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灿, 王 燕
(1.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合肥 230000;2.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合肥 2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当前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化、核心价值、意识形态的强弱差异被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巨大鸿沟不断强化,各国间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等问题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新时代背景下,在与世界各国频繁互动过程中如何坚定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凝聚更为强大的精神合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全球化语境之下,没有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与坚守,国家富强便会失去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民族复兴便会失去应有的“凝聚力”支持,社会和谐便会失去有效的“软整合”手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能够充分调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在众多要素之中,文化实力的强弱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世界各国间正演绎着一场“文化立国”的鲜活剧目。当今世界,谁在文化领域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制高点、赢得了自信心,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赢得先机。塞缪尔·亨廷顿在著作《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曾对比过:20世纪60年代加纳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极为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商品类型、受援助水平等几乎相同。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韩国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14位,同时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而加纳却没有出现同样的奇迹,此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韩国的1/14。亨廷顿认为造成如此巨大的悬殊,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基础性原因。他认为韩国民众注重强调教育、勤劳、节俭、纪律等文化因素,正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有力支撑了战后韩国的腾飞。正如亨廷顿所言,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日本等新兴发达经济体正积极对内推行“文化立国”战略、对外推行“文化输出”战略,以壮大自身文化自信力,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亦如“软实力”理论创建者小约瑟夫·奈描述的,一个文化自信、强大的国家,“必然会使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模仿它”[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力度的提升,传统僵化封闭、高度统一的文化生态已不复存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生态日益多元,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各种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就当代中国“从何处来”、未来中国“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各类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力图争夺中国发展道路的话语权,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文化自信心。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大众文化、流行文化迅速壮大,精英文化、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功利性、实用性正成为衡量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要的标尺。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如果整个社会系统内部产生了文化危机,文化对社会各子系统的整合功能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培育功能势必会削弱,整个社会的运行将会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不加以调控,发展下去将可能导致整个社会解体。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新格局,只有充分利用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做好各种思潮引领整合工作,让先进文化真正能够掌握群众、指导实践,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表征着一个民族特殊的存在方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生存哲学甚至死亡方式。因此,文化便成为最值得一个民族守护的基本特质。正是因为这种特质,才有了黑格尔“一提到希腊就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才有了一些人虽然少小离家,却一直乡音未改;才有了都德《最后一课》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却并未带动人类精神文化层面的大幅提升。人情关系日渐冷漠,技术对人冷冰冰的统治,不安全感、焦虑感、孤独感正一步步吞噬着人类的心灵,人类似乎正被逐出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走向“无家可归”的状态。国际社会上,以往的军事霸权正日渐被更为可怕的文化霸权所代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亦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遭受着人类的亲手破坏。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只有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才能在相互激荡的文化图景下建构起民族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争夺世界文化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依靠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传媒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极力倾销自身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制度模式,力图实现对它国的“软控制”,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无疑使处于“守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面临巨大挑战。
在西方国家看来,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包含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先进和高级的内容,世界各国人民都应当学习和信奉。因此,对外输出自身的价值观便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它们将自由、平等、民主等本应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观说成自己独有,按照本国国家利益进行重新美化和再次“赋义”,并将其改造后的所谓“普世价值”在全球散播。这一过程中,人权问题、民族问题便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传播其所谓“普世价值”的常用借口。自1976年卡特政府实施所谓人权外交政策以来,美国便常常借助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甚至动用各种手段横加干涉。然而,我们应看清的是,西方国家所热衷的人权外交的真正兴趣点并不是他国人权问题,其目的不过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输出自身价值观。并且,美国在人权问题、民族问题上从来都是实施“双重标准”。现在美国国内还存在着诸多人权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但美国政府对此却一向闭口不谈。可见,一些西方国家关心他国人权状况是假,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真,只不过是借人权之名行价值霸权之实罢了。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推行西方中心主义政策,大肆宣扬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力争夺文化话语权。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通过学术包装打入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未能掌握对这些思潮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再加上一些国家急于摆脱国内矛盾和危机,对这些思潮都存在全盘接受的倾向。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使得拉美地区及东欧各国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在国内,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人鼓吹放弃公有制,实行全盘私有化;受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影响,有些人主张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一些人肆意歪曲党的历史,恶意诋毁老一辈革命家……此外,受西方强势话语霸权的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各种“主义”到各种“‘后’主义”的话语层出不穷,我们似乎正陷入跟着西方说的迷局,学术研究本应有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独立品格正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文化的可能危机在于:中国的文化理论越来越远离中国问题,以重复西方话语作为先进的、创新的话语,在重复式的发展式中沾沾自喜,这样的文化态势越来越弱化了中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3]。
现代传媒是建立在网络、通信、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手段和雄厚资金基础上的。西方国家依靠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牢牢控制着传媒领域的“头把交椅”。在影视领域,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和60%的广播节目,每年向全世界发行的电视节目总时长达30万小时,而美国本土电视节目中仅有1.2%来自国外。美国电影产量虽不足全球的10%,但放映时间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从孩子们喜爱的《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哈利·波特》,到大人们热捧的《肖申克的救赎》《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美国不仅在世界电影票房史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把“铁盒”里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甚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植入了人们的头脑。在新闻媒体领域,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BBC已成为全球最及时和最全面的每日新闻来源,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骄傲地称BBC为“政府的一只臂膀”。同时,美国为了整合其传媒资源,成立了全球传播办公室,积极支持“自由亚洲电台”等境外媒体运作,以图牢牢掌控世界舆论的喉舌。传媒领域的不断扩张不仅成为西方国家对外输出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制造“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的常用工具。西方国家依靠其传媒领域的霸权地位,不负责任地肆意扭曲事实,对于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民众来说影响极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受到严重影响。
