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内涵之新发展

2018-03-19 15:43何永生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群众时代

何永生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有之意,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就其本质而言是永恒不变、历久弥新的,而其具体内涵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于不久前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有哪些新的内容和要求?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讲话,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简称《报告》),突出了一个新的重大理论贡献,其集中对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作了新阐释,进一步推动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 重申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经典作家分别在其理论著作和具体实践中对“为人民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当然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不断深化,尤其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确性。在此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列宁、斯大林等人分别对“为人民服务”这一论断进行论述,其中列宁在其著作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为了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2]。此外,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强调“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可追溯到1944年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革命的军队,“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的论断正式进入我们党的历史。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对先进思想的认识,总是经过实践的多番检验方能证明其正确性并最终为人们所接受。“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论断亦是如此,这一论断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自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论断以来,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其认识进一步得以深化,正如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3]同时,此次会议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自此之后,“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指导着我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并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重申了“为人民服务”,并重点阐述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蕴。《报告》首页上赫然写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这一论述,将“为人民服务”思想置于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始终,既体现出其一脉相承的特点,又为其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使其更富感召力、凝聚力,更为广大党员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入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造新的可能。其次,《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一论述提出了新时代对广大党员新的要求,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同时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进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

“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的论断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从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

其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指出:人民群众是客观世界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讲话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重申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其着重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历史地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发展指明了团结、依靠的对象,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历史启示着我们:只有信仰人民,才能团结、依靠人民,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落在实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利益,并将其作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总而言之,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

其二,人民群众是党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个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其成员是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因此,其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始终代表着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4]同时,他还在《报告》中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发展成果概括为“十大成就”: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发展;文化建设,成果显著;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军队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港澳台工作,开创新局面;外交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突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党中央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不懈奋斗的成果,同时“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4]。因此,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时要善于动员我国社会各阶层力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而不断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其三,人民群众是党的利益依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根本动力源。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利益依归,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4]因此,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喜欢什么、向往什么,我们就要坚决去做什么、努力实现什么,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4]。同时,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一矛盾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真心实意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之中,努力通过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发展。其次,针对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4],这一现象不仅破坏了我们党的光辉形象,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巨大阻力,同时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于一切“老虎”“苍蝇”等腐败分子要毫不手软,借此彻底肃清党内不正之风。同时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重心,通过发展壮大我国社会生产力,为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奠定基础。

三 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新要求

那么,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在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我们党的宗旨又是如何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得以体现,也就是如何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得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在《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其一,经济建设方面,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政党,是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其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同时实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4],通过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二,政治建设方面,坚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社会各领域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重点突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调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相关领域的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发展方式,进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国家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4]。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4]。同时,通过“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充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基层自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4]。

其三,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方向决定命运,道路铸就未来。中国共产党历来擅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尤其突出把这一思想当作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砝码。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从5个方面强调了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指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信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4]。关于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4]。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立足于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4]。

其四,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七个方面强调社会建设要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展开,主要包括:一是关于教育事业,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二是关于就业问题,要打破各种阻碍劳动者实现就业、获取生活资料的负面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4];三是关于住房问题,要建立健全住房供给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4];四是关于贫困问题,要通过动员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4],确保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关于人民健康问题,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吃得放心”[4];六是关于社会治理,要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4],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七是关于国家安全,要努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国家安全意识”[4],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足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4]!

其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共赢。人与自然亦有着相互之间的联系,人民群众作为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与自然界的这一联系性,要求我们既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通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也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e时代
e时代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e时代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