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英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37—01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造成的。家长平时工作忙,很难抽出时间陪孩子,对于孩子的功课无法进行指导,从而造成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吃力。而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一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会动用武力,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学习的压力,体会不到家人给予的支持,于是就对学习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厌学逃学;有的一时对游戏机、网吧或某件事物有兴趣而对较为抽象的数学学习放松了,不感兴趣了,课堂上无心听讲,有时甚至逃学,这也是学困生的成因。
3. 学校因素。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思维也不同,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优点。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与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优等生不够思考,中等生思考不好,学困生直接不会。长此以往,优等生更优,学困生更差,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学困生的比例就会不断增加,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实效性。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困生,并针对学困生群体设计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学困生学有所得。
4. 个人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只是应付,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此一遇上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不愿再努力;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差,没有毅力,习惯于只学不练,对知识要点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寻找作业致错原因,最终错上加错;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学习无劲头造成厌学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转化策略
1. 提高教师素质。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本人必须有一桶水。”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可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科研活动,订阅有关教育教学报纸杂志,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探讨教学、学中教、教与学的关系,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断探索适合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振兴山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关心愛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2)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又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师要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3)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学困生在班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进行鼓励。同时,要注意实施分层评价,因为学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学困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性,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3. 根据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由易到难,降低坡度,重点处要放慢速度,及时释疑;在教法上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快速提高学习成绩,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4. 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杜绝网吧、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手机,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