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城市发展历史悠久。自独立以来,印度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印度原本的民族格局被打破,城市成为多文化聚集地。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国家,各种民族文化在印度城市中相互碰撞,使得原本就因文化差异性和民族隔阂而存在的矛盾更加凸显,群体冲突时有发生。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群体冲突背后有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但不可否认,文化上的多元性,是其引发群体冲突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印度;城市化;多元文化;群体冲突
城市是人类文明重要的标志,同时是一个地区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而城市化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印度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其城市化的发展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印度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伴随着各种矛盾的出现,尤其是因多元文化的碰撞产生的群体间的冲突,给印度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也成为印度城市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印度城市化的进程
(一)印度城市文明的起始与被殖民期间城市化的起步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已产生印度文明。特别是从已发掘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城市遗址的格局与规模来看,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①由此可见,印度城市发源已久。
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者开始踏上印度的土地,特别是英国,对印度进行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印度文明被中断,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英国的殖民统治,虽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存在一定的破坏,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的城市化发展。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城市建设中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不断完善印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英国人对印度城市的建设,无论是在物质或是在文化精神上都丰富了印度城市的多样性,增加了印度城市的活力,极大冲击了印度传统社会结构。②这些都为印度的城市化发展夯实了根基。19世纪初,印度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大约接近11%,部分城市的人口规模已达到10万人之多,城镇数量更是多达1500个。③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印度大力投资,进一步促进印度的城市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也不断地提高。
(二)印度独立后的城市化发展
二战后,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发展的需求,独立后印度大力发展工业,并伴随着一大批工业城市的兴起,如印度著名的钢铁城市奥里萨邦、杜尔加布尔、波卡罗等。④工业化的推进,使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印度的城市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城市已达2843个,城市人口0.62亿;到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城市数量达到3378个,城市人口1.59億,比20世纪五十年代初翻了一倍。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更加快了其城市化的步伐,城市数量达到3768个,城市人口2.17亿;2001年,印度城市数量达到5161个,城市人口2.85亿。1991年,印度城市化率为25.7%,2001年为27.8%,到2011年,其城市化率达到31.2%。⑤总体上来看,从印度独立以来,其城市化虽不是突飞猛进,但几乎都是呈发展的趋势。
二、多元文化引起的群体冲突
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又受西方国家的殖民影响,文化成分复杂。随着各个族群在城市的流动,印度城市格局也产生了变化,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中人群的交往更加频繁,加上城市中流动人员的文化多样性,这很容易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宗教文化差异的冲突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国家,分布着不同的宗教。据2001年5月的印度年鉴6记载,印度99.1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较大的宗教以及众多小的宗教及部落原始宗教。⑥可以说,在印度境内的每个民族或族群,几乎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绝大多数印度人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印度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大城市,是各种文化的汇聚之地。在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往往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从而在生活当中引发冲突。比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由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宗教习俗也不同,因此存在较深的隔阂。在印度,是禁止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通婚和共餐的,两者之间有各自的居住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多数人从农村或者其他地区迁往城市,打破印度传统的居住格局,某一教徒家庭旁边可能就住着其他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在生活中,不同的宗教徒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交往,他们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如伊斯兰教文化中,有许多宰牲献祭的仪式,而由于穆斯林禁食猪肉,在这些仪式中大多数用为羊、牛等献祭。而作为印度古老的本土宗教,印度教在饮食上与伊斯兰教截然不同,印度教徒崇尚素食,并将牛视为神物,不容亵渎,更遑论杀害与烹食。因此,在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时,往往会引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的冲突。宗教文化的不同,使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在生活习俗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凸显,成为印穆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⑦
(二)等级文化歧视的冲突
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发源已久,至今仍有深刻影响,也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下,即使是居住在同一地域,有着共同宗教信仰与语言的人们,他们的种姓关系也不可逾越,鲜有来往甚至相互隔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有所转变,尤其在城市中,各个工厂、企业由于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逐渐打破传统的等级界限,雇佣不同种姓的人来从事工作。
这些工厂或者企业聚集了不同种姓的人群,由于种姓文化的根深蒂固,在交往中,一些高种姓群体并没有打破传统的观念,以出身高种姓自居,对其他低种姓群体产生歧视与偏见。一些低种姓的员工面对来自高种姓人员的歧视,往往心存不满,想冲破等级文化的禁锢,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2012年7月18日,在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一家汽车公司的工厂,就爆发了严重的骚乱,还纵火焚烧工厂的办公室。在这次骚乱中,总共有三四千名员工参与,一人死亡,约90人受伤。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种姓的差别,高种姓群体对低种姓群体的歧视,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从而引发这次暴力事件。⑧
