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陈兵
摘 要:在全方位推进法治征程中,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意义。然当前高校在推动依法治校中却遇到诸多困境,如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依法治校理念不强、缺乏相应法制监督与约束机制、救济渠道与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分别从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依法治校理念、加强对高校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以及畅通救济渠道与完善救济制度等方面寻找出路,希冀对解决当前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2-0022-03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法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国家制定相关规划推动教育法制之发展,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但随着教育领域新情况与新问题之出现,依法治校成为高校治理之必然要求。2017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全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逢此契机,对我国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之问题与困境进行梳理,并寻求解决之道,对加快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与教育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故加强对依法治校之研究成为高校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一)依法治国在高校治理的贯彻体现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要组成部分[1]。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之具体体现是贯彻法治精神与推进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之必然要求,亦是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法制建设之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之场所,通过制度化与法治化之管理,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理念,促使其嚴格依法办事;有利于用法律规范权力之行使,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形成民主法治之校园环境与氛围。培养高校学子学法、知法与守法之思想观念,为国民法治意识之培养与法治国家之建设奠定基础。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在传统管理理念下存在诸多人治现象,其特征表现为重关系与人情,轻法律与制度。历史证明,人治具有不稳定性与不规范性,极易损害管理效率与水平之提高,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之要求。而法治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了传统管理中的随意与无序,故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理念进步之体现,亦是高校管理现代化之重要标志。随着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深入,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管理层如党委与校长、院长之职责更加明确,与其各二级院系之权责更加明晰,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更加平衡,高校与相关教育主管机关以及师生之权利义务应更加规范。故依法治校乃高校治理现代化之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
(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要求
依法治校要求通过法制化与常态化之方式来保障高校管理体制之有效运转,使高校依靠法律法规与高校章程进行有效管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自身办学与管理,依法接受内部与外部监督,这均为依法治校之要求[2]。依法治校强调依法规范高校自身之管理行为,依法处理高校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社会关系,依靠法律来维护高校自主办学之合法权利。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方能保障自主办学之规范化与法制化,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与遏制教育腐败,以便高校进一步获得办学自主权。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困境
(一)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我国教育法律制度有了长足发展,有关规范高等教育之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与《高等教育法》等纷纷颁布。但我国有关高等教育之法律法规仍存在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有关高等教育之法律法规虽初步建立,但某些急需之法律法规却并未制定,诸如有关成人教育、教育投资、教育经费、高校安全与校产管理等方面之法律法规并未及时制定。第二,现行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存在严重滞后性,对相关问题多以原则性规定为主,对违法违规之行为较少规定法律后果之承担。如与学生关系极为密切的《高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出台时间已达二十年,但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这些出台年代久远之法律法规很难适应时代之需要。第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之规定存在错误价值取向。如部门与地方保护色彩浓厚,强调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自身之权力,而对学生之利益保护不够,殊不知,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之需求,加强人才之培养。而各种利益保护之规定严重影响国家法制之统一性与正确适用,不利于教育法律法规权威之树立。另外,教育部虽计划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之规定[3],但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尚未制定章程,或虽制定章程但亦形同虚设,聊胜于无,诸多高校章程呈雷同之状,其内容亦未对高校一些重大、根本问题予以规定。因各高校缺乏符合自己特色与风格之规章制度,其在管理中亦无法有效地解决冲突,此乃依法治校存在之重要困境。
(二)依法治校理念不强,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现象
法律之生命在于实施,若国家法律法规出台之后便被束之高阁以及不去严格执行,无疑将丧失法律法规之权威性与公信力。故笔者认为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法律至上乃依法治校之思想前提。然许多高校领导依法治校意识淡薄,并未将依法治校作为高校治理之自觉行为。即在高校管理中行政化色彩十分浓厚,存在诸多“人治”现象,学校领导缺乏依法、民主与公开决策之思想意识,使得依法治校仅停留在书面与形式上。如有关学校管理之重大事项往往由书记、校长或其他领导个人决定,缺少教师与学生参与。笔者认为依法治校之精髓在于以人为本与以权利为本,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保障师生合法权利,切实处理好高校各种利益关系。但某些高校还存在“一言堂”情况,不容许其他意见存在,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这些违反法治精神与法治秩序情况发生,极易使最终决策发生偏颇,使决策之科学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亦无法真正地代表广大师生之意志。这些问题之存在在于高校管理还未彻底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使得高校之领导在管理上过于随意化,这是依法治校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缺乏应有法制监督,高校内部缺少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并未设置法制工作机构,缺少专门法务人员,内部监督机制未完全建立,高校腐败案件暴露越来越多[4]。故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缺少应有法制监督,高校内部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从而导致诸多乱象发生。如某些高校存在校务公开不全面与不透明、决策不民主、高校物资采购收回扣、招标工程暗箱操作、各种名目收费、对学生之违纪行为进行违法罚款、高校自我宣传中进行虚假与欺骗宣传以及不践行办学承诺等,以上种种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受教育者之受教育权以及其他相关权利。此种现象之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之工会、教职工大会等民主监督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之民主监督作用。故高校并未完全形成完备之监督制约体制以及并未进入法治化运行轨道,即未在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个环节中形成互相制约之内部约束机制。在实际管理中,除客观上高校管理者之权力极少或基本上不受程序与制度之监督与约束外,管理者主观上亦不愿接受他人或制度监督,这往往导致依法治校之理念难以落实,引发上述诸多问题之发生。
