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对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追寻

2018-03-19 15:13:34刘艳明
关键词:性取向气概胡安

刘艳明, 王 晨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2.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根据美国剧作家塔瑞尔·麦卡尼(Tarell Alvin McCraney)的剧本《月光下忧郁的黑人男孩》(InMoonlightBlackBoysLookBlue)改编的电影《月光男孩》(Moonlight)是2016年美国最热门的电影之一,获得第74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奖,在《时代》杂志2016年度十佳影片评选中斩获头首。

电影用三幕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男孩喀戎(Chiron)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成长故事。第一幕“小不点”(“Little”)里的喀戎是一个备受同伴欺凌的小男孩。他在躲避同伴追打的过程中得到了毒品贩子胡安(Juan)的帮助并成了忘年交。第二幕中的喀戎依旧是同伴欺凌的对象,他与好友凯文(Kevin)在海边沙滩上有了第一次性接触。但是凯文的背叛和暴力事件的升级使他被关进了监狱。第三幕的喀戎虽然已经变成了一副硬汉形象,但是却对往事难以释怀。随着一通不期而至的电话,他选择与母亲冰释前嫌,重回故乡迈阿密与“初恋”凯文见面。他们的会面激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我的找寻。

《月光男孩》讲述的故事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影片的成功全靠“政治正确”,因为它包括了一个黑人可以遭遇的所有境遇:毒品、同性恋、校园霸凌、单亲家庭等,这些都发生在了主人公喀戎身上。“政治正确”虽不可避免,但是《月光男孩》不同于此类题材影片,它的成功在于导演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用细致的镜头、清新的画面和精确的节奏,成功捕捉了一个黑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找寻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经历,三者之间的交互碰撞制造出了精彩的戏剧效果。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电影展开讨论。

一、男子气概

《月光男孩》透过主人公喀戎展现了美国非洲裔青年男子矛盾而不断变化的男子气概[1]。“男子气概是与男人有关的属性、行为和角色,是由社会定义和生物创造因素构成,不同于男性生物性别的定义。男性特质包括勇气、独立和自信,这些特质因地点和背景而异,并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电影中的喀戎从被人欺负到奋起反击,到成为身形巨大的亚特兰大毒枭,身上的男子气概逐渐展现出来。

第一幕中幼年的喀戎被欺负后,同伴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让大家欺负你”,并告诉他“要向他们展示你不是孬种”,喀戎说“我不是孬种”。但是同伴告诉他“如果你不表现出来就无济于事”。在孩子的心目中,男子气概意味着能够打败别人而不是总被他人打败和欺负,于是喀戎用自己的行动向同伴证明了他的男子气概。但是他的男子气概被自己对于是否是同性恋的困惑所湮没。同学怀疑他是同性恋所以欺凌他,连他的母亲也因此而嘲笑他,他变得更加自卑,忍气吞声。

第二幕中,当喀戎被凯文一次次打倒后坚持爬起来,其实是想证明自己不懦弱,是有男子气概的。在凯文要求他“别起来了”,威胁“如果他敢再站起来,就再把他重新揍到地上”时,他还是勇敢地站起来了。当校长告诉他“你如果是个男人的话,刚刚就会有四个跟你一样头破血流的人躺在你旁边了”,他的内心被深深地伤害,于是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男子气概。

第三幕中,喀戎长成了一个身形巨大、肌肉发达、冷酷无情的毒贩子,与他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脆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上一幕他被警察带走到第三幕以新的形象出现,其中的经历无法猜测,但是可以预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应该要与社会普遍认可的男性形象保持一致才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于是,他变成了另一个胡安,一个镶着大金牙、戴着大金链子、开着豪车的极具男子气概的黑人男性。尽管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但是他的新形象帮助他过上了毒贩子的新生活,帮助他转移童年不幸遭遇带给他的阴影。

什么是男子气概?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男子气概?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男性气概或者说是黑人男性气概意味着力量、阳刚之气、性能力、执行力、攻击性甚至是犯罪。这些都是少年喀戎身上所不具备的。他走路扭扭捏捏,行为笨拙,身形柔弱,不擅长运动,因此而受到嘲笑和责备。在将异性恋视为正常的社会里,喀戎的男同性恋身份更是被视为缺乏男子气概的。凯文尽管也是同性恋,但是由于他在某些方面符合“粗鲁的家伙”“勾女高手”[3]170等界定男子气概的特征而免受喀戎的遭遇。喀戎最后选择外表做一个戴着大金牙、肌肉发达的毒贩子,以符合男子气概的刻板形象,这与他的内心可能不完全一致,但应该是化解他的同性恋身份给他带来的政治危机的唯一方式。

