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回顾与述评

2018-03-19 15:02郑玉珠
关键词: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国民政府

郑玉珠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发展师范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是根据国民党国家教育战略方针制定的。早在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制定了“分期完成师范教育的方案”。战后山东国民政府恢复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就是结合山东实际贯彻落实该方案的行动计划。同时,战后山东国民政府发展师范教育的实践是山东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师范教育由近代教育过渡到现代教育的特殊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流亡到安徽阜阳的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重返山东时,山东解放区师范教育已经成为山东师范教育的主体[1]190。因此,山东国民政府积极推行师范教育政策的行为是国民党政府在山东与共产党展开争夺教育主导权的本质体现。然而,从现有文献看,对战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研究近乎空白。回顾考察这个时期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与实践,对于山东近现代教育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恢复与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措施

“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国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恢复发展教育遂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则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在国民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投降后,重新进驻济南的国民党山东政府所控制的地区仅限于济南、青岛、潍坊、泰安几座大中城市在内的3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中国共产党则控制着46座城市、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18。面对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解放区内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山东国民政府在其实际控制区接收日伪教育机构,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恢复和发展师范教育,以便尽快扭转其在山东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确立师范教育发展目标

早在抗战胜利前的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各省市教育工作行政检讨会”。国民政府教育部为“配合国民教育师资之需求量”,针对全国各地分别处于敌占区、敌我共同控制区和国民政府控制区的巨大差异,提出“分期完成师范教育方案”*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时期的《抗战建国纲领》,其对抗战时期教育方面作出了若干规定;同时专门制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而“各省市教育工作行政检讨会”则是在师范教育方面对这两个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其中对于山东地区师范教育的目标规定:山东省在收复广大沦陷区后逐步完成该方案;山东省应分为13个教育区域;山东省应设26所师范学校,应设师范班级156班,应招师范学生7 500人,山东省应设简易师范班288个,应招简师班学生14 400人[2]。

(二)重建教育行政机构

山东国民政府战后重新组建了教育行政机构,以保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重建的教育厅设四科室,分别负责总务、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事务。同时,教育厅对各市县级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规定:县政府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2~4人,科员2人,事务员2人,雇员2人;济南市教育局设局长1人,科长、督学各2人,科员8人,视导员3人,事务员6人;威海、烟台市政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1人,科员2人,事务员2人,雇员2人[3]。教育行政机构的重建为山东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针对当时诸多困难采取的主要措施

1.增加师范教育经费

面对战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山东师范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受到诸多束缚,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经费短缺。1946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护。”山东国民政府随之制定了一些增加教育经费的条例办法,如《山东省各县(市)清理教育款产应行注意办法》《出租学田贷放基金办法》《战时县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条例》等,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经费的筹集、使用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山东国民政府尤注重增加师范教育投入。据统计,1947年山东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66 163 000元,其中师范专科学校经费是2 4948 000元,占高等教育经费金额的37.7%;山东中等教育的资金投入747 922 300元,其中师范与简师学校经费192 301 200元,师范及简师教育经费占中等教育经费的比例是25.7%。

通过上述措施,山东国民政府增加了教育经费,师范教育经费也相应增加,为当时师范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

2.扩大师范教育规模,培养合格师资力量

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为了弥补师资缺口,大量增设师范学校,其做法如下:大力推行简易师范班这样的教师培养速成班,要求至少每三个县份要建立一所简师学校,并力争实现每县设立一所简师学校;已完成三县一所简师的地区应在省教育厅的审查监督下添设师范班级,相应地逐步减少师资速成班,增加三年制简师校班,“并制定各种短期师范训练班毕业生继续升学师范学校的办法,督导服务期满之训练班学生升师范、简师学校,以培养合格师资力量”[4]。

3.推广女子师范教育

为扩展师资力量培养来源,实现师范教育的均衡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扩大女子师范教育,鼓励女子以教育为终生职业。在此政策引导下,山东国民政府出台了有关措施。具体办法如下:每一师范学区应设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现有的省立师范或省立简师都应增设女师部;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县份都应设女子简易师范,那些条件较好的县份已有的简师应增设女子简师班;省、县立各类师范学校须收男女同班授课[5]。1947年,寿光县、牟平县等地在山东国民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几所女子师范学校。

4.推行师范生免费制

为了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解决师资匮乏问题,1944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全国师范学校学生公费待遇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师范生的待遇。一是应享受公费部分:师范生除保证金外,免缴学费、住宿费及图书、体育和卫生医药等杂费;膳食由学校供给,但主食费得依据规定数量拨发公粮,所用教科书由学校供给。二是学生服装由学校统一供给。每3年发单制服2套、棉制服1套;第3年外出参观,用费由学校供给;实习材料费由学校供给;新生到校及毕业生经分派服务者由学校供给旅费[6]。据此,山东省积极推行师范生免费制。此外,为保证师范生专心学业,山东省国民政府根据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签发的教育部训令:“现时师资缺乏现象严重,各省市之师范教育仍有特予鼓励之必要,自全国正受师范教育之学生数量不多,其达到兵役年龄者尤居少数……对师范生免除兵役之决议,仍应维持。”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有志青年报考师范教育专业、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5.提高师范学校教职工待遇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则是建立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一。在这一时期,山东国民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教师薪金和待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统计,1947年,山东师范学校教师月薪最高400元,最低75元;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教师人均薪金240元,师范学校教员人均薪金170元,简师学校教员人均薪金150元[7]。尽管这时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但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大背景下,师范学校教师的工资报酬相对其他社会阶层而言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的得与失

