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哲 庄进光/山东省东阿县畜牧兽医局
近几年,蛋鸡生产从零星分散饲养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过渡,养殖发展比较迅速,也是现代化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急速转型升级发展,相匹配的畜禽综合生产技术也应该逐步规范和加强,才能够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利于从源头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降低疫病发生风险,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确保人畜安全。通过标准化养殖生产模式的继续升级,利于畜禽粪污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再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科学选址。规模化蛋鸡养殖场选址必须符合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距离主要交通干线相对(2 km以上),远离居民生活区(500 m以上);严禁建在饮用水源、食品厂上游及窑厂、河滩等险地建场,距离河流主干道至少l km以上和支流 500 m 以上,1 000 m 半径范围内没有其它动物养殖场、交易市场;地势干燥,较平坦,水源充足,水质合格,给排水方便;养殖场周围环境通风良好,空气质量符合畜禽场环境标准。
2.鸡舍布局规划。鸡舍应适于采光,座北朝南,每栋与栋之间隔离带在20~50 m之间,纵向外墙高度不低于3 m以上,便于通风透气。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严格分开。鸡场净道与污道严格分开,路面硬化,道路整洁,场四周建设有绿化隔离带(或围墙等有效屏障);每栋鸡舍饲养同一批次同一日龄的鸡只,按栋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饲养密度合理,每平方米不超过14只鸡。生产区要建设配套合理的育雏、育成、产蛋各阶段鸡舍,划分相对独立的生产小区,鸡舍之间相隔60 m以上,育雏鸡、育成鸡、产蛋鸡因年龄、体重、抗病能力等原因分开饲养;便于管理,以防交叉感染。利用场区闲置土地,搞好绿化,净化空气环境。
3.防疫设施。鸡场大门入口处设置车辆进出消毒池。消毒池宽度与大门相同,长度应该是等同于进场大型机动车车轮一周半长,地面水泥结构,定期更换消毒液;设置过道自动喷雾消毒设施。生产区门口设置更衣更鞋室、消毒室、工人沐浴室;每栋鸡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垫)。场内配置兽医工作室、药品仓库、病鸡隔离观察治疗室,在鸡场下风向50 m~100 m以上设置病死鸡无害化处理设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生产结构计划,制定相应的营养配方、免疫程序、疫情监测、消毒、隔离、病害及废弃物处置方案;以岗定人,责任到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上墙,严格执行,定期自查自纠;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以生产效益和责任区绩效挂钩的方式,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鸡蛋的产品率,达到养鸡的高产、稳产、优质、低耗为目标,综合提高养鸡技术水平。目的是提高养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引进雏鸡时应选自非疫区种鸡场,了解种鸡场主要免疫情况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严格程序化,才能引种。原则上应从比较熟悉的相对固定的1~2个种鸡场引进鸡苗,避免因盲目多家引种带来病原危害。品种上,选择有品质、有市场和有效益优势的好品种,雏鸡生长是否良好与种鸡场、孵化场供应的雏鸡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从种鸡质量好、防疫制度严格、出雏率高的鸡场引进雏鸡。引种时要求种鸡场提供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产地检疫证明》、《运输工具消毒证明》以及数量相符的购种合同和发票,以存档备案。引进验收合格后,应在本场设置的专用育雏舍育雏隔离观察2周以上,确认健康鸡后方能合群饲养。
为顺利完成育雏任务,育雏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免疫计划;备好饲料,打扫清理鸡舍,对进风口、鸡舍周围地面用3~5%火碱溶液喷洒消毒;对鸡舍、笼具、喂料车、储料设备等由里到外进行冲洗,选用季胺盐、碘制剂等消毒一遍,检查供温、供电、饮水系统正常使用,注意防鼠防鸟。
1.蛋鸡饲养设计。大致可将其分为育雏鸡(0~8周龄)、育成鸡(9~20周龄),这两个阶段统称为后备鸡;产蛋鸡(从产第1枚蛋至产蛋周期结束,大约为20~75周龄)。培育出优质的雏鸡和育成鸡关系到成年鸡的质量和产蛋性能。根据鸡处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和管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雏鸡入场时,饮水温度达到25℃左右,防止惊吓等应激拉稀;(2)遵照“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每天换水不能少于4次。掌握好水温,不能断水,使用育雏料时,保证采食面积大一些,做到少量、勤添;(3)鸡的保温非常重要,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温度可以逐渐降低,1~20日龄应从36℃~30℃逐渐下降至25℃~18℃,光照每天从24h,逐步(每天)减少 0.8~1.2h,通风可采取间断性通风,注意观察雏鸡的活动状态、行为和倾听雏鸡叫声,是否有异常;(4)有条件的养殖场及时检测新城疫和法氏囊母源抗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调整免疫计划。保证生长群体抗体合格率;(5)每天观察鸡群,及时挑出弱雏放鸡舍温度比较高的地方或单独饲养;确保育雏的成活率和健壮的后备鸡。
