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危害及其防控

2018-03-19 20:00:13夏道伦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畜牧兽医局
兽医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胃壁线虫病虫体

夏道伦/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畜牧兽医局

李淑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也称之为羊捻转胃虫病,它是由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真胃内的捻转血矛线虫所引起羊的一种胃肠道寄生虫病。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往往由于一部分养羊场户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一旦羊群发生感染后,常常会因捻转血矛线虫吸附于羊的真胃壁黏膜吸取病羊体内的血液而获取营养,从而则会导致病羊出现渐进性贫血、瘦弱、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发病症状,进而则会严重影响到种羊的繁殖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导致感染羔羊和青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到养羊的经济效益,因此,特提醒养羊场户,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务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虫体形态及其生活史

羊捻转血矛线虫是一种既纤细而又柔软且呈淡红色的线虫,一般雄虫长约15~20 mm,呈淡红色,雌虫长约27~30 mm,其白色的生殖器官常常会环绕着因虫体内含有血液而呈现红色的肠腔周围,并形成红白二线互相捻转的外观,所以羊捻转血矛线虫也被称之为捻转胃虫。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经过4~5 d,即可孵化出幼虫,再经过4~5 d的生长发育,幼虫经过两次脱皮后即可转变成为感染性幼虫,其感染性幼虫在潮湿的环境中离开粪便,常常会群集于潮湿的牧草上,当羊群采食牧草时食了感染性幼虫后则会发生感染,幼虫在羊胃内大约需要2~3周的生长发育,再次经过两次脱皮后,即可逐渐发育成长为成虫。

二、流行特点

一般反刍动物感染的胃肠道线虫主要以血矛线虫为主,而羊捻转血矛线虫在同类感染性线虫中对于羊群的致病力则是最强的。其羊捻转血矛线虫一般比其他胃肠道线虫的产卵量要高的多,一般每条成年雌虫平均每天的产卵量均可高达5 000~10 000枚以上,其虫卵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0℃~30℃,当温度在4℃以下时,其虫卵即会停止发育,当温度降低到1℃以下或升高到60℃以上则可导致虫卵死亡,但其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却较强,一般使用常规性的消毒药物则很难使其虫卵灭活。

羔羊和青年羊感染羊捻转血矛线虫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羊群中亦是处于最高的,而成年羊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抵抗力较强,且被感染的成年羊有“自愈”现象出现(即有虫体被排除或不发生再感染现象)。羊群在低湿的牧草地里放牧,如采食了群集于潮湿牧草上的感染性幼虫后,则有利于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传播感染;如养羊场户将羊群趁小雨天和阴雨天放牧,羊群在放牧时采食露水草时,则极大地增大了羊群感染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风险。一般羊群发生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均多在每年的4~10月,而尤其以5~6月和8~10月较为多发,到7月以后其发病率则会略有下降,而进入冬春季节后则极少有羊群发病。

三、危害性

1.导致感染羊真胃壁黏膜出血并可诱发继发感染。一般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往往每只感染羊体内均会有数千条以上成活的虫体,其成活的虫体常会吸附于羊的真胃壁黏膜吸取血液而获取营养,如仅以每只感染羊体内有2000条成活虫体寄生计算,每天至少要吸取感染羊体内的血液均在30ml以上;由于成活的虫体吸附于羊的真胃壁黏膜对羊真胃壁黏膜的损伤,一旦虫体离开羊的真胃壁后,仍然还会导致感染羊真胃内持续性流血,其感染羊的真胃壁黏膜损伤并由此引发的持续性流血,极有可能会诱发继发感染而引起病羊真胃壁黏膜发生炎症。

