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思想意境赏析

2018-03-19 15:51胡艺宁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念奴娇

胡艺宁

摘要: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其成为千古绝唱,并非偶然。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思想意境,本文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思想意境

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著名词人,其词以豪放为鲜明特点,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代表作之一。此词为世人描绘了月夜江上的秀美风景,通过对古代沙场的悼念,以及风云人物雄才伟略、气节、丰功伟绩的追思,婉转地传递了作者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切人生以及历史的豁达之情。苏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志在为国家效力,然而却被人诬陷,左迁至黄州。值得庆幸的是他胸怀宽广,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在遨游长江之时,有感而发,著下此千古名作。

情感充实、强烈是诗词的重要特点,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贴切的表达了此含义。作者在情绪饱满强烈的时候,更能创出佳作。这种热烈的情感郭沫若将之比作洪涛,即唯有大波大浪的洪涛,才能成为雄浑的诗作。因此在欣赏此词时,要紧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波浪,随着此“情”所联想出的想象,体会词雄伟、宽广的意境。

词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头,通过描绘波澜壮阔的长江,奔腾不息的浪花,引出了情感的思绪:历史如同那滚滚江河一样流逝,历史风云人物也如那奔腾不息的波涛,一去就再不回来了。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简短,历史风云人物是那么的令人缅怀,由内心深处散发的忧愁,丝丝无能为力的悲愤之情紧握词人的心绪,将读者完全带入文中的境界之中。这是词人左迁至黄州,政治上不称心如意的表现。但是词人终究是一个胸怀壮志的人,泛游赤壁,面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代沙场,波涛般的情感奔腾而出:景仰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他不由自主的叹出“江山如画”,憧憬英雄功绩,刻画了“一时多少豪杰”三国群雄集聚、剧烈征战的场面,给人以振奋、豪放、激进之感。“羽扇纶巾”三句,描绘出周瑜统领刘备、孙权5万精锐部队,应对实力强大的50万曹操军队,无所畏惧;有勇有谋的周瑜仅用一把火便使曹军丢盔弃甲,为此后三国鼎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使作者敬仰豪杰的心绪高涨,希望自己也能像周郎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这终究只是自己的想象,事實上自己已经是47岁的人了,然而却一无所成。词人联想至此,情感的波涛跌落而至,叹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低落的心绪,使他不由得感叹这短暂的人生,心中的苦闷无法摆脱,唯有酒洒江心,把情怀依托在明月、江水中。

词人通过上篇的写景引出了豪杰周瑜的出场,也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做出铺垫,下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非常鲜活的描绘了周瑜令人仰慕的光辉形象:新婚燕尔、英武豪迈,年纪轻轻就实现了抱负,中流砥柱。“谈笑间”便使“墙橹灰飞烟灭”。在众多英雄豪杰中,词人仅以周瑜来缅怀,加以崇高的评价,这是领会此词蕴含深刻寓意的关键之处。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的点睛之笔。周瑜作为孙刘联军的将领,是重要人物,但是本人认为作者的本意不仅仅在于这里,而是重在把自己和周瑜作为对比。作者和年少时的周瑜一样富有理想,自小“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世人称作旷世逸才;周瑜足智多谋、征战沙场、出奇制胜、报效国家,而这也是苏轼的愿望。作者先是故国神游,随而回到现实中,不得不悲愤的叹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

谁在神游,谁人在笑?我想是作者在故国神游中,笑自己多情总是被无情伤,自“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纵使自己想报效国家,也无施展才华的余地,如此多的愁绪促使自己长出了斑白的头发。这“笑”是自己报国无门、备受打击、不被理解的无奈,饱含苦涩的笑;这“多情”是自己一厢情愿,自讨苦吃;这“华发”不仅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意苦情,更有“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怆!假如将此句仅当作是表达自己事业无成的感叹的话,我认为是不够的,其中应还有词人自怜自艾,引咎自责的感慨。

当作者想起少年时寒窗苦读,进士及第,名声大噪,前途不可限量;想起自己命运坎坷,生不逢时,光阴蹉跎;想起时局动荡,奸人坑害,九年四徒;想起前路坎坷,命运多舛;想起左迁黄州,无望出头,韶华虚掷;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梦”饱含的蕴意深远,不应简单的认为是哀叹人生的短暂,飘渺虚无的思绪。作者在这里以梦来暗喻人间世事,不仅仅有因为“乌台诗案”被人诬陷入狱的无奈,以及在狱中受尽屈辱的辛酸历程,还囊括了之前自己努力拼搏的成果,皆随时光的流逝而消亡的恨事,其中不仅有对人生历程满布牢骚的评价,还有作者从缅怀前尘往事,到渴望挣脱人生苦恼的情感挣扎。

苏轼作此词时四十七岁,正当当权执政的年纪,竟叹出“人生如梦”,让世人皆为他感到惋惜。整篇词,首尾相照,一挥而就,里面的情景就如同“大江东去”,其过程虽然跌宕起伏,但是读者仍可以品出词人“青山遮不住,皆竟东流去”的远大志向。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

猜你喜欢
念奴娇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以“境界层深创构”理论解读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东风第一枝 读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