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利萍
数学是一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学科,伴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累积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智慧也逐渐增长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推动学生的智慧增长。
一、智慧创生——鼓励异质化思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是推动问题深入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注重引导不同观点间的碰撞,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深化认识,拓展数学视野,提升思维层次。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回忆已有的认识,在出示一个正方形并告诉学生用这个正方形来表示“1”之后,学生很快想到了可以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并通过涂色表示出零点几的做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重温了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之间的关系。之后变换情境,让学生想办法在同样的正方形中表示出一个两位小数0.42。在巡视学生自主尝试的时候,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做法:有学生是估计着涂色的,前面的四格涂满,第五格涂了上面的一小部分,有学生先在原来的图中找出0.4,然后将第五格在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两份表示出0.02,也有学生将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直接数出42格进行涂色。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指出第一种方法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不够精确,随后他们肯定了后两种方法的合理性,并认为它们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因为不管是只平均分第五格还是将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都得出了百分之几,这样就可以表示出0.02来。
在这样的教学中,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一个引子,带领学生感触多位小数的意义,随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将小数与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联系起来,整个知识体系就构建完整了,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造性和领悟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勇于放手,才能凸显出学生的智慧来。
二、智慧的生长——培养独立性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独立探索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并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自主空间,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华的画片比小明的两倍还多8张,如果小华的画片有32张,那么小明有多少张画片?”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有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个方程:32-2x=8。有学生在解这个方程的时候用(32+8)÷2来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法,之前的解方程过程是有一定干扰的。在出现两种不同答案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解这个方程的过程,看看有怎样的发现,很多学发现了问题所在:不应该用32加8,而应该用32减8。在追问理由时,有的学生提出在减法算式中2x是减数,应该用被减数减差来求得,有的指出等式右边是8,在两边同时减去8后右边变成0。经历这样深入细致的交流,学生对这一类型的方程有了深度认识,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经验就会起作用,支撑他们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出这类方程。
在这个案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交流,他们的认识才能更深刻,交流才能引发共鸣。观点间的碰撞往往会推动学生的继续深入,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智慧自然也伴随着这种关键能力的提升而增长。
三、智慧的沉淀——引导个性化反思
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是两个孕育智慧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到知识,提升了数学技能,或者说满足于单个问题的解决,要善于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寻找本质规律。反思作为思考的一种,有时候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借助于正方形认识到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以及三位小数与千分之几之间的关系之后,笔者改变了这个载体,让学生面对数轴,寻找教師指定的小数(0.8、0.88、0.888),在寻找这些小数的时候,学生发现随着小数位数的增多,我们需要将原来的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因为每一段的可分性,所以在数轴上找的小数可以无限制细分下去,这样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小数的感知。“学而不思则罔”,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思考至关重要,尤其是反思环节,容易被教者忽视。而在深化学生数学认识方面,反思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启迪学生智慧的实用策略。
总之,课堂是学生智慧生长的原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细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交锋和碰撞,这样学生的智慧才能茁壮成长,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才能凸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