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宣言

2018-03-19 14:28王文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孙 颖,王文晶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然而,思想对时代的把握与突破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一拍即成的粗莽独断,而是需要审慎斟酌、精准定位、明辨实情的果决判断。马克思曾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1]这也是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道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并推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基于历史的、现实的客观实情对时代做出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实践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开展。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立足历史成就,清醒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实情所做出的新时代宣言。它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认识反馈,也是从全局的视野为社会发展绘制的实践蓝图,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道路引航者的自信气质、敏毅品格、果敢品质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其对新时代所做的新判断和新布局,紧抓主要矛盾,澄晰主要问题,明示主要目标,确立主要策略,一方面在思想理论上实现了新飞跃,另一方面表征着实践的新突破,从而宣明了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新跃迁。因此,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大报告,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拓了共产主义理想征程的新纪元。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新时代宣言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在人对理想目标的追索中不断前进。人们在现实中追求美好生活、和谐社会,在思想精神上向往终极价值、询问终极真理。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推动下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实现和创造幸福。但是,理想也分长远的和短视的,合理的与荒谬的。一个能够为信念所坚定并具有持存性的理想必然是为广大人民长远利益所认可的合理理想,它既受时代物质生产条件的影响,也反映时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主观愿望。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在一个急需精神动力的历史更变的拐点处,分析现实物质文化条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主要矛盾,运用新世界观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新世界进行合理构想的具有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可行性的无产阶级理想。一个伟大理想的提出标示一个时代的历史转折点的确立,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宣言。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革命性、批判性、实践性、人类性的价值意义指导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持续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信仰支撑。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成为新时代的启动器、发动机。

然而,真理的求索道路是曲折艰难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征程同样命途多舛。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统治的过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然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样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像巴黎公社起义等工人革命运动都伴随着无数的流血牺牲,共产主义理想的前进方向受到重重阻碍:第一国际在起义的失败结局中解体;第二国际在理论方向上陷入改良主义与修正主义的错误,日益失去共产主义原则与立场,同时期的革命运动也屡遭挫败;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虽然取得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在理论上形成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但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掣于多方因素的影响而最终草草收场。虽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世界有目共睹,但20世纪末,冷战后期的“苏东剧变”则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法性和现实有效性受到重大打击和极大质疑。自20世纪初起产生的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辩证分析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回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力,为陷入困境的共产主义理想打开新局面。但是却由于自身理论的学院化气息浓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真谛的领会有所欠缺,最终只能成为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而对变革社会现实产生的作用甚微。共产主义理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论历史价值,而缺乏现实实践效能。今时今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学院化特征,齐泽克继承拉康传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拉康、德里达、克里斯蒂瓦等哲学家做了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取得了巨大的思想理论成就。但是在参与选举进行从政工作这一事情上,他曾表示:“我觉得占据那个位置意味着你每周都要开会,随之而来是影响和权力——不过我不稀罕,那是个一天要工作24小时的职业,承载着愚不可及的社会义务。”可见,一方面他是个洁身自好的理论工作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现实社会活动的回避。同样,巴迪欧通过毛主义而摆脱阿尔都塞无主体过程的非政治性悖论,通过数学转向而摆脱毛主义所具有的不计后果的政治性,成为西方左翼理论的清流,对当代一些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对时代进行现代性的判断。但是,他仅仅能够做出的是坚持左翼革命政治的可能性,禁锢在复兴真理为理想的哲学中,而不能实现“改变世界”的任务。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在理论上提出“交往理性”的新观点,在对待理性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上秉持着辩证的态度。但是他的影响力主要是在著作和观点上的振聋发聩,甚至被称为“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哲学家”,但在社会的切实改善中没有太多建树,依然是马克思口中只专注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家。几经兜转,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社会的现实影响力逐渐式微,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此岸”征程更是在欧美大陆上渐趋偃旗息鼓。

实际上,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承载共产主义理想并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实现祖国统一的民族独立战争胜利,也实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初级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虽然在探索道路上遭遇过重大失败,但是最终在总结失败经验教训中实现了时代的跨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跨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丰富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现实要求。而今,十九大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交汇期,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敏锐而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四十年的建设成果——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正以全新面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自身。因此,在即将实现“富起来”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时,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十九大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强起来”的祖国建设方向。同时,在人类事业的高度上,也彰显了博大胸怀。正如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这表明,虽然共产主义理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饱受挫折,但是真理与信仰的力量不可动摇,总会有最合适的主体坚定不移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对于一个民族,影响共同体命运的无非几个历史关键时期,一个真理性理想的实现路程同样如此。因此,十九大报告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来的同时,也标志着共产主义理想事业的划时代的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是科学社会主义踏上新征程的宣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宣言

