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王渝
重庆近现代报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独特的文献形态,报刊成了重庆乃至全国近现代社会直接表达政治诉求,传播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的重要载体。
报刊的史料价值是由其刊载内容的广泛性、记叙的真实性、披露的连续性和报道的精细性决定的。例如,1899年2月,《华西教会新闻》(月刊)创刊并在重庆出版,该刊连续发行45年中记载了传教士的行踪、家庭生活、公休、去世等消息,报道四川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生产状况,以及四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如: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等,为后人研究中国新闻史、出版史、宗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第一,舆论阵地价值。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思想解放潮流,各派的思想观点、阶级立场、舆论斗争都是通过报刊媒体开展的。例如,维新变法时期的《渝报》《崇实报》《重庆商务公报》《天智白话报》等,辛亥革命时期的《广益从报》《重庆日报》《四川实业杂志》等,抗战时期的《正论》《重庆各报联合版》。第二,文学艺术价值。近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大多数都是通过报刊公诸于世的,如《新蜀报每周画报》刊载很多反映抗日的时事照片、漫画、木刻等,也有艺术照和关于美学的论文。《弹花》主要刊登抗战意识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及战地通讯、木刻画。这些文学艺术期刊所刊内容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第三,学术价值。因为报刊不仅是思想舆论阵地、文学艺术阵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例如,《学术汇刊》内容主要是关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学术研究的文章。《地质丛刊》专门介绍了长江沿岸的地质情况;《大中国》介绍了中外学术思想、国际政治等;还有《药报》《募债通讯》《实验卫生》《驿运》《一般评论》等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价值。
重庆近现代报刊虽然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但由于信息庞杂,主题分散、隐蔽,所以撰写与出版重庆近现代报刊的提要尤其重要。从收藏部门的角度来看,提要的撰写与出版可以对已经老化、破损的文献进行有效的保护及管理;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报刊材料分散、系统性差的弊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提要的撰写还可以解决报刊查找复杂的弊端,拓展报刊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为学者们深入研究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思想、新闻等领域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可以以报刊为切入点,感知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世相百态。
在多学科领域研究中,报刊资料是一个巨大的可资利用的资料宝藏。所谓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报纸是指以发表国内外时事新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学术、人物等方面的消息与评论,是不间断发行的散页出版物,一般多为日报。期刊是指有计划地集中刊布有关内容的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的成册出版物,一般多为期刊。
自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报刊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关于重庆近现代报刊的研究并不多。据初步统计,近20年来有关重庆现代报刊的相关论文18篇,其中包括学位论文5篇。依托相关专业查询平台查阅到最早的一篇论文是《重庆的报纸与杂志》,文章介绍了《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济川公报》《大江日报》《四川月报》《现代读物》等12种报刊的创刊、主要内容、印刷等内容[1]。这18篇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第一,以时间为节点进行小范围的整体研究。例如:郭伟德的《清末报刊简评——以重庆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重庆图书馆古籍善本库中清末民初报刊文献的概况,为近代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也为地方史建设提供史料[2]。冯俊锋、彭红碧的《民国初年四川报业发展考略》,介绍了四川报业在民初年获得大发展的状况以及报刊数量大、种类多、范围广等特点[3]。第二,个案研究。例如:王立新的《抗战前重庆近代报业情况研究——以〈商务日报〉为例》,以重庆当时土生土长、在本地刊行时间最长的《商务日报》为样本,分析研究了近代重庆地方报业的发展情况及特点[4]。王春燕的《重庆抗战时期的〈扫荡报〉研究》以重庆《扫荡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扫荡报》的发展脉络、办报理念、经营管理以及文本内容。王宏江的《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体育报刊出版的历史考察——基于〈中国滑翔〉和〈体育通讯〉的文本分析》,对我国抗战时期体育报刊的内迁,以及战时陪都重庆的2份重要体育报刊《中国滑翔》《体育通讯》的出版情况进行考证,从侧面阐述了民国时期我国体育报刊出版事业的状况[5]。
