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探究

2018-03-19 16:09罗江杰郑旭方涵
中国市场 2018年9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

罗江杰 郑旭 方涵

[摘要]文章通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新叶古村、江南镇古村落群、金华市诸葛八卦村、丽水市平田村、杨家堂村、酉田村作为调查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文化传承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9032

浙江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保有数量在全国居第三位,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有176个,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确认的历史文化村落共有1237个。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浙江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从2013年起,浙江省每年启动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各级投入资金达30亿元,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依旧面临诸多问题。

1法律类问题

11传统民居产权多元,维修困难

传统民居具有“私产性”和“公共性”两重性特点。首先,传统民居作为公民的合法私产,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其次,传统民居特有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不仅仅局限于私产,必然具有某种“公共性”特点,导致其产权“多元化”。居住在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在民居未纳入文保单位之前,其建筑的产权属于村民个人,村民有权对自己居住的房屋进行修缮。而传统民居被挂牌保护之后,其产权实质已经发生变化,成为具有公共性特点的文化遗产,属于国家财产,所有权不再完全属于居住在其中的村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的规定,擅自维修不可移动文物属于违法行为,严重的可能属于犯罪。所以,在纳入文保单位的传统村落中,即使是村民所居住的房子坏了,也不能擅自维修。维修需要按照国家级、省级、县(市)级走申请维修审批程序。而且走完程序需要一年半载。桐庐翙岗村便存在类似问题,传统民居破败不堪,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既无法维修也无力维修,民居外围挂有“桐庐县历史建筑”标示牌,通过访谈村民和村干部却得知,这些“历史建筑”在挂牌之后却再也无人问津,既没有专项资金进行维修,也没有相关机构进行组织管理。

12现行宅基地制度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障碍

我国宅基地所有权制度对宅基地所有、使用、用途、流转等设置重重障碍,如现行“一户一宅”制度。在传统村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村民所有的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却碍于现行制度无法申请第二处宅基地另建新房,村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是很多农民通过继承或者在城市购房而实际取得多处居住地,而农村宅基地又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流转。一方面,村民想把传统民居转移给有财力保护和维修的他人却遭遇法律障碍;另一方面,想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组织和个人却担心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经济类问题

传统村落具有了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而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帮助农民脱贫的同时也对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开发商片面追求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盲目将传统村落市场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大量缺乏规划不科学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景点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破坏。二是间接导致传统村落发展模式的“千村一面”化,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

3社会类问题

传统村落的“空巢化、老龄化”状态严重,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存及发展需要,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传统村落缺乏维系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空心化,又进一步导致古民居荒废、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等次生性问题。

如本文选取的调查样本之一建德市新叶村户籍人口3484人,常住人口1810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仅为519%。由调查样本年龄结构一项反映出在所调查的传统村落中,60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为74%,人口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而在调查样本常住人口基本信息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年龄段在18~45周岁的青壮年人群中,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的比例项最大,占总体的333%。这表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是导致传统村落老龄化、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文化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类行为活动,必须借助人的行为活动来动态、直接体现。而目前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現状是传承人数稀少,且在民众中可接受性不高。一方面,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给传统民俗、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关注于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对于保护和传承非文化遗产的观念淡化,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法保护和传承。

5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借鉴意义

51传统村落中产权问题的解决——以新叶村和诸葛八卦村为例

传统村落中古民居的产权问题非常复杂,已经成为许多传统保护工作的普遍障碍之一,在不改变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款的前提下,传统村落可以结合自身基本情况,采取特定的方式去解决这类问题。

(1)新叶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针对传统村落古民居的产权问题,新叶村采取新区建设、老区分级保护和宅基地置换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新叶村在传统村落中设立了保护红线区,核心区块的古建筑由村委会进行评级,统一收购。另一方面村委会组织进行新区建设,对村民的老房子进行宅基地置换,迁出村民,在新房建设上村集体再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新房置换旧房。

(2)诸葛八卦村契约制下的产权转移。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由于诸葛八卦村大部分居民产权归属村民所有,村委会在对私有民居的抢修中做了硬性规定:业主如家庭困难难以支付维修费用,由村委会补助经费抢修,房屋濒临倒塌但住户又不愿抢修的,由村委会进行抢修,抢修前对房屋进行评估并做好维修费用预算,双方认可后签订合同,合同规定:维修费用由村中垫付,五年内住户归还村里的垫资费,房屋则归还户主,如五年后不归还维修费,房屋产权归属村里,村里付给住户维修前的评估价格。对外迁新村的村民中折价收进的房屋,集体修好后一部分用于旅游参观展示,另一部分转卖或租用给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诸葛八卦村针对于产权问题所采取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权与使用权分离、保护难利用难的问题。使用权收归村集体后的传统民居得到了统一的规划和修缮。

52传统村落开发性破坏问题的解决——以新叶村为例

建德市人民政府针对古村旅游市场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建德市市政府法制办制定并颁布了《新叶景区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了新叶景区的整体范围,并划分出了外围控制区、古村核心保护区、传统农耕风貌保护区,对景区进行分类管理。在古村落核心保护区范围内要求严格服从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要求,保护新叶古村落的完整性,不得进行大规模的修建活动和环境变化;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活动;不得插建任何新建筑物。

在传统农耕风貌保护区范围内要求保护乡村田园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性质,不得在田园内乱搭乱建,鼓励村民多种植富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景区及周边保护区范围的山林植被按规划要求进行抚育管理等。

通过这一管理办法,建德市市政府形成了对新叶古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控制,为传统村落开发和利用制定了衡量标准,在法制政策体系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对接,与《建德市新叶古民居保护令》相支持,与《新叶村村规民约摘要》相补充。

53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的解决——以江南镇古村落群为例

传统村落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两类:第一,村民由于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进行自主性外迁;第二,村民由于政策性调整被动外迁,如宅基地使用权的回收。以下将对江南镇古村落群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兴起,江南镇古村落群拥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桐庐县建设“美丽乡村、潇洒桐庐”的发展战略中,江南镇古村落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正在规划与发展中。江南镇古村落群交通便捷、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在初期发展中已经对于当地村民的就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将以江南镇荻浦村的花海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江南镇荻浦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留了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古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和古造纸文化交相辉映,延续近千年。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荻浦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了综合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项目,集古村休闲度假、花海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于2015年11月动工建设。传统村落景观的丰富与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大批游人来到荻浦村旅游度假,助力村落经济的发展及当地居民的就业。

结合村落特色设计体系化的旅游项目,带动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本村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在外打工居民回乡就业,古村有了人气,村民对村落发展也就有了信心。

54傳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的探索——以诸葛八卦村古建营造队为例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古村落的现代化,这些传统戏曲、手工艺、民间故事、戏曲等的消失速度甚至高于传统村落本身,其根本原因就是“非遗”缺乏传承和发展的环境。以下以诸葛八卦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为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阐述。

诸葛村八卦村古村落营造技艺在200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书记诸葛坤亨被认定为古村落营造技艺的传承人,诸葛八卦村古建筑营造队队员均为本地村民,负责村中古建筑、祠堂、古民居的日常修缮和维护。诸葛八卦村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都是由诸葛八卦村营造队负责完成的,修复材料来自民间收集,修复人员为诸葛八卦村村民,他们用诸葛村原生的营造方法,对古建进行修复。如“三荣堂”复原工程,用时4个月,投资90万元,大大减少了投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刘馨秋,王思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史,2015(4):99-110.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