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将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學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自主研读
由于教学时间的制约,学生很少有自主研读课文的机会,几乎以集体阅读代替了个体阅读,这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活动越自主,个性理解就越鲜明。因此,教师有必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自主研读中体验阅读的快乐。课前预习时除了字词的自主学习之外,还要布置自主阅读的任务。这种阅读并不是简单地把课文读通顺,而是要求学生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以《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在预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阅读作业: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展开阅读,一边读、一边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绘制游览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仅有路线,还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画出的各处景色,这源于他们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描绘的路线图,叙述课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这样的自主研读营造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交流的氛围,使得阅读成为一个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园。
二、创意阅读
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教师必须要创新阅读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深度。创意阅读就是引导学生灵活地变换阅读视角,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吟诵、品味和探究,读出疑问、读出新意。
以《最大的麦穗》一文为例,理解苏格拉底的话是全文的教学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势必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对于文中“摘麦穗”的片段,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感悟文本。第一层次初读,让学生了解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什么要求,弟子们有没有完成任务?第二层次精读,向学生质疑:弟子们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那么多大麦穗,为什么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第三层次品读,启发学生思考:弟子们为什么找不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样做?苏格拉底真的是想让弟子们找到最大的麦穗吗?这样变单线的逐句讲解为多层次的自主阅读,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文本理解的难点。
三、独立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驰骋个性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经历、知识积累的差异,对文本的关注层次不同、侧重点不同,于是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认知和解读。但是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这种差异性,步调一致的引导和讲解,得出的是统一的模式化的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制约,因此打破这一壁障迫在眉睫。
以《落花生》一课为例,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花生内在的品质呢?笔者设计了一个话题:“你是想做玫瑰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花生一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了两派,并就此展开了辩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如做人不能只看外表,最重要的是内心,要学会默默奉献;玫瑰虽然漂亮,但是有刺,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有积极展示自己的专长,才能获得锻炼的机会;玫瑰的带给人美的感受,同样也在做贡献……暂且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成熟或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都有积极的思考、自主的感悟、个性的理解,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
四、真实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交流是师生思维碰撞、思想交换的平台。但是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常言不由衷,或迎合老师的意愿、或揣摩老师的想法、或者附和同学的意见。如何才能实现真实交流呢?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或老师展开争论,从而使得他们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敢于质疑、自由表达。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通读了全文之后,笔者没有贸然对故事人物的品性进行定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你喜欢故事中的狐狸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品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唬小动物,是个坏蛋;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去欺骗别人;狐狸虽然狡猾,但是他也很聪明;狐狸很有胆量,被老虎捉住了毫不慌张;狐狸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学生的交流颠覆了这篇课文的传统解读,学生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感想和理解,促进了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空,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让全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发展和提升,不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阅读中彰显个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