目前,研究四川或者西南地区近现代报刊的相关著作共3部,王绿萍主编的《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搜集了1897—1949年,几近全部的四川报刊和川人在外地所办报纸6 700余种,介绍了每种报刊办刊时间、地点、主办人、报刊性质、内容栏目等基本情况及馆藏情况[6]。黄九清著的《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收集了四川出版的各类报纸近200种,刊物约1 600种,分6个专题探讨了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发展事业。《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选用以亲历、亲见、新闻者回忆录为主的史料40余篇,共30余万字,记述了当年文化界相关单位及人士从事各项文化工作与活动的不朽业绩。
重庆近现代报刊资料是重庆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小范围内,而相关著作也只是把重庆报刊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来介绍,忽略了对重庆近现代报刊的基础整理,更是缺少对重庆报刊的全面开发。
关于重庆近现代报刊的研究,尤其是抗战大后方史料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一个学术成长点,以往论述罕有概观。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把重庆近现代报刊未来的研究工作立足于爬梳文献、勾玄提要是十分必要的。对撰写重庆近现代报刊提要的初步设想,仅以期刊提要为例,应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近现代重庆地区出版的报刊,打破传统的纯文字叙述方式,插入相关的期刊图片丰富提要内容,更直观、更有效地将报刊信息及其价值展现出来。
2006年3月,重庆图书馆民国文献全文数字化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财政拨款300多万元。2008年1月,收录1 400余万页的重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检索系统正式向公众开放。对近代重庆地区的期刊文献的整理便立足于此,并辅以全国各大图书馆的报刊检索系统,对期刊文献进行复合性整理。
第一,确定报刊搜集的地域范围,以直辖前的重庆地区行政区划及现行的重庆行政区划为主。
第二,通过时间、地点、责任人、内容提要等检索方式,尽可能全面搜集1895—1949年重庆地区出版的公开的、非公开的、铅印的、油印的等各种报刊。现已收集符合条件的报刊2 910种,其中报纸841种,期刊2 069种。
第三,在提要的撰写方面,把握横、纵两条线。横向上,分政治性期刊、专门性期刊(商业、文艺、学生、妇女和儿童)、学术性期刊(专业、综合)3个大方面进行分类整理;纵向上,以创刊先后,按年、月、日顺序排列。每种期刊从题名与责任说明(刊名、卷期、创办人)、出版发行(尽可能地介绍创刊、停刊、复刊、终刊时间、地点或存放地、发行量)、载体形态(开张、版面)、装订及获得方式(存放装订、购买地址)、提要或文摘(宗旨、特点、栏目、内容)、社会影响等项尽可能多的对期刊进行提要编写。
第四,将这些期刊文献进行复合性整理。所谓复合性整理,是指不单单整理近代重庆地区期刊的内容,还要连同近代研究报刊的作品一起整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对近代重庆地区的期刊进行全面的、全新的研究。
为加大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在原有的地方文献、联合国文献、外文文献等专题文献的基础上,将整理好的文献资源添加到专题文献库,以更全面、系统、细致地向读者展现。
前期的整理、开发工作完成后,应通过科研立项,加强文献利用。会同重庆地区他馆民国文献中心,提请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申请专题立项,深入挖掘近现代重庆地区专业报刊媒体的内容、形式及意义。
向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中心提出立项申请,逐年地将在当时具有深远影响的或者保存难度大的期刊文献拍摄书影和再版,将更多的书库文献展示给广大读者,更好地保护抗战文献。
国外学者在对期刊等史料的解读以及研究思路上不同于国内学者,我们可以不断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对话,加强研究协同创新,全面推进重庆地区近现代期刊研究。
[1]杨恩凤.重庆的报纸与杂志[J].现代读物,1936,11(23).
[2]郭伟德.清末报刊简评:重庆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1).
[3]冯俊锋,彭红碧.民国初年四川报业发展考略[J].新闻界,2005(4).
[4]王立新.抗战前重庆近代报业情况研究:以《商务日报》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王宏江.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体育报刊出版的历史考察:基于《中国滑翔》和《体育通讯》的文本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5,36(3).
[6]方汉奇.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序[J].新闻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