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存华 朱慧贞
【关键词】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效融
合;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3—0058—01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如软硬件资源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融合意识,高中数学教学的知识点、课型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等。探究清楚这些要素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教学的影响,对于我们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外部要素
1. 教学软硬件水平。近些年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资源一下子由有限的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变得无限广阔,也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质变,教师将更多地专注于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上,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如何去实现教学的手段和媒介上。此外,近年来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师生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良好的教学软硬件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
2.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除了良好的教学软硬件保障,教师还得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除了开设公开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多媒体设备,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无法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还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偏见,几乎在教学中从来不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而有些教师虽然经常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却也情况百出。鉴于此,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学习的观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至少以能自己制作教學课件为基本目标。
3. 教师的整合意识。虽然教学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师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调查发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究其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严重缺乏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意识,亟须“意识培训和提升”。
二、内部要素
1.高中数学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本文将高中数学内容按照“数量关系、位置关系、数形结合、概率统计、逻辑算理关系”五个部分来分析哪些知识点从本质上比较适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经综合分析,不适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知识点具备以下特征:①侧重对知识点本质的理解。比如,函数的定义、条件概率的概念;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根式的计算等。③侧重于逻辑证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空间几何体中有关位置关系的证明(过程)等。④侧重于逻辑推理。比如,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较适合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内容,往往具有以下特征:①体现出从常量到变量的特征。②体现出几何元素位置关系的结构特征。如立体几何中柱体、锥体、台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三视图、直观图的学习。③体现出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④体现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特征。比如图像变换问题等。
2. 课型。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功能,将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快速、高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视觉性特征,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高效导入新课。而对于部分演示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可使得知识点形象直观和生动逼真。
3. 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影响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成效,因此,融合与否要考虑该班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比如,空间向量是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由于其很强的“可构造”性,深受理科生喜欢,但对于文科生来说,课标中并没有要求学生学习空间向量。在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时,由于他们缺少了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所以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比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计算问题,难度变得很大,需要他们深入研究清楚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所以,这对文科生的要求较理科生提高了许多。在与许多教师的交流访谈和调查问卷中,有80%以上的受访者都说文科生的形象思维较好,而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在文科生没学空间向量以及他们空间想象的理性思维较弱的情况下,形象直观和动态演示的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思维上的得力助手。因此,相对于理科生而言,文科生更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弥补他们理性思维的薄弱性。
(本文系2015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785)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