2.进一步加重了病羊渐进性贫血、消瘦、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发病症状的出现。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除了虫体直接吸取病羊体内的血液和因病羊真胃壁黏膜损伤并引发持续性流血,从而导致病羊失血过多而引起渐进性贫血之外,其虫体在病羊体内还可分泌毒素,并影响到病羊体内的正常造血机能、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和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正常消化吸收等,则更进一步加重了病羊渐进性贫血、消瘦、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发病症状的出现。同时,病羊出现渐进性贫血,不仅可引起病羊体内的血液循环失调和营养物质代谢障碍,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病羊出现肝脏坏死和肝脏细胞脂肪性变性,有时还有可能会导致病羊出现继发性铁元素缺乏症。

3.导致羔羊和青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成年羊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抵抗力较强,且成年羊对羊捻转血矛线虫有“自愈”现象出现,但羊捻转血矛线虫对羔羊和青年羊的致病力却往往与感染羊的体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对体质状况相对较为瘦弱的羔羊和青年羊,其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尤为突出,因此,对体质状况相对较为瘦弱的羔羊和青年羊群,则极易因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寄生,而进一步加重了病羊渐进性贫血、消瘦、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消耗性发病症状的出现,从而则会导致羔羊和青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4.羊捻转血矛线虫与其他线虫混合感染也会导致成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增高。在临床上,羊捻转血矛线虫经常容易与其他线虫发生混合感染,其混合感染线虫的羊群,不仅会导致感染羔羊和青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也会导致感染成年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增高,从而不仅会给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增大了防控难度,而且也会给患线虫病的羊群增大了导致误诊的可能,从而将会有可能延误对羊线虫病的最佳防控时机。

四、临床发病症状及其剖检病理变化

羊患捻转血矛线虫病在临床上病羊主要以渐进性贫血、消瘦和消化机能紊乱为主要发病症状。一般急性发病的羊多见于羔羊,有的羔羊常常会在膘情尚好的情况下,却突然出现发病死亡,这大多是因为羔羊一次性大量地感染了捻转血矛线虫所引起的;而大多数发病羊则多会呈现出亚急性发病经过,病羊消瘦、精神萎靡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行走无力,严重时甚至表现卧地不起,眼结膜苍白,颌下或胸腹部常常会发生不明原因的水肿;部分病羊有时排便干燥,且粪便中常带有肠黏液,发病羊则很少出现下痢现象,病程一般可持续2~3个月之久甚至更长,常会因病羊表现严重消瘦、贫血、衰弱而死亡。而久病不愈的病羊则常会转变成为慢性,其慢性病羊往往表现发病症状不明显,病羊在临床上只是呈现出渐进性贫血、消瘦、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消耗性的发病症状,病程一般可长达7~8个月以上。

病死羊剖检,其尸体色淡、消瘦,尸僵不全,血液稀薄且呈淡红色,不易凝固;其胸腔、腹腔内常伴随有中等量的积水,肝脏、肾脏、脾脏等实质性脏器质地松软,色泽较淡;剖检真胃,可在真胃内找到大量的捻转血矛线虫虫体,其虫体常吸附于真胃壁黏膜上或游离于真胃内容物中,其吸附于真胃壁黏膜上的虫体就像覆盖着的一层暗棕色的毛毯一般,有的绞结成黏液状团块,有的还会慢慢地蠕动。

五、诊断

如病羊在临床上出现渐进性贫血、瘦弱、营养发育不良等一系列消耗性的发病特征,即可怀疑羊患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可能,如对病死羊剖检,在其真胃内可找到大量的捻转血矛线虫虫体则可对病羊得以确诊。

六、预防措施

一是养羊场户应加强对所喂养羊群的饲养管理,以增强羊群的抗病力,同时应加强对饲喂羊群的饲草和饮水管理,以保障饲喂的饲草和饮水清洁卫生;经常注意清扫羊舍,并注意将清扫的羊粪等污物集中收集实施堆积发酵处理,严防羊粪中成活的虫体和虫卵污染饲草和饮水,以谨防羊群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等体内寄生虫。