(一)战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之成效

总体而言,抗战胜利后,山东国民政府在师范教育方面所实施的积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统计数据来看,师范学校尤其是师范班数有较大增长;从在校师范生数来看,1947年山东国民政府控制区的师范在校生达到8 073人,占中等教育在校生的18%之多[8]。

在恢复和发展师范教育过程中,当局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依据所制定的教育政策目标,分阶段实施完成师范教育发展方案。每学年度山东省国民政府教育厅都要对上年度本省师范教育计划实施情况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学年师范教育实施计划。同时,省教育厅督导各市县对辖区内上学年师范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汇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学年的工作计划。各个师范学校也照此办理。其次,面对师资队伍极度缺乏的局面,实施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并统筹兼顾师资培养的“量”与“质”。最后,建立实施教学督查制度,保障师范教育教学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例如1944年6月,山东省国民政府教育厅派遣督学视察曲阜师范学校,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校舍场地、器材设备和办学经费来源、经费使用管理等硬件进行排查;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教课水平特点、教师薪金、班级构成、学生人数及其年龄结构和毕业去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和数据汇总。这种督查制度不仅可以为省教育厅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政府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战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之失效

虽然战后国民政府的师范教育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其效果大大缩水。

首先,教育经费紧缺制约了政府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随着全面内战爆发,巨额的军费支出使国民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自然无法保证教育经费及时到位,再加上山东教育界某些国民党反动人士的倒行逆施,进一步加剧了广大师生的生活困难。1946年,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学生与其他十余所大中学校的数千名学生举行了一次全市性的“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后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又爆发第二次反饥饿斗争——反张学潮*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师范学校“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张彦升为首任校长。“反张学潮”即反对张彦升的学潮。。学生强烈要求张(彦升)滚出师范学校,并痛打了张的亲信。最后教育厅长李泰华亲自到学校安抚学生,拨出经费,使学生的生活得到改善[9]。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山东国民政府的教育经费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动摇了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师范生免费制度的基础。时任驻南京教育部的山东教育厅主任边振方向李泰华厅长汇报:“中央所发学生膳食费全年仅为10个月,本省学生家在匪区,假期不能返乡,需在校用膳,此项膳食费用必选按12个月发放。”说明当时由于巨额的军费开支,南京政府对于师范教育经费的拨付已经力不从心,导致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而举行学潮运动。事实上,抗战胜利后,经费紧缺一直是制约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因而使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严重失效。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其师范教育政策失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政治上的最高目标是维护一党独裁专政。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戡乱总动员令”,其中“思想戡乱的主要对象就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其结果是知识分子包括教员、学生,一批批遭到迫害”[10]。为配合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全国戡乱,山东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山东省动员戡乱纲领》和《山东省政府戡乱时期战斗体制实施纲要》,遭到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反对。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师范教育自身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整个教育体系日渐式微。1948年9月济南解放,山东国民政府统治区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随之终结。

三、小结与启示

抗战胜利后,为了恢复与发展师范教育事业,山东国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教育战略的指导下采取了诸如重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增加师范教育经费,筹办各级师范教育学校,培养各级师范人才,推广女子师范教育,实行师范生免费制度,提高教职工待遇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为山东师范教育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当时政局混乱,内战爆发,政府财政濒临崩溃等,使得国民政府恢复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则为教育之本”。山东国民政府大力开办各类师范学校,培养各级师范人才,为山东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师资力量。今天,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从而需要发展各类教育,而各类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师范教育的率先发展。可见,战后山东国民政府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做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二,师范生免费制度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1897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有四个学院,其中在培养师资力量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实行学生免费制度。此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实行师范生免费制度。师范生免费制是一种吸引优质生源投身教育事业,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今天,这一制度仍然值得研究、借鉴。

第三,扶持发展师范教育之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制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历史证明,即便是好的师范教育发展政策,如果缺乏稳定的政局,没有足够强大的财政支持,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因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回顾战后山东国民政府师范教育政策所得到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徐兴文,宪忠.师范春秋[M].济南:齐鲁书社,2002.

[2] 教育部.为各省市教育行政工作检讨会议提案中分期完成师范教育方案的代电[A].山东档案馆,J101-9-0751-002.

[3] 山东教育通史课题组.山东教育通史:评议稿[Z].2006.

[4] 教育部.为订定予筹展示结束推进师范教育计划要点的代电[A].山东档案馆,J-101-09-0751-016.

[5] 山东省教育厅.为报本省推广女子师范教育情形与有关单位来往文件[A].山东档案馆,J-101-09-0751-004.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63.

[7] 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为报山东师范教育概况给教育部呈文[A].山东档案馆,J101-09-0957-003.

[8] 李伟,魏永生.山东教育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383.

[9] 张春堂,李秋毅.济南师范学校百年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2:59.

[10] 陶愚川.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现代部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07.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国民政府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