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遗憾的是,传统教学一直以来都以文本内容的分析为主,将信息提取、内容感知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这与当下倡导以生为本、实践运用,构建导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的练学单,把握训练的契机,丰富训练的形式,提升训练的目标。
一、借助练学单关注词语,发展言语能力
文本中很多关键性词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细微辨析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词语型导学单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核心词语进行辨析与思考,借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为了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作者在文本创作中先后用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程度的词语。这三个词语本身就互为近义词,它们之间的差别十分细微,且这三个词语是按照文本表达的具体语境加以运用的,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辨析探究。为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练学单。
1.我会区别:“着迷”的意思是 ;“迷恋”的意思是 ;“痴迷”的意思是 。
2.我会运用: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 )。
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 )。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 ),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这样的练学单将关注点聚焦在词语的辨析运用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原则。先是通过深入理解,辨析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然后结合文本中的语境,引领学生进行选词,强化学生对词语运用能力的训练;最后,将词语的感知与文本具体的情境有机整合,通过这三个词语感知文本的内容,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二、借助练学单关注信息,辨析表达效果
语用训练必须依托文本的内容,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核心和主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筹划与关注练学单,将语文教学资源向积极的语用训练表达转变。这种类型的练学单重在关注文本内容,借助贴合文本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具有重要的提炼作用,更为学生深度洞察文本的表达顺序、理清文本的脉络提供了鲜明直观的认知体验。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文中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三棵松树进行了描写。为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练学单:
同樣是描写松树,但作者所罗列的维度和详略点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表格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具体的详略程度,并就此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内容和方法上作如此调整。练学单最后“我的发现”一栏,为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洞察表达方法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认知空间,任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主体性落在了实处。
这一练学单的使用,就将课文中语段的内容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对语段的内容信息、结构脉络可以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此为蓝本,进行语言的组织与串联,从而有效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三、借助练学单关注形式,搭建语用平台
歌德说:“文本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因此,在语用理念的倡导下,文本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要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语言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练学单,将文本的语言形式提炼出来,并在反复运用中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练习中理解感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教学《秦兵马俑》一文为例,教师针对课文描写各种兵马俑的方法,设置了这样的练学单:
在这一练学单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课文第4到第7自然段,罗列作者所描写的兵马俑的类型,根据课文中的核心语句感知兵马俑的个性特点,填好这份练学单;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洞察作者写作方法,感受文本“观察实写”+“想象虚写”相结合的语言形式,并让学生用直线划出作者看到的,用波浪线划出联想部分;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以表达提炼出来的信息和形式为蓝本,组织学生以导游介绍的方式尝试串联文本内容,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其他兵马俑的图片,并组织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进行实践练笔。
在这种练学单的使用中,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通过内容提炼的方式,显示语句的结构框架,为学生体悟文本语言形式、感知表达效益提供了有效抓手,更为学生后续的实践练笔提供了参考对象。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练学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洞察了文本内容,更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指明了方向,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导练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延寿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