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色
夜晚,市立图书馆的书们都陷入了沉睡。
角落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图书馆管理员打着手电筒走近看了一眼书柜,只发现了书柜后窜过去的小老鼠。
“看样子明天还得清理一遍。”他轻轻带上门出去了。
“呼——”
书柜后穿着奇怪、一大一小两个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还好没发现我们。”小男孩说,顺帶正了正脑袋上的儒生帽。
“是啊,小七,咱们的旅程差一点就要泡汤了。”身穿夫子装的大人拍了拍身上的灰,仍然心有余悸。
“子琰,你说第一站我们去哪儿啊?”
“嗯……你等我看看啊。”身穿夫子装的大人从怀里掏出本书,轻轻翻开泛黄的书页,随手停在某一页。
“有了!我们第一站就去这儿。”子琰将书揣回衣襟,拉着小七的手轻悄悄离开了图书馆。
夜色正浓,谁也不知道图书馆里少了一本《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路上,多了一对师生。
三河八景,鹊渚新城
“子琰,你说这里为什么叫三河古镇啊?是因为河比较多吗?”泛舟于河上,小七开启了“一百问时间”。
当然了,作为待在图书馆多年的、小七的夫子,子琰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摇摇折扇,缓缓开口:“当然不是,‘三河古镇的得名与三条河流有关。一是丰乐河,二是杭埠河,三是小南河,古镇就是这三条河流的汇聚之所……”
原本低头拨动河水的小七静静聆听。船越走越远,岸上小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河里碎莹莹的灯光也越来越亮,小七不由好奇抬头,却见一片灯火辉煌。
“哇,子琰你看,好壮观啊!”
子琰拿折扇轻敲了下小七的头,“‘鹊渚星桥迥,羊车水殿开。这可是鹊渚廊桥,本就得名自古镇原名——鹊渚,这‘鹊渚又有‘银河之义,有此美景也是名副其实。”
这边厢,子琰还沉浸在美景之中,小船已经靠岸了。
仅仅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上了岸,子琰有些意犹未尽。小七抓抓他的衣袖提醒,“我们还有其他东西要找呢!”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走在青石板路上,两边小巷飞檐木窗,黑瓦白墙,依稀是往日的徽派建筑。家家门口用竹箩晾晒的细河鱼,几户小店出售的手磨炭炊的玉带糕也相当好吃。逛得累了,不妨花上两元钱买一块玉带糕,边走边逛。沿街的人家经营着饭店、茶庄、米铺等当地人生活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白天的时候,一些妇女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悠闲地晾晒着自家的干货食品。小巷中还有大量手工作坊,手工木偶、折扇、山水画等等,虽没名气,却是精致得很。
而子琰和小七要找的,就是这其中的一位手艺人。
不远处人头攒动,子琰心思一动,收了折扇带上小七走向店铺,“那里客人最多,我想该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子琰小七果然没走错地方,只见店里客人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漂亮扇子悬挂在架子上,虽然样式、颜色不同,却都是由羽毛做成的。
“这就是咱们找的三河羽扇了!”
关于羽扇,印象最深刻的该是诸葛亮手里的那把。传说诸葛亮小时候结识了一位白胡子老头,他本是一只金鸟变的,诸葛亮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金鸟羽毛编成的扇子,从此只要有事情不解,扇一扇扇子就能知道答案。这也是他机敏多谋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传说是不能信的。
但为我们熟知的,诸葛亮手中的扇子却应是白鹤羽毛做成的羽毛扇。它虽然不能解疑答惑,时常扇一扇,确实对人体有好处。
“风缓又凉快,就算是体质弱一点的,也不会生病感冒。”子琰拿了一把羽扇,体验传说中的“谋士”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走进“云青扇苑”,正在编羽毛扇的叔叔吸引了小七的全部注意力。
“子琰,他好厉害啊,羽毛编成的扇子耶!”
“这不算什么,知道他的故事之后,你会更佩服他的。”
原来,正在做羽毛扇的这位,就是“皖云青”的创始人、“三河羽扇”传承人——丁政权。
说起他和羽扇结缘,那可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十来岁的时候,三河靠河的这一片全是羽扇厂的地盘,红的绿的羽扇鲜艳耀眼地晒在大太阳底下,我们远远地看着,都觉得特别好看。”丁老师微笑着回忆童年的故事,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昨日的情境中。
小七忍不住了,“然后就开始学习做羽扇了?”
“是啊,那时候还是简简单单将所有的羽毛都扎在一起就可以了。第一把做成的小扇子,我记得是一把红色桃子形状的,特别简单,但是当时特别开心。真正让我觉得全社会都开始认可三河羽扇,是在2001年之后……”
“这些扇子真的好好看啊。”小七对架子上的扇子爱不释手。
“别看这羽扇轻飘飘的,这里面蕴含的心思不少,你猜猜这些都是拿什么羽毛做的?”丁老师不紧不慢甩出难题。小七也不是吃素的,“鹰毛、孔雀羽毛和鸽子毛,对吧?”
“对,这些可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不过我们可不是直接上手拔的,这些都是自然死亡或者自然脱落的鸟类羽毛,不添加任何染料,天然又环保。结合湘绣、苏绣、东洋木雕、传统木雕方面的创意,每一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是源,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独特的三河羽扇,如今一代代传承,出神入化的制作技艺让小七惊叹,也让子琰感叹制作者的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