(四)高校救济渠道不畅,内部救济制度不完善
随着师生整体法律意识之增强与高校内部管理之不当,导致师生与高校之纠纷愈来愈多且愈演愈烈。其中许多纠纷是处理程序不当或观念存在冲突所激发的,若正确处理,诸多矛盾冲突完全可通过高校之内部渠道加以处理。但高校缺乏有效救济制度与渠道,极易导致纠纷进一步扩大,最终只有选择通过诉讼之方式加以解决。如教职工辞职与离职引发纠纷之处理,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罚等十分生硬,操作性不强,且缺乏诸如调解、仲裁、申诉等相关解决机制,缺少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往往使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最终难免导致通过法院而对簿公堂,这显然不利于师生合法权益之保障与依法治校之开展。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健全高校规章制度
教育法律制度与高校规章制度之完善与健全不仅是教学管理之客观要求,亦是依法治校之前提与基础,故依法治校要求加快高校教育之相关立法,完善相关教育法律制度。
第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虽初步建成,但伴随教育发展与教改深入,高校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情况日益复杂,并出现了某些教育立法方面之空白,必须加快制定高校管理中急迫需要之法律制度,諸如高校经费法规、高校安全法规、校产管理法规以及有关职称评定与考试管理方面之法规。第二,必须对已有教育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改与剔除不合时宜之法律制度,进而制定与国情校情相符合之法律法规,如对《学位条例》中学位与答辩委员会之实质性与程序性审查权限进行区分;此外,《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亦应当修改,使内容进一步细化明晰,使其更具操作性与可行性。第三,必须完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是依照法律法规对学校进行治理,但具体之操作离不开高校自身制定之规章制度。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学校规章制度乃高校依法治校之重点[5]。故高校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以往治理之问题、经验与教训,制定与法律法规要求相符合的具有高校办学特色的规章管理制度。这些规章管理制度不得违背宪法与法律法规之相关规定,其规定的应当为高校自主办学之事项,对学校管理与教职工教学以及学生生活之干预必须在法律法规许可之范围内进行。
当然,实施以上诸多措施,应当尽量吸纳高校教育专家参与,以提高教育立法之技术水平,保障教育立法之科学性。此外,要使所立之法成为高校所需之良法,还必须听取采纳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意见与建议,如此方能真正达到教育立法之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结合。
(二)树立依法治校理念,深化依法治校认识
思想与理念乃行动之先导,树立依法治校理念乃实现依法治校之必要前提。树立依法治校理念要求在实践中针对不同主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第一,针对高校管理中官本位倾向,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以及各部门成员依法治校理念之培养,转变其管理理念,使其意识到只有坚持依法治校之理念方为高校和谐发展之前提。具体实施可通过举办相关法制讲座、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章程等方式,使其养成遵法守法之意识,在高校管理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形成依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管理章程办事之常态与制度。第二,必须尽快提高高校教职工依法任教之理念与能力,强化教职工对《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章程之学习,使其提高依法执行教育活动以及参与学校依法管理之能力。第三,学生亦应提高法治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如通过法制课程、高校普法活动以及各种法制知识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与法治意识养成。以此来强化其民主观念与维权意识,增强守法守纪之自觉性。第四,必须在高校加强法治精神之宣扬,大力营造以法治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从而为高校之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蕴与法治环境。如此,方能广泛调动高校领导与师生之积极性并参与依法治校活动,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与深厚的法治底蕴,为依法治校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民主监督管理,提高校务公开水平
高校领导团体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关无力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制衡,此乃高校依法治校存在之重要障碍。故须加快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且客观有效之监督制约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以此来加强对权力持有者之监督,这在依法治校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校应当运用法律之手段,加强对权力之监督,有效发挥党、校内审计、群众以及社会等的监督作用,形成与完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真正保证依法治校之实现。第一,必须在高校各项改革中强化反腐倡廉机制之建设,尤其在招生、高校物资采购、人事管理等重点环节,扫除权力监督之漏洞,弥补监督制度之缺陷,最终建立完备的高校反腐倡廉机制体系。第二,必须严格明确高校各部门分工与职责,完善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学术委员会对高校领导之监督,使其真正参与到高校管理中的重大决策中来,健全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对师生做出反馈,督促高校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打破传统“领导拍板”之管理模式。第三,全方位推行校务公开,必须公开高校之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提高校务公开之透明度,规范校务公开之领导与责任体制以及工作体制,尤其组织教职工等相关人员对校务公开进行监督评价必须形成制度性措施,最终形成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各方面诸如工会、纪检与监察等部门相互协调之工作机制。第四,高校必须完善法律顾问方面的相关制度,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如普法活动与高校纠纷中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之作用,以及通过法律顾问解决依法治校在实践中遇到之问题,从而维护高校管理之健康高效运行。
(四)畅通纠纷救济渠道,完善内部救济制度
“无救济即无权利”,依法治校乃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其首要目标乃是依法维护与保障广大师生之合法权益免遭侵害,以及当侵害发生时应当通过相关制度提供相应渠道予以救济。然目前高校侵犯教师劳动权、休息权与学术自由权等相关权利之情况时有发生,以及侵害高校学生之受教育权、申诉权、隐私权等相关权利亦是频发。以上有关高校管理侵权现象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自身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内部救济机制之不健全,使得高校缺少规范的法治局面与法治秩序。针对上述侵害行为,必须完善相关责任追究机制,对师生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另外,还应建立有效地救济制度以便发挥其在冲突预防与纠纷化解中的作用,比如建立申诉与救济委员会、完善申诉之具体程序、完善涉及师生权益的听证制度与说明理由制度、畅通对高校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等渠道,通过以上诸种制度,当高校与师生权益发生冲突时切实保障师生之申诉权、辩论权、陈述权与知情权等相关权利,以便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最终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惠.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与有效实现[J].山东社会
科学,2015,(12).
[2]周雄文,吴四江.论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J].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罗丽华.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屈广清.高校依法治校及其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海峡法学,2014,(2).
[5]张社字.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三个制度层次[J].河南科
技学院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