(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城市化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印度在历史上曾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殖民,因此,西方文化早已或多或少地融入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的资产阶级富人,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深受西方影响,甚至完全西化。随着印度城市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西方的文化不断渗入,许多印度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渐西化,印度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引起印度社会一些保守分子的反抗,他们强烈呼吁捍卫本土传统文化,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
“情人节”是西方文化渗入的一种表现,在印度社会逐渐流行开来。加上可以带来一些牟利的商机,商家因此对西方情人节广泛宣传,久而久之,逐渐为印度社会所接受。特别是青年群体,他们甚至把过“洋节”当成时尚。在印度的城市中,情人节备受年轻人青睐,因此每值其来临之际,商家们都会抓住这个商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这种崇尚西方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印度教极端分子的不满。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毒害,因此极度排斥这种外来的西方文化,甚至辅之以极端措施进行抵制。2001年,印度许多城市就曾因为西方情人节而发生骚乱。据当时印度的相关报道,在此情人节期间,印度多个城市都有保守的印度教徒游行示威,并且以捣毁餐馆、商店等极端方式,抵制情人节活动,在有些地方,更是升级为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⑨
三、结语
独立以后,印度延续了城市化加速的趋势。城市人口持续增多,提升了印度的城市化率。由于大多的优势资源都倾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印度社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各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同时也面临着外来特别是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的冲突。这迫使印度社会作出必要的调整与适应。
印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雅利安、伊斯兰、西方殖民等不同文化的侵入,形成当今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格局。文化多元化是印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印度社会群体冲突的重要根源。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冲突,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凸显。城市是一个大熔炉,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打破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传统。面对城市陌生的环境以及其他文化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冲击,大多数人往往更加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寻找心灵的归宿与慰藉,以相同的文化为纽带,结成群体共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抵制其他文化,从而加大群体冲突的可能性。人们这种对自身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加深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一些极端分子的煽动或者某些政党、教派的支持下,往往酿成群体冲突,成为印度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从独立至今,印度的群体冲突连续不断,甚至一度还愈演愈烈。从世界发展以及印度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印度城市化还将继续呈现发展的趋势发展。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印度将会有更多的人向城市集中。如此看来,印度社会的群体冲突事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上演,甚至可能出现加剧的趋势。因此,如何处理好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引发的群体冲突,是印度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关系到印度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城市化的趋势不可回避,而印度社会文化多元化也是现实的问题,要解决好群体冲突问题,印度政府需在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良性的引导,使各个不同的群体互相尊重与融合,从而促进城市化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注释:
①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4.
②王红生:论印度的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9.
③Faridi,Rashid Aziz,Rakhsanda Fazali Faridi,Urbanization&Globalization in India Trends&Issue.New Delhi:Radha Publication,2008,p.183.
④Faridi,Rashid Aziz,Rakhsanda Fazali Faridi,Urbanization&Globalization in India Trends&Issue.New Delhi:Radha Publication,2008,p.185.
⑤吕昭义主编: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16.
⑥李振奋:当代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冲突及其应对措施[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⑦姜景奎: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J],当代亚太,2003(08):17.
⑧http://www.chexun.com/2012-07-20/101054621.html
⑨转引自薛克翘:印度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变迁[J],当代亚太,2003(08):8.
参考文献:
[1]Faridi,Rashid Aziz,Rakhsanda Fazali Faridi,Urbanization&Globalization in India Trends&Issues,New Delhi:Radha Publication,2008.
[2]Shank,R&M.Thamilarasan,Facets of Urban Society in India:process,problems and development,New Delhi:Serials Publications,2006.
[3]Dharma Kumar,The Affirmative Action Debate In India,Asian Survey,No.3,March 1992.
[4]Word Bank,Reducing Poverty in India:Options for Mor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Washington D.C.1998.4.
[5]林承節.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吕昭义主编.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王红生.论印度的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印)阿玛蒂亚·森,刘建译.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0]姜景奎.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M].当代亚太,2003,8.
(作者单位: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