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升探究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孕育高含金量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主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在引领学生数学探究时,要想方设法孕育出好的问题、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个好的探究起点。
在“倒推的策略”教学中,将教材中出现的“抢21点”游戏拿出来激趣,在与学生玩了几局游戏之后,学生感觉到其中一定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所以举手来玩游戏的人少了,他们自发地交流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请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我们在谈论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赢,这里面隐含着什么奥秘”。在明晰了问题之后,将课堂留给了学生,有的学生独自思考,一边想一边比划,有的聚在一起小声的交流,最终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秘诀:因为每次可以报一个数或者两个数,所以只要每次都报3的倍数那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让对方先报。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深度,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引导他们说出思路的同时,倒推的思想清晰地浮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表面上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是教师获胜”,实际上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问题是“怎样才能获胜”,这样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游戏过程中去揣摩细节,去交流自己的发现,最终探索到问题的本质规律,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探究性学习中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搭建坡度适切的平台
学生的探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良好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生硬地展开探究,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坡度适切的平台,一个好的探究切入点,这样既凸显出探究的价值,又让学生在经过努力后有探究成果。为了避免纯数学化的枯燥,可以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场景,让他们依托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图形覆盖的规律”时,如果仅仅给学生提供探究材料,让他们根据教师的指令来操作,然后记录下移动的次数和所有不同组合的数量,再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必定是机械、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在执行教师的指令而已,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氛围。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设想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去寻找答案。经过反复的思考,最后从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选座问题出发,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小明一家想去电影院看电影,于是在网上选座,合适的一排还剩下9个相邻的座位,那么一家三口想坐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不考虑三个人的顺序)?对照选座的图片,学生很快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模型,然后想办法来寻找答案。有的学生通过连线来解决,有的学生通过列举来解决,在之后的集体交流中,学生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将三个位置看成一个整体来移动,用可移动的次数加1就是所有可能的坐法。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价值,并能在问题模型中想到解决方案,这就给了他们探究学习一个好的氛围和适切的平台。
三、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在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需要关注他们的想法、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过程等,这样既能为学生的探究保驾护航,又能提取学生探究过程中有价值、有启发性的点滴。在适当时将这些问题的出现背景、解决过程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也会从中汲取养分,增长探究能力,累积探究经验。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为了更好地探究出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板上的钉子数有怎样的关系,首先将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可以指定怎样的探究方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加入了几个小组的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参与讨论。在收集到大部分学生的想法之后,组织了集体交流,让有代表性想法的小组发言,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学生确定了大方案:先固定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或者边上的钉子数,研究多边形的面积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然后再将两者综合起来。在之后的研究中,尽管学生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是在通力合作下,学生顺利找到了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成功来之不易,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探究方法和探究過程也给他们留下了启示。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于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深入探究一线,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价值,从而让数学探究更充分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