二、身份认同

《月光男孩》是一部关于黑人和同性恋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毒品贩子、贫困或迈阿密贫民窟生活的电影,更是一部主人公对自我身份苦苦追寻的电影。影片中,对于总是被欺负、被忽视和沉默的喀戎来说,“你是谁”这个问题贯穿电影的始终。尽管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人们赋予了他“小不点、喀戎和小黑(black)”三个不同的身份,他却一直在不断地理解自我和周围的世界,找寻自己的身份。

第一幕中,胡安给喀戎讲述他在古巴成长的故事,提到有个老奶奶告诉他“在月光下,黑人小孩看上去是蓝色的。你就是蓝色的,所以我打算就这么叫你了,布鲁”。喀戎问:“所以你的名字是布鲁?”胡安告诉他:“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一定不能让其他人左右你的思想。”胡安并没有因老奶奶的看法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的肤色,这对喀戎来说应该也是如此。大家都叫他小不点,别人称呼他“死基佬”(faggot),他需要去发现自己。胡安在教喀戎游泳时告诉他,“世界上是没有地方没有黑人的,我们是第一个出现在地球上的人种”,“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古巴,黑人都是无处不在的”。在美国,黑人的种族身份是尴尬的,而胡安的言语中却充满了对自己种族身份的骄傲感,这一对自我种族身份的认知对喀戎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非常有帮助。

在喀戎心中,胡安是他的父亲、精神导师,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人生的灯塔。第三幕第一个镜头中,喀戎的汽车仪表盘上放着一个王冠,而第一幕第一个镜头中胡安的汽车上也放着一个王冠。胡安是喀戎心目中唯一的父亲形象,也是喀戎向其吐露性倾向的人。当胡安教喀戎游泳时将他的头放在水面上,就像接受洗礼一样。后来在第一幕中,喀戎洗澡时放了大量的蓝色肥皂泡。如果胡安把喀戎放入大海被看作是洗礼,洗澡就是确认,是喀戎通过自己的意志独自进行的圣礼。这是他心目中肤浅地成为男人的洗礼,而真正的内涵需要他在很长时间后才能够理解。

第三幕开头的喀戎俨然是胡安的翻版,不管在体型、穿着打扮以及教训小弟方面都深受胡安的影响。尽管他对胡安的模仿是他的人生经历以及经济和教育条件限制的结果,但也是他男子气概的新尝试,是他自我保护的盔甲。他迷失在外表强悍内心脆弱的矛盾中,其实整部电影中喀戎一直处于迷失中。幼年时因为脆弱而备受欺凌,少年时因过度报复而被关进监狱。但是凯文的电话,尤其是凯文道歉的话语触动了他内心最脆弱的弦,于是他决定去迈阿密见凯文,希望通过对彼此过去交往的理解使自己过上真正的生活。在去见凯文之前,他去疗养院见了母亲,母亲“你不用爱我,但你必须知道我是爱你的”一番话打动了他,他与母亲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谅解。喀戎坐在饭店吧台前跟凯文四目相视的那一刻,内心的脆弱再一次被触动了,因为凯文不仅仅是他的老朋友,是激起他复仇火焰的人,还是唯一一个跟他有亲密行为的人。尽管喀戎在凯文面前依旧很害羞,但是他却把话题引向正式——“你为什么打电话给我?”他的意思是你为什么要把过去重新翻出来,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喀戎一直在试图忘记却又忘不掉的过去。凯文对喀戎也很困惑,“你到底是谁?”喀戎回答道:“我就是我,我不想活成其他人的样子。”这是他在被送去亚特兰大后对自我重新审视和选择的结果。他对凯文脆弱地坦白:“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男人,唯一一个。”表明他希望能够对自我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这也是他来见凯文的原因。当凯文将喀戎的头放在他胸前,就如多年前在沙滩上一样时,喀戎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也在硬汉形象与脆弱的内心之间找到了契合。

影片最后,在冰蓝色的滤镜下,一个黑人男孩站在海边回望,与第一幕胡安故事中老奶奶的话相呼应:“在月光下奔跑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这样的男孩应该被叫做布鲁。”喀戎就是故事中的男孩,他的半生都是在迷茫地追寻自己的身份和生活目标,正如月光下不分方向乱跑的男孩。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也是和他一样拥有相同皮肤的族群的孩子们。他们跟他一样在缺少关爱、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环境中成长,在迷失的身份和残酷的现实中挣扎。《月光男孩》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更是美国底层黑人的生存现状与成长困境。

