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霞
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普遍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要想使合作学习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注意其组织策略:首先要科学地组织学习小组;其次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其三要注重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具体的设计策略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地组织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虽然它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其根本特色还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款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和互动功能,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法是一种混合编组方法,要求小组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民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异质分组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组合优化、搭配合理、学习互补、培养能力,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责任到人才能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只有各尽其职才能保证合作成功。
合作团队里的混合能力应该是公平的、多样的,要确保每位成员都能被指派为一个特定的角色,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小组成员中可以设置主持者、发言者和记录者等,主持者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调节学习进程,检查组员任务完成情况,既要避免个别成员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要避免后进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发言者搜集组内意见,负责组间交流时阐述本组的结论;记录者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发言。在合作学习的角色分配上,教师应对低成绩学生给予关照,避免合作任务分工的固定化,在合作学习小组内,低成绩学生不能仅仅作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或纪录员,而应接受比较全面的锻炼。明确的分工能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样的组内分工能够使学生感知自己的成功与小组的其他同学是休戚相关的,若小组失败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再出色也是徒劳的,这样就促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使命感、责任感。
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工是相对而言的,小组成员的构成既要注意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可变性,成员间要定期的进行角色的轮换。但是一般来说,小组维持的时间长可以增强小组凝聚力,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了解,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教师“导”和学生“演”进行了合理分工,以“导”为前提,“演”为主体,使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互动观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动态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传统教学观只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扩展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合作学习打破这一传统模式,将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发生变化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师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而合作学习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这种促进作用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才能、先进的教学工具、参考书籍,而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主动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藩篱,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
(二)教师要适时地指导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好比“导演”,“演员”的演出成功离不开“导演”的指導。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后,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通过合作小组讨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提出若干讨论问题,列出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对合作小组的学习进行指导,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体验。
三、注重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产生学习和探究动机的根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活动中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适时指导,合理的问题设计也是推进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学习任务偏容易或偏难都不适宜,合作问题太过简单,多数同学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那就没有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如果一道问题,合作小组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协作互助仍没有达成一致,不能得出结论,这样就打击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问题同样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其次,学习任务也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种更容易促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气氛。
合作学习中,合理的问题或任务的确定,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设置合作问题的同时,不仅要使每个同学达到教学要求,更要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好问题,避免问题浅显,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超前超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者,经由开放性的问题探究,自由、活跃而发散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开阔思想视野,增强学习成效,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作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特别设计较为容易具体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能逐步深入,获得学习的乐趣与热情,逐步落实学习成效。
四、教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对于合作学习,应确立一种能激励学生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伴互助学习的评价机制,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而符合这一标准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这种以“成绩高低定优劣”的评价方式打击了普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能达到一种使“好生更好,差生更差”的效果。正确的评价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好的评价应该是对集体与个人评价的有机结合,对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而且侧重点应该落脚于集体及过程层面,追求的是人人进步,继而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大好局面。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定位在进步和提高上,学生只要跟过去的自己相比有所进步和提高就是胜利。注重学生的不断进步,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将个人的成功融入集体的成功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都非常有利。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既要看每个学生的表现,主要从是否认真、合作是否友好以及参与是否积极等方面来考察;在评价个人表现的时候,也要开展组间的竞争,将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当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标准,对达到“优秀组”和“超级组”水平的小组准备某种形式的奖励和认可,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证书来奖励小组,等级不同,证书的大小也相对不一,对于不善于合作的小组,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