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安民
摘要:在古典诗词中,经过诗人们的反复咏唱,雨意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义。唐诗宋词中,雨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情感角色。本文试从雨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意蕴来分析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并期冀来了解唐宋诗人的创作心境与情感意趣。
关键词:唐宋诗词;雨;意象;情感意蕴
雨是唐诗宋词中的宠儿,在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情感角色,仅《全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就有7000多处。宋词中关于雨的意象就更多了。诗人笔下,有春雨(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夏雨(如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秋雨(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有微雨(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大雨(如陆游《南定楼遇雨》“风雨纵横乱入楼”);有诉诸视觉的昼雨、还有诉诸听觉的夜雨(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雨声”)。总之,雨意象在唐宋诗词中频繁使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雨意象群,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
一、雨的愁苦意象
雨中道路泥泞,行动迟缓,疾风骤雨更易使人风寒感冒旧疾复发。所以唐诗宋词中也有借雨来表达人生愁苦的。苦雨意象,多为秋雨、暮雨、夜雨或暮春之雨。雨作为愁苦的载体,越是凄凉越能体现诗人的愁苦。
有借雨来倾诉相思怀念之苦。“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南窗外的雨声,激发了作者的联想,想到了妻子生前补衣的情景。用生活细节来表达真挚朴实的情感,感人至深。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也表达了雨夜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连用两个“巴山夜雨”构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深切表现了思念之深,感情之厚。
或借雨来吐露生活的痛苦。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作者表现了自己蛰居成都时,贫困窘迫、彻夜失眠的痛苦。再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起初贵为国主,但最终国灭被俘,沦为阶下囚。雨的形象再怎么美丽,在他的词中都化为悲情傷痛。比如在《浪淘沙》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或借雨来喻政治困境。比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惊风乱战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密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作者政治困境的隐喻,象征着诗人在永贞革新以后遭受的种种打击迫害。
二、雨的欢快意象
雨能够滋养万物生灵,雨给人们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触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都用雨意象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欢快喜悦之情。喜雨意象多为微雨、夏雨和早春之雨。比如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润如酥”把雨比作酥,体现了诗人对雨的热爱之情,早春之雨给自然界的万物以润泽洗涤而使其变得焕然一新。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圣杜甫通过对雨的赞美,表现对百姓喜得甘霖有望获得丰收的由衷高兴。又如苏轼的《江城子》“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苏轼在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任上,曾于东坡开垦荒地以资家养。这里的春雨同样也带给作者丰收的希望,喜悦之情一目了然。
三、雨的闲雅意象
唐宋文人中亦有追求雅致人生、诗意栖居的偏好,所以借助雨意象来表达闲雅的情感在唐宋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的雨涤荡了山川旷野,景物变得青翠澄澈。诗人通过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自由自在、空灵闲雅的意境。再如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四、雨的旷达意象
自然界的雨除了带给人们喜悦、伤感之外,还会引人思索。诗人通过雨中思考、感悟、沉淀,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从而生出旷达之情。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一贬再贬,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苏轼在经过几番挫折之后,渐渐的领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正如其词中所言,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正体现了苏轼宽阔旷达的人生境界。
自然界的雨经过诗人的精心琢磨,成为唐宋诗词中饱含作者深厚感情的意象。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苦雨、喜雨、闲雅之雨、旷达之雨,都是作者移情于物的结果。了解雨意象的情感内涵,可以更好地进入作家的创作内心,了解作家的情感意趣。
参考文献:
[1]卫芳.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J].周口师院学报,2009(3).
[2]张文静.论唐宋词“植物+雨”意象的精神指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王珂瑛.论雨意象的客观物象群及其审美角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太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