三、性取向

在美国,提到同性恋,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白人同性恋,电影《月光男孩》讲述的却是一个黑人男同性恋的成长故事。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黑人男孩之间的打架、吸毒一样,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多与黑帮和毒贩有关。电影中主人公喀戎最后也成了亚特兰大的大毒枭,这不仅是他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职业,也是他认为能够更好地掩饰自己性取向的工作。这是因为“当下流行的概念是真正的黑人男性不是‘同性恋’”[3]637,黑人男同性恋的身份是美国社会和其他诸如电视、杂志、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的媒体所唾弃与否定的对象,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很难接受其身份。喀戎对自我性取向的认同经历了童年、少年和成年三个阶段,与柯曼提出的“身份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前身阶段、现身阶段、探索阶段、第一次人际关系阶段和整合阶段是一致的[4]。

第一幕展现了一个同性恋孤独又迷惘的童年。幼年的喀戎因为被同学怀疑为同性恋而被孤立和欺凌,他的痛苦无以名状,只能用洗澡的片刻平静来安抚自己。他的亲生母亲也嘲笑他走路的样子,并讨厌他同性恋的身份,在他渴望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时,她对他弯下腰,怒气冲冲地大喊大叫,然后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喀戎迅速低下头又抬起头看妈妈的那一瞬间,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仇恨,然后他来找胡安询问“死基佬”的意思以及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死基佬”。尽管胡安和他的女友告诉喀戎现在不需要知道,以帮助他平复心中的迷惘和焦虑,但这是他们不曾有过的对话,回答时小心翼翼并带有深深的同情。

第二幕展现了喀戎对性的进一步理解以及个体的需求。白天他在学校听凯文讲述了与一个女孩做爱的故事,回到家母亲有伴侣要来而把他赶出家后的夜里,他做了一个与性爱有关的梦。梦里他走出房间来到后院,循着声音发现他的朋友凯文正与一个女孩做爱,与之前凯文告诉他的做爱姿势一模一样。在他备受深陷毒瘾无法自拔的母亲的困扰和同学特雷尔团伙的欺凌痛苦无助时,与凯文在沙滩上的邂逅和亲密接触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慰藉,帮助他明确了自己的性取向。但是凯文的背叛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的创伤,他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变得恐惧和不安。

第三幕展现了喀戎在历经挣扎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性取向。在接到凯文的电话后,喀戎又一次梦到了凯文。虽然梦本身并不与性有关,而是对凯文在他工作的饭店外抽烟的简单描述,凯文直视镜头,厌倦了这个世界的样子,但是喀戎在梦中的反应却是性高潮,这使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的感情和性取向。“同性恋身份认同和建构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自我认知过程,在这个认同过程中,它对自身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自定位置和身份,决定他或她应该在其自身的内部进行操作,同时意识到了自身,指向‘认识你自己’。”[5]当喀戎意识到他与凯文的感情经历对他自我认同的意义时,他决定一个人开车去迈阿密找凯文。在喀戎听到凯文讲他和萨曼莎以及他们的儿子时,喀戎的表情流露出明显的失落感。但是当了解真相后,喀戎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在凯文播放音乐后,他们用迷离的眼神望着彼此,充满深情。电影最后喀戎的表白“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男人,唯一一个”令他们心潮澎湃,喀戎最终完成了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和建构。

虽然电影并没有展现出最后的整合阶段,但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一步步探索和追寻,在被爱、去爱、被抛弃、去理解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四、结语

《月光男孩》没有用陈词滥调的种族歧视来博取观众眼泪,也没有明显涉及同性恋的任何性向歧视来体现平权斗争,它只是讲述了一个普通内向的男孩成长的前半生故事。电影中导演詹金斯以三幕的形式诠释了一个黑人男孩成长为男人所遇到的各种挑战,而同性恋的身份增加了挑战的难度和敏感性。电影对主人公喀戎在找寻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上的细腻而富有情感的塑造,为当今美国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英雄[6]。电影能够“凭借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发挥着以政治意识形态传播为主的重要媒介作用”[7],《月光男孩》对种族刻板形象和异性恋霸权文化的再现与挑战可以为全世界社会文化的变革提供一种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

猜你喜欢
性取向气概胡安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2年0期)2022-10-21 06:14:14
男性气概是天生的还是养成的?
科学导报(2021年19期)2021-04-19 09:31:17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男子汉
智族GQ(2018年6期)2018-05-14 21:31:29
变成什么好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环球时报(2017-10-16)2017-10-16 04:56:36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男子气概
中职生健康性取向教育不容忽视
飞天超人——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