时代造就思想,时代呼唤理论。科学的理论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进步所必要的精神动力与批判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的现实性,体现在历史进程中的与时俱进和空间延展上的因地制宜,其辩证的、现实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取向推动着自身在与时代的交融中丰富完善、散发真理光芒。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充分发挥创新智慧、充分总结实践经验而产生的集体思想结晶,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卓越贡献。它被写入新党章,成为迈入新时代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长期坚守的行动宗旨与行为准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飞跃性成果,源于它的理论创造性、真理接续性和主体自信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对新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把握和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的精准定位。马克思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十九大报告高度概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秉持马克思在此强调的历史现实条件基础的全局性高度和历史性目光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大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诸如经济上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政治上要求的“依法治国”;党建上严肃严厉的“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倡廉工作;民生上扶贫治贫系列政策、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科技上“互联网+”的提议;军队建设上的“国防科技化”、“军队职业化”,建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纪律部队等等,都是过去所未有的新发展理念和方针策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下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相应地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新成绩,完成了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突破。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时代面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有目共睹。但是,新时代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样比比皆是:如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如何调节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正是基于新实践成果和新理念创制的高度凝练和精辟概括,对新问题的深刻洞察,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攻坚克难中逐渐建构和完善起一套适应新时代条件、符合新时代要求、促进新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九大报告对此明确做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表述,宣言新时代呼之欲出的新理论成果的成熟,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接续性体现在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真理原则的坚守上。每一个伟大思想的诞生都不是凭空出世的独断言论,而是站在以往思想家、理论家宝贵思想精粹的智慧大厦上,做出的符合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长期坚持的理论分析和形势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的一次重大飞跃,但它仍然是在撷取了人类丰富的优秀思想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生成的。它源于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整合,而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则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有效借鉴的结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世界观对以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全面超越,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批判前人理论缺陷的耕耘中产出的创新性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超越性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辩证特征,比起其他思想理论框囿于逻辑思辨方法与完备体系建构,它要求“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76强调根据具体现实分析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发展与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创生属性和实践旨趣的理论活力。尤其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事实确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挥创新思维,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生中,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飞跃性成果,指导着中华儿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祖国建设与繁荣的阶段性胜利。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这充分体现了对党的优秀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的坚守。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概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新时代的又一次飞跃,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继承,它在理论上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在实践中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既是依赖理论主体的自信心的结果,又表征了实践主体自信度的提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跨越时代的转折期,我们对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程度、思想开放程度都不够高,我们党始终以一种试探、探索的态度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国际国内产生纷繁复杂的各类对立思潮和质疑声音。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要树立并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勇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主体自信心的提升。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绩,成功地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了“富起来”,基本完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目标,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绩。理论主体的自信心和现实的发展成绩影响并鼓舞着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认可与信心。同时,这种自信心也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五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全然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与西方文明产生对话碰撞时,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外来优秀文明,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能够在借鉴和融合中不断丰富自身,永葆生机活力。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感和对民族的归属感使中国人民对民族崛起复兴充满信心、饱含希望,从而激励着民族共同体努力奋斗追求梦想。

邓晓芒教授曾认为,新思想的产生要求尊重历史事实和尊重当代生活的客观现实,尊重从历史和现实中把握规律的逻辑,只有形成思想的规范,才能有思想的穿透力,才能创造新思想。[4]十九大报告正是对以思想逻辑把握历史逻辑,在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思想成果的理论宣言。

三、问题导向的新实践宣言

成绩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而要做出成绩必须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正确认识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和方针策略,才能在实践中不走错路,降低风险。十九大报告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准确的问题定位、合理的问题解答,紧抓主要矛盾,澄晰主要问题,明示主要目标,确立主要策略,勾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布局。因此,十九大报告是充分立足中国问题导向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纲领宣言。

马克思主义重点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36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现实社会历史发展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协调进步而发现真理、运用真理、实现真理。因此,聚焦此岸世界的现实问题和关注理论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也是其真理性价值所具有的超越性意义的最典型特征。能够秉承这一实践要求的共同体在社会运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而与之相背离或没有充分践行实践要求的活动团体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与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实践原则相背离的典型代表是第二国际和斯大林主义。前者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以经济决定论完全取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内容,造成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困境与被动。伯恩施坦等第二国际领导人没有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没有深刻洞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不清导致其理论上严重的修正主义错误,以一种妥协的态度要求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只能造成被剥削阶级的彻底失败。而斯大林主义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激进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导致各产业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人民的现实生存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以上两种错误的产生主要源于领导者对现实问题认识不清,对理论理解出现严重偏差。