2.雏鸡的断喙。断喙的目的在于防治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时间一般掌握在1~12日龄;断喙后饮水中添加VK和抗菌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断喙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人来操作,断喙后饲喂料层要加厚,鸡群容易采食,不容易受伤,此时加强管理,防止继发疾病;生长发育不良、体弱的病鸡不能断喙。提醒,断喙是一大应激,不宜同免疫接种同时进行。
3.常见多发病预防。(1)8~21日龄均应密切关注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的发生,可在日常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或强力霉素等药物,此时加强舍内通风,由于鸡群密度加上体温高,呼吸的气体数量多,需要氧气多,解决的办法只有加强鸡舍内的通风,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鸡舍,鸡就活泼健壮,少生病;(2)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鸡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会使空气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增高。特别在高温育雏和鸡数量多湿度大时,长期缺乏新鲜空气,传染病的机会就增多,特别是空气中含氨量高时,常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就会造成体弱雏鸡死亡率增高。特别在饲养密度比较高的鸡舍里,一定要多注意通风,保持适当的干燥,温度不可以忽高忽低,要保持稳定;(3)按时消毒,每天带鸡消毒一次,消毒药品每周更换一次,并每天清粪一次、打扫一次,保持舍内干净整洁。
4.转群。一般掌握2次,第1次转群是从雏鸡舍(6~7周龄)转到育成鸡舍,第2次转群是从育成鸡舍(17~18周龄) 转到产蛋鸡舍。转群注意事项:(1)要轻放轻拿,避免受伤;鸡神经敏感,胆小怕惊,不熟悉的动作和物品的突然出现,都会造成鸡的叫惊、惊群,会大量消耗鸡的体能,增加鸡的耗氧量,对鸡的生长发育有危害。所以,必须保持鸡的正常有序的生活规律,保持鸡的安静和稳定,以减少各种应急带来的损失;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避免人员、车辆、物品等传播疾病;夏季宜在凉爽天进行,冬季宜在暖和天进行;转群前后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并观察鸡群饮水、采食是否正常,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8周龄鸡的骨架已发育到生长的75%左右,此时建立科学稳定的饲喂模式很关键,及时称量体重,掌握均匀度。瘦弱的鸡只挑出来单独饲养;(3)严格按程序计划免疫注射;按时转群,停料,减少应激,不宜同断啄、接种疫苗同时进行;选优汰劣,病、弱、残鸡应及时淘汰,个体均匀入笼。
5.产蛋期管理。(1)19周时将料换成预产料,保证光照时间准确,产蛋期光照时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最多不能超过每日17h;(2)通过以上阶段多次调群,到第20周龄时鸡群体重、均匀度应达到比较好的状态。对没有饲养价值的鸡,应果断淘汰,以免增加养鸡成本;(3)建议130日龄免疫H9油苗0.5ml左腿肌注;140日龄,禽流感H5,0.5ml皮注;产蛋率达 45% 左右时,用新城疫油苗0.5ml肌注。(4)(26~45周龄)继续用产蛋高峰料,直到45周龄,产蛋率低于80%为止,实施少喂勤添多匀料的原则。当产蛋有下降趋势时,可每周增加半小时光照刺激产蛋,(5)防疫禽流感3~4个月免疫一次,0.5ml/只皮下注射。结合抗体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免疫时间;(6)原则上确保鸡群高产稳产,减少鸡群各种应激,严格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日常管理。此阶段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应查明原因后再治疗;切忌出现呼吸道疾病就用新城疫弱毒苗免疫的盲目做法。(7)(46~72周龄)若产蛋率高于80%,继续用产蛋高峰料,产蛋率低于80%时,改用产蛋后期料。以定点定时定量少喂勤添多匀料为原则。及时淘汰寡产母鸡。
根据生产实际,结合当地传染病发生种类和流行状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种类的疫苗免疫,注意每批次免疫接种率达100%,免疫接种21d后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检测其免疫抗体水平和整齐度,评价免疫质量,检测不合格的应及时进行补免。根据养殖场周边疫病发生流行情况,认真落实程序化免疫,及时选择性的接种疫苗。同时关注当地气候变化规律,积极开展定期消毒灭源是切断传染病原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