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溪
写作是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文不对题、字数不足、词不达意等等现象。学生听到写作课立马没了兴趣,愁眉苦脸,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每写一段就数字数的现象。笔者不赞成老师在习作讲解时进行常规教学:给学生一个题目,指导学生列个提纲,让后让学生独自完成写作。这样做就好比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往框架内填满字数完成习作要求,枯燥乏味。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进行小组合作习作教学,给习作教学增添趣味,跳出常态教学习作模式。
一、趣味读题 细心审题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将口语交际和习作课联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反复讨论交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写作方法。课前导入播放《鲁滨孙漂流记》在荒岛生存的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滔滔不绝,三分钟观看讨论后,老师给出了话题“假如你流落到荒岛上,会怎么样?”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这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形式,在荒岛生活自然而然会谈到怎样去生存,如何去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好的读题形式,相比直观出示写作题目和要求,更加富有趣味性。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需不断巡视,相机指导学生,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借讨论之名行游戏之实等现象的发生。
審题要细,教学中常常遇到不少优美的文章,结果却离题了,原因就是审题过程粗心了。小学作文大致分三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自主命题作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明确题目的范围、题眼以及体裁。如:以“自我保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章就明确了写作对象是“我”,保护是关键词,通过读题可以看出要求写一篇记叙文。相比老师去讲述这些审题细节,更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找出这些内容,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水平好中差搭配,学生通过反复读和讨论来审题。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相机指导,通过具体的实例教学区别写作是否离题。
二、创新题目 巧妙构篇
明确写作要求和文章主旨思想后,就来到立题环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开始。想要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就需要一个新颖的题目。头脑风暴训练很适合题目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会碰撞出火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在小组学习中,针对“自我保护”这个主题作文,学生有很多好题目。在这个拓展学生思维的环节里,老师千万不要打断学生或是批评学生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修改题目,通过修改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更加合适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立题后就是构篇。老师一直教授学生的文章结构就是三段式、五段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等,还会一直强调要注意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等等。故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首先就是讲清楚这个故事,而后是构思如何去写才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构篇上,教授学生巧用数字和小标题,故事太长时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和小标题的形式分述,这样的习作呈现在读者面前条理清晰。打破常规,创新文章结构,不是老师课堂上提到的习作或是范文就是学生写作的模板,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教师一般在写作中提倡学生多看书进行仿写,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直接照搬习作中的案例,这样使得习作中的故事不具真实性,写不出新意。多看习作书是好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习作的构篇,多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多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正确书写 规范用词
学生在完成习作后,通常情况下不会再次阅读。这样的习作,错字多,用词也不恰当,还有很多病句。小组合作学习妙在看似六个人写一个题目,但是每位同学实则要阅读六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一篇习作经过六次阅读,错字会被找出,用词会经过讨论,病句自然会减少。比如,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读文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为了习作中一句话争吵得不亦乐乎,即“我一个人在冰冷的街道上独自徘徊。”一半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一个人就是独自了,这是语义重复,写这句话的孩子和其他几个同学认为这样是为了突出孤寂的心理。最后,笔者和学生一块讨论,综合考虑规范用语等因素还是让学生把“一个人”删去,独自就可以较好地表达出意境了。同学之间的互相读习作,就好比一面镜子,当你发现同学习作中的错误时,反思下,自己的习作中是否存在同样的错误。通过长期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慢慢提升。
习作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加需要一个快乐、有趣的创作环境,别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模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下,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写作指导,给他们充足的表达空间和自由,宽容每位学生的个性。长期在真实的生活中练笔,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培养朴实的文风,把生活的真实传递到习作的创造中。通过长期的习作训练,学生会变得爱上写作,乐于写作,敢于创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湖村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