二是在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高发地区,可每年有针对性地提前对所有喂养的羊群实施两次药物预防性驱虫。一般第一次药物预防性驱虫最好应选择在每年的晚冬或早春(即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3月)实施,以有利于驱除羊体内的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以阻止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在“春季高发期”对羊群的危害,另一次药物预防性驱虫则应选择在每年的秋季(即每年的8~9月)实施,以有利于驱除羊体内的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和幼虫,以防范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在“秋季高发期”对羊群的危害和减少幼虫在“冬季高发期”对羊群的危害;在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有必要时,也可在每年的5~6月对所有喂养的羊群增加一次药物预防性驱虫,以利于进一步巩固药物预防性驱虫的成果,并有效地降低羊捻转血矛线虫对羊群的危害。

三是为防范羊捻转血矛线虫对羊群的危害,在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高发地区,建议在母羊产前2周左右和产后4周左右,应对母羊各实施药物预防性驱除羊捻转血矛线虫一次;对断奶羔羊以及当年的育肥羊群也可在每年的8~9月首次实施药物预防性驱除羊捻转血矛线虫一次;对新购进的羊群则应每年实施药物预防性驱除羊捻转血矛线虫1~2次,以防羊捻转血矛线虫掠夺性危害新购进羊群的健康,严防影响种羊繁殖生产性能和肉羊长肉增膘性能。

七、治疗方法

一是可选用毒性较低,且价格低廉的广谱驱虫类药物左旋咪唑,按羊每千克体重用药8~10 mg,混拌于精饲料中趁羊群空腹时给予喂服驱虫。其左旋咪唑不仅对羊捻转血矛线虫有很好的驱除效果,而且对羊肠道内的其他线虫亦有良好的驱除作用,但左旋咪唑在羊屠宰前一星期则应停止使用,以谨防其药物在羊肉中残留。

二是可选用广谱驱虫类药物丙硫苯咪唑(抗蠕敏)用以来驱除羊的常见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绦虫等多种寄生虫。用丙硫苯咪唑驱除羊捻转血矛线虫可按羊每千克体重用药5~15 mg,混拌于精饲料中趁羊群空腹时给予喂服驱虫。如用丙硫苯咪唑驱除羊混合感染的多种肠道寄生虫时,则可按羊每千克体重使用丙硫苯咪唑20 mg+左旋咪唑10 mg,混拌于精饲料中趁羊群空腹时给予喂服驱虫,但丙硫苯咪唑与左旋咪唑配合使用驱除羊混合感染的多种肠道寄生虫时,在羊屠宰前半月则应停止使用。

三是可选用强力、广谱类驱虫药物阿维菌素(虫克星、阿福丁)或伊维菌素(灭虫丁、伊福丁)用以来驱除羊的体内外寄生虫。一般这类驱虫药物的商品名称较多,因此,在选购这类驱虫药物时应注意其药物的名称、使用浓度和质量,通常这类驱虫药物有注射用针剂和拌料用粉剂两种,其注射用针剂可选用1%的浓度,按羊每10 kg体重用药0.2 ml给予皮下注射(不宜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拌料用粉剂则可选用1%的预混剂,按羊每30 kg体重用药1 g混拌于精饲料中给予羊群喂服(由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内容物常会影响到拌料用粉剂药物的驱虫疗效,因此对牛、羊等反刍动物实施药物驱虫时一般不提倡内服投药,应以注射用针剂驱虫药物为首选),且在给予羊群驱虫用药后的一月内不得屠宰食用。以上各种驱虫类药物,如果是第一次用于羊群驱虫时,则可在第一次用药驱虫后再间隔半月和一月,分别再按第一次的用药剂量给予重复用药驱虫一次(或再分别使用另一种驱虫类药物给予重复用药驱虫一次),以有利于驱除残存于羊体内的虫体和虫卵又孵化出的虫体,从而提高其药物的驱虫效果。

猜你喜欢
胃壁线虫病虫体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高频超声、显微外科解剖及组织学病理观察离体猪胃壁层次结构的对照分析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肉牛消化道线虫病和呼吸道线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6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13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