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利强,王 洋
(1.山西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喘证”范畴,发作期亦可从“咳嗽”辨证论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上气即为喘,水鸡声即为哮。历代医家普遍认为“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王洋认为支气管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本质源于虚,虚又非单纯的肺虚,往往夹杂脾虚、肾虚。多脏皆虚更需慢调,而膏方在调治支气管哮喘,预防反复发作独具优势,可以明显减少发作次数,达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目的。王洋教授系山西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山西省名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肺病临床研究30余载,近10余年来潜心于膏方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现将其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
三脏通调。肺系疾病多反复发作,加重期(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病性属本虚标实。发作期症状主要表现于肺系,因而其标在于肺,故在治疗时基于急则治其标以治肺为要。哮喘反复发作,久则必伤于肾,由实致虚,肾阴肾阳受损,机体免疫机能低下,遇感则频繁发作,由虚致实,虚实反复,病情则日益加重。治疗须纳气固本,多选用补骨脂、杜仲、淫羊藿、怀牛膝、肉桂等培元固气。此外,哮病“痰饮夙根”学说被历代医家广泛认可。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哮病诊断疗效标准即指出哮病系宿痰伏肺所致[1]。而脾为生痰之源,宿痰源头在于脾,脾虚则运化失职,痰浊化生,每遇外感而反复引动,伏痰作祟而频繁发作,故治脾亦尤为重要,多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化痰、培土生金。
脱敏防微。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达70%[2]。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与频繁接触过敏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王洋治疗支气管哮喘时重视脱敏防微,改善敏感体质,从而减少急性发作。在膏方组方遣药时应用祝谌予先生脱敏煎进行加减,用乌梅、五味子、防风疏风祛邪、脱敏防微而改善气道挛急,露蜂房祛风解毒、缓解气道瘙痒不适。此外,考虑到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加用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等祛风邪、通鼻窍。
搜风驱邪。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与风邪作祟关系密切,风胜则痒,痒则气管痉挛,哮鸣有声。风邪善行,故易引动伏痰,诱发哮喘,出现咳嗽、咳痰、喘息。虫类药物具有走串之力、易搜风、易驱邪的特点,加用虫类药可搜风驱邪、防止风邪作祟而诱发哮喘。比如地龙、全蝎清肺平喘,归肝经,有搜风熄风、通达气机之效。此外,蜈蚣搜风驱风之力较地龙、全蝎更为强大,更能助风邪排出。药理研究发现,地龙具有抗炎 、抗组胺和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其止喘的有效成分是琥珀酸、次黄嘌呤[3]。全蝎具有缓解呼吸道痉挛的作用[4]。
行气散瘀。支气管哮喘病程一般都比较长,日久必然气郁、血瘀,因而在用药时加入少量的行气散瘀药疗效更好。此外,张介宾云“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宿痰随气而升降,气顺自然宿痰消。《血证论》提出“若内有瘀血,气道阻塞 ,不得升降而喘,风扰痰动,哮而必发”,“瘀血乘肺,咳逆喘促”因此,须在方中加入当归以活血散瘀,川芎、柴胡以行气解郁。
张某,女 ,42岁,于2015年11月初诊。既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20余年,每年夏秋季节易发作,发作时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或用万托林控制,严重时住院治疗,自诉哮喘发作时咳嗽、咯痰,晨起痰多色白,遇凉或者粉尘刺激易于发作,常伴有鼻塞,流涕症状,平素形寒怕冷,易汗出,易感冒,夜眠差 ,大便干 ,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涩。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化痰通络平喘。药用炙麻黄60g,炒杏仁100g,射干90g,威灵仙90g,川芎90g,柴胡90g,地龙120g,全蝎30g,蜈蚣2条,苍耳子50g,细辛30g,辛夷100g,白芷150g,防风150g,半夏90g,陈皮100g,苏梗60g,元参100g,瓜蒌100g,党参200g,黄芪300g,白术150g,茯苓150g,山药150g,补骨脂120g,杜仲120g,淫羊藿200g,怀牛膝100g,肉桂30g,桑葚子200g,黄精150g,山萸肉150g,炒谷芽200g,炒麦芽200g,甘草60g,阿胶 250g,龟板胶200g,蛤蚧2对,紫河车粉60g,人参30g,蜂蜜250g。熬制收膏。每日2次,早晚各1匙饭前温开水化服,如遇感冒,急性发作暂停数日。2016年11月二诊,冬季服用膏方后今年夏季哮喘虽有发作,但发作时咳嗽、咳痰、喘息、鼻塞、流涕症状较以往明显减轻,用万托林控制次数也较往常减少,平素感冒次数也见减少,形寒怕冷减轻。继予原方加入熟地100g,穿山龙200g制膏口服。发作时症状均见缓解,加入熟地以益精填髓固本,加入穿山龙止咳定喘。2017年11月三诊,2年冬季膏方调理,今年夏秋季节支气管哮喘未发作,仍然有过敏性鼻炎发作,但鼻塞、流涕症状较去年有缓解。继予原方制膏口服。
按语:患者支气管哮喘病史较长,肺,脾,肾三脏皆虚,故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化痰通络平喘。膏方内含了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六君子汤健脾益肾,右归丸滋肾填精,参蛤散补肾纳气,脱敏煎脱敏防邪,苍耳子散疏风散邪之意。方中炙麻黄、炒杏仁宣肺止咳,半夏、陈皮、射干、降气疏风,止咳化痰,杜仲、补骨脂、淫羊藿、枸杞、桑葚子、黄精、山萸肉、肉桂温肾纳气、顾护肾元,柴胡、川芎行气,党参、炒白术、茯苓、黄芪顾护脾气以防子病及母,黄精、天冬、麦冬养阴润肺,当归、桃仁活血以助行气,地龙、全蝎、蜈蚣息风解痉平喘,红景天活血益气、通脉平喘,党参、白术、黄芪补气益肺,苍耳子、辛夷、白芷、防风疏风散邪,龟板胶、阿胶滋阴益肾,紫河车粉、蛤蚧、人参补益肺肾之气、固本护元,蜂蜜辅助成膏的同时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重补而又非呆补,补益药物配伍攻邪之药,动静结合,以补肺、温肾、健脾、益气为主,辅以止咳、化痰、祛瘀、和胃,利用冬藏的天时,调和阴阳,补益气血,防治兼顾。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7)[J].中级医刊,1995,30(10):57.
[2] 蓝园珠.异丙托溴铵和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海峡药学,2010,22(10):145-147
[3] 木海鸥,苏孝共.地龙的药理研究概要[J].中国药业,2007,16(1):61-62.
[4] 周茵,袁雄芳.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62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