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
魏文帝曹丕驾崩后,曹叡接手的是一个蒸蒸日上又难题不少的大魏江山。
对外,三国还未一统,魏国频繁面对蜀、吴(尤其是蜀国)的骚扰。对内,宗室与士族的矛盾暗流汹涌,地方大族形成“国中之国”。主少寡弱,权臣环视,可曹叡很快就掌控住了局势。
曹叡主政,颇有作为
早在曹操执政期间,统治者就意识到官僚私权对公权力的危害,而曹叡继承乃祖遗志,一方面,他改易正朔(颁定新的历法)、严刑峻法;另一方面,他翻新各项制度,强化中央权威,贬抑官僚与地方豪族的私权。曹叡想建立一个外儒内法、中央集权的帝国,这决定了他会与儒门合作,但却要遏制士族力量。
收集女装、长发及地、口吃少言、起用女官,这是曹叡的噱头。实际上,他做了不少正事——崇尚书、迎宗庙、严刑法、禁浮华、控中枢、修宫室等,曹叡主政期间,魏国国力达到顶峰。
这位少年君主希望加强魏国中央的权力,巩固魏国政权的根基。他首先想到的是改易正朔。还是太子时,他就曾建议父亲改易,“以明受命之运”,可惜曹丕不纳。即位后,他积极推动此事,《宋书·礼志》记:“曹叡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迟疑不绝。”如此僵局,一方面,说明汉代虽亡,仍在士人中有相当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印照出曹叡的君主权威有待提高。
等到青龙五年(237),曹叡这一意志才得以实现。当时,著名谏臣高堂隆上疏建议改易正朔,又逢黄龙祥瑞出现,曹叡顺水推舟,终才下诏,改易正朔。
曹叡有很强的掌控欲,他自信于自己的决断,加上本性猜疑,所以他事必躬亲。同时,他建成洛阳宗庙,特派朝廷礼官持节到邺城(今河北临漳、河南安丘一带)奉迎先帝神位,填补了魏文帝的疏漏;他还大修宫室,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后。
大兴宫室,其实是帝王心术
过去,史学家将曹叡大修宫室作为他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的体现,这个判断在《晋书》里就有了。《晋书·食货志》载 :“魏明帝不恭,淫于宫籞,百僚编于手役,天下失其躬稼……”
魏明帝时期,的确存在宫室大增、后宫臃肿的现象。据《魏略》记载,当时曹叡的后宫妃嫔尚众,人员达数万。哪怕到了少帝曹芳时期,仅曹叡留下的才人就有64位之多。
大兴宫室成为后世史家抨击曹叡的一大理由。但曹叡做这些事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吗?
在皇权社会,皇家建筑并不孤立存在,它们不仅仅用于衣食住行或艺术建设,还起到“政治威慑”“权威象征”的作用。曹叡大修宫室,“备如汉西京之制”,从帝王心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宫室正是他满足自己享乐之心与政治理想的产物。
而《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曹叡对高堂隆说:“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意思是: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必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可见,曹叡修建宫室,心中也有参考对象,他希望魏国能够比肩秦汉,而魏国的都城,也应效仿汉代。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改易正朔恰恰是在大修宫室之后。
过去,史学界对这两件事往往分开来看,但对曹叡本人来说,无论是严刑峻法,还是大修宫室,乃至人事调动、对外征伐,目的也许都是为了改易正朔,进而强化自己的权威。
曹叡盼望通过一人独治来建立一个儒法并举、中央集权的帝国,他希望成为汉武帝般的君主。为此,曹叡在人事任命上也动了不少心思,学者王惟贞研究过:“无论是在朝政、军事活动、臣僚的选任、宫室营建等方面,曹叡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施行,并集權于己手。”
对司马懿,且用且防备
曹叡对世家大族的防备可以从两件事看出:一件是“禁浮华”,一件是对司马懿的人事任命。
“禁浮华”在史书中记录较少,但它却是魏晋清谈玄学之风来临的前兆。太和年间,一些仕途受挫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这些贵族子弟的交会史称“浮华交会”或“浮华朋党”。
曹叡对“浮华交会”坚决镇压。一来,他担忧党锢之祸死灰复燃;二来,也是为了通过抑制世家大族子弟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君主威信。
而曹叡对司马懿,是且用且防备。魏文帝驾崩时,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4人为辅政大臣。但曹叡并不视司马懿为心腹,表面和谐,暗流汹涌,这是曹叡与司马懿关系的写照,他们互相敬重,又互相猜疑。一个佐证是:在顾命大臣一事上,曹叡的最初名单没有司马懿,他任命燕王曹宇为首辅,曹肇等人辅助,达成一个宗室顾命集团。可是,突然间曹叡更改了名单,他将辅政大臣改成曹爽和司马懿。
为什么要更改名单?学者认为:曹叡的最后一变,极可能与世家大族势力集体施压有关。
即便百般不乐意,曹叡也不可能置世家大族意见于不顾,后者掌握权势和军队,一不缺兵马,二不缺舆论,三是在魏国权力中枢盘根错节。哪怕为了魏国的政局稳定,曹叡也需要安抚士族。安排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就是这一博弈的结果。
曹叡如果真的对司马懿完全信任,就不会安排司马懿远离中央,以战事或整顿吏治的名义钳制他的势力。
防备司马懿并非曹叡个人意见,高堂隆与曹植都曾表示过警觉。高堂隆的话在后人看来仿佛预言,他劝谏曹叡:“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釭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而司马懿,恰恰在史书上被形容有“鹰视狼顾之相”。
所以,司马懿在军事上被委以重任,但终曹叡一朝,他都难以进入权力核心。
终其一朝,魏国政治大体清明,国力蒸蒸日上,魏国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权威相比过去大大提高。只可惜,曹叡短暂享受了一人独治,也通过修改法令、逢迎宗庙、严刑峻法、广筑宫室等满足了自己的神圣愿景,却还是倒在了通往“秦皇汉武”的路上,还是敌不过历史的滚滚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