计发放救助资金6.17亿元,帮助近28万人(次);对农村五保老人提供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的供养保障,集中供养897人、分散供养1071人。
村庄整治换穷颜。筹集13.2亿元资金,使6.3万余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通过农村“厕所革命”、文明风尚培育、“文化惠民”工程等,为人民群众构建起美好家园。
党建扶贫强穷村。向127个贫困村精准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吸纳农村能人、返乡民工、本地大学生等1200余人到村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党建专项资金,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百企帮百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83年前,红军四渡赤水,书写了长征路上的“最得意之笔”。83年后,在其中一、二、四渡所在地习水,42名县级干部、452名科级干部、4697名国家机关干部和1041名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采取“十面合围治十穷”的战术,再次为习水发展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