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

2018-03-19 20:02田静
新闻爱好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视阈有效性思政

田静

信息化视阈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研究语境,它显示的是信息化时代技术话语权在各领域学术研究中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信息化也正在成为革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的重要催化剂。宋振超编著的《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2015年3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主要围绕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变革来探讨信息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变化,它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同时也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上的革新。《研究》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按照学术研究论文的标准研究流程来论述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信息化视阈下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现象新特征,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发展和教学主体变化,以及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创新方法。结合《研究》一书的实证性研究,笔者认为当前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探析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信息化視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第二,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创新;第三,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

就理论创新来说,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化视阈下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必须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研究》正是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在信息化视阈下重新构筑和提升的问题,强调了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现象新特征的影响,并在充分认识和深刻反思的情况下,重新依据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认知和行为特征来进行整个学科理论的研究和思考,在事实解析和现实运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作者提出了要想实现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必须坚守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其中疏导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必须从信息化视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创新。

就技术创新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现代媒介和技术的创新渗透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打通课堂内外的学习壁垒,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迅速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大规模交互,丰富多彩的媒介和高效的技术工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帮助高校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通过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宣传来过滤和调整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和舆论风向,避免外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中的不良倾向,及早应对和疏导,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能够推动课堂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对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和发展,综合讲义、文字、图片、视频、辩论等多种内容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个性化引导。

就平台创新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新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平台创新中,我们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有效性。首先要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关注,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细节中;其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共享,打破思政工作的时空束缚,让思政工作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得到更充分的平台保障;再次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全方位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综合创新。

总之,《研究》一书的关键词就在于“有效性”,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否收到预估效果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的确给思政教育方法带来了许多内容上的革新、技术上的革新和平台上的革新,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信息化技术对思政教育课堂、思政教育主体、思政教育目标的影响,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优势,根据思政教育的实践规律,积极创新当前的思政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影响力和思想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视阈有效性思政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