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这一新兴载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文化形象塑造有了更为便捷的手段。然而,由于经济、科技实力的差异,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权、占有权和主导权极不平衡。放眼全球,微软公司执全球软件业之牛耳,英特尔公司掌控着全球芯片的生产研发。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美国主导并规定着互联网运行标准,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不能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正逐渐沦为美国等互联网强国的附庸。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信息资源90%来自西方发达国家,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依靠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强势地位,将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流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冲击着他国公民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此外,网络虽然号称无国界,然而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言,其影响力已是其它任何一种语言无法抗衡的。尽管全世界大约有2万种语言,但微软发布的软件只有64种语言,国际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超过了80%,中文信息仅占不到1%[4]。语言不仅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它还是一个民族的特殊标记和文化自信的特定载体,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英语在网络世界中的霸主地位正帮助西方国家“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5]。
“一个没有文化信仰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6]我们只有对自身文化保持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才能促使别人对我们文化的礼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重挑战,重塑文化自信,需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原则为基础,从守住根脉、厚植土壤、激活动力三个层面着力探索增进文化自信的路径,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创新中重塑文化自信。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文化自信不是悬浮在半空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长久历史积淀的产物。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孕育和创造的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坐标,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持久的精神追求,孕育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发展动力。与美国等一些文明史较短的国家相比,这是我们重塑和坚守文化自信的独特优势资源。我们必须善于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构中的价值,使之成为巩固和发展文化自信心的根本力量。当前,我们应当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契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引,“将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7],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优良美德和人文精神,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做好将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国民教育、文艺创作、互联网世界等工作,使传统文化更加富有时代内涵和生活气息,为重塑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8]。
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发端、发展于农业文明时期,其中一些内容与当前文化自信建构并不完全协调和契合。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来加以保留和弘扬。毛泽东早就指出,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绝对主义态度”[9]。在重塑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我们该怎样去甄别和传承传统文化?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匡亚明在评价孔子思想时曾采用过三分法,当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也可以参照三分法:超越时空限制的伦理道德、审美取向、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饱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契合当前国人文化心理,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需要的,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重塑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由于时空条件的变化,在当今社会只具有部分合理性内容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好重新诠释和当代转换的工作,使之成为重塑文化自信的新生力量;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的、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背道而驰的内容,我们要坚决予以批判和摒弃,不能使其成为重塑文化自信的阻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同样表现在如何辩证对待他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闭关锁国状态下生机勃勃、长久传承,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孤芳自赏中实现自信、自强,都是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成就万千气象。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与采借已成为大势所趋。面对纷至沓来的外来文化,一些国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丧失了自我,丢掉了应有的自信力和判断力,主张拒外来文化于千里之外的本位论者有之,主张外来文化拿来主义的全盘论者亦有之。这些争论虽然促进了学术争鸣,却并不能真正解决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吸收外来文化呢?毛泽东早在1958年同音乐工作者座谈时就强调,要使中国和外国的“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10]。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11]开展文化交流与借鉴。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也应借鉴三分法,进行系统甄别、改造与提升,使之真正能够契合中国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真正能够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丰厚的滋养。
文化交流从来不应当是单向度的。面对西方国家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偏见甚至是“唱衰”,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一个多维度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注重讲好中国经济层面的故事,也要注重讲好中国文化层面的故事;既要注重讲好古老中国的故事,也要注重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既要注重讲好呈现特色中国的故事,也要注重讲好展现立体中国的故事。这样,才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底色和底气。面对西强我弱的世界舆论格局,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要坚持先声夺人的理念,主动把我们的情况与想法展示清楚,着力解决好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的失语甚至是挨骂问题。在此基础上,要精心构筑展现中国精神的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宣传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方式,积极争取文化交流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各方资源,坚持久久为功,着力打造外国民众看得懂、易接受的当代中国文化品牌,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印象停留在四大发明的古典辉煌中,让国际社会对21世纪的中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重塑文化自信不是今天建个文化馆、明天修个大剧院就能实现的,从长远来看,还要有细水长流的动力保障机制。长期占据全球文化霸主地位的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化部,但其总统直接领导的广泛涉及各部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一直为其文化建设提供高规格的战略指导;英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提出“文化创意战略”,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英国文化产业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成为全球第二大文化创意国;日本自提出“文化立国”战略,相继制定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内容产业促进法》,并计划在全球增设100个“日语学习中心”,传播日本文化;韩国也于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并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韩国21世纪设想》,并计划在全球设立100所“世宗学院”来扩散“韩流”。这些国家由政府主导,积极抢占全球文化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动政府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由依靠行政命令管理转向依法管理,以增强文化主体活力,壮大文化主体实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注入不竭动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已成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主战场。顺应网络时代要求,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是面向未来重塑文化自信不容回避的课题。面对西强我弱的网络态势,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壮大网络主旋律阵地,实施“互联网+文化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传播力广、影响力大、引导力强、公信力高的网络主流文化传播载体,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塑造中国精神的生动载体。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依法、有序、规范的要求,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稳妥做好网络突发事件处置,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形成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同时,要顺应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推动网络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使国家和民族在复杂纷繁、变幻莫测的无国界网络空间里,真正能做网络文化安全的坚定维护者、网络文化主权的坚决捍卫者和网络文化自信的坚强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