但是,即便在理论上努力回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上把握了主要矛盾,但由于实践能力的缺失,也会最终使马克思主义走向学院化的结局,在关键一环上再次丧失了它的实践本质要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属于这一类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能够清醒地分析现实问题,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阐释西方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屡遭失败的真实原因,能够以辩证的方法论原则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努力回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但是,他们要不由于自身革命意志不够坚定,要不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要不明确定位自身是理论家而非革命者,最终只能在理论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在实践上则毫无作为。这在本质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改变世界”的要求。卢卡奇立足资本主义制度现实,发现商品经济普遍化带来的“物化”问题,深刻洞察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导的资产阶级统治下,无产阶级革命难以成功的社会深层原因。并且提出总体性原则,以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解决问题时,他要求从提升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入手则显示出明显的黑格尔主义倾向。他始终没有明晰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阶级意识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无法自发改变。并且卢卡奇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提升阶级意识的手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旨趣,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却失去活力,只能成为思想上的新领域开辟者,而无法脱离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真正在实践中产生效力。与之相似,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分析独具慧眼,认为比起东方国家,西方国家中独立的市民社会的发达使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在现实中的作用超出了政治强制力的效用,因此在西方社会的革命必须以争夺文化领导权来实现。可见,他充分立足于东西方社会结构的现实差异对东西方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成败原因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但是,他的实践构想也只能在对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期望中成为一个希望,而难以真正成为实践内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理论上形成对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反叛,独树一帜,具有突出的理论特征:在理论的现实性上优于第二国际,在理论的辩证性上优于第三国际。但在实践方面,他们却妥协于第二国际,不及第三国际。因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但是在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时步入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境地。同样,到了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院化气息愈加浓烈。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列斐伏尔等等杰出思想家,对发达工业文明的西方社会现实问题从启蒙、理性、心理机制、日常生活、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充分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问题、进行批判。但是他们每每在解决问题时陷入一种思辨的尴尬,只能发现现代性问题,无力解救现代性困境。诸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运用历史性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秉持与马克思主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方法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总体性的辩证法,在对历史的叙述过程中与现代西方哲学体现共同的问题——对西方工业文明社会异化状况的社会批判,以求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解放的根本旨趣有着天然的关联——继续探索马克思开创的人类解放的不同实现方式,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判社会主义,力图打造出第三条道路,更与现当代西方哲学有着同样的基本精神——在保守主义立场下实现对现实状况的改革而不是彻底的‘改变’,只是认识世界而无法改变世界的事实,使其历史性研究方法更显笨拙——理想性的憧憬终究无法战胜现实的困境,特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致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里再次分道扬镳。”[5]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理论上体现了鲜明的现实性特征,但是在实践中丧失了其自身始终强调的“总体性原则”,失却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真。由此可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理论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实现理论的整全性。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和实践精髓,是促进理论丰富和实践胜利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只有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围绕着中心问题给出了全面的回答,在落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工作的展开。

十九大报告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履践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新实践宣言。首先,它充分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新面貌发现并定位新问题,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完成了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突破,国家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政治民主化程度日益增强,人民的政治关注度与参与度明显提高;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盛,人民的审美鉴赏需求普遍增加;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美丽中国向人民招手……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的新常态,切准时代脉搏,准确做出社会主义矛盾更变的新判断。同时,党和国家并没有因成绩而遮蔽问题,依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2]这种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准确定位和对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是进一步绘制实践蓝图的先要前提。它指明了未来实践的具体方向。

其次,十九大报告向全党明确历史任务,理性地划定发展的战略布局。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不同的核心问题,党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担纲着不同的人民重托。在革命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主要问题,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当家作主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是主要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的中心工作,因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成为主要历史任务。而今,在改革开放成绩卓著的当下,在即将迎来第一个一百年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根据社会新常态的变化,切准时代脉搏,充分认识主要问题的变迁,明确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指出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事实判断,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确立未来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2]这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未来规划,这种不急功近利、稳步前行的阶段性战略意图的描绘,既明确了目标,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为实践提供蓝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接受伟大使命召唤的大无畏精神,和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意识。因此,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追求实现人民共同福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梦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幸福远大共产主义梦想的使命宣言。

最后,十九大报告针对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与工作方针。习近平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路向。对此,党中央充分估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在各个领域凸显的时代问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行动纲领,使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更有抓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成果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发挥有效作用。比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四年中,党中央针对贫困问题提出一系列扶贫政策;针对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问题,首提“乡村治理体系”;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工作方面,以“日常政治生活”的新提议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享受到实质的民主权利;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坚定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提升法治权威;在党建方面,更是严厉严肃强调“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保持党的清明廉洁,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等等。[2]这些覆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治新话语和新要求,成为新时代党开展具体工作的基本准则与实践原则,建构起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政治蓝图与实践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可见,习近平的认识方法、治国理念是继承实事求是精神的光辉典范,党所提出的政治纲领是充分立足现实社会问题而谨慎做出的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方针政策。十九大报告也正是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未来实践方向的宣言。

十九大报告以其视野的全局性、思想的完整性、理论的开拓性、实践的导源性构铸了其时代的标志性。如果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出了第一声强有力的呐喊,为人类共同福祉梦想铺展第一幅崇高的光辉景象,那么,十九大报告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言则可视为一部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乐谱,一篇新颖的为人民谋福、为民族复兴、为世界和平伟大理想奏响的壮美华章。时代的伟大注定了十九大的不平凡,十九大更激励着处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新时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鼓舞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强阻、勇担历史使命、铸就伟大功绩。可以预见,《共产党宣言》在历经共产主义运动近二百年的变迁更迭后,将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形式,同时代相呼应,与人民共进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奏凯,再次绽放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新光彩。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邓晓芒.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N].长江日报,2005-08-11.

[5]韩秋红,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局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12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