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骆成骧及其殿试卷整理研究

2018-03-19 13:15谭小华丁英顺
关键词:光绪皇帝状元

谭小华,丁英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清,历时1 300余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之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举人、进士及科举考卷。清光绪31年(1905年),在张之洞、袁世凯等有识之士的强烈进谏下,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1]。自此以后,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成为历史记忆,历代科举试卷也因诸多原因四处散佚、流落民间或海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逐渐化为乌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文献损失。

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历代科举文献进行了有效整理,并产生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在国内方面,首推顾廷龙先生所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共收录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硃卷共8 235 份,涉及进士近 12 000 人[2],可谓皇皇巨制,蔚为大观,嘉惠学林,影响深远。

殿试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其榜首则是科举“状元”。关于殿试卷的整理,仲光军主编有《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收录从唐宋至清末的会试卷、殿试卷数千份[3]。关于状元殿试卷的整理,邓洪波等编著有《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收录从唐初至清末的状元殿试卷数十份[4]。随后又有增补本《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辑录历代449科殿试资料,包括殿试策问、状元对策等相关文献800余篇、图片400余幅[5]。另外,陈光辉、席凤宁主编有《中国状元大典》,收录历代状元殿试卷数百份[6]。

在国外整理研究方面,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主编的 《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收录了清代顺治至光绪年间的殿试卷33通,其中,包括状元试卷3通、榜眼试卷1通和探花试卷6通[7],采用原本影印,精装套函,品相上乘,收藏价值极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重庆图书馆典藏有81份完整的清代殿试卷,均为原件写本,系解放初期由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所捐赠。另有四川资中状元骆成骧殿试卷,系清末刻朱墨套印本,品相良好,稀世罕见。此批殿试卷数量庞大、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比较完整,在全国实属少见,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二、骆成骧生平述略

骆成骧(1865—1926年),字公骕,四川资州(今资中县)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清光绪19年(1893 年)举人,21 年(1895 年)乙未科殿试夺魁,成为清代唯一的四川籍文状元(另有武魁彭阳春,四川华阳人,清道光30年武举状元)。在晚清的状元群体中,成就最大的是“资本家状元”张謇(1853—1926年),知名度最高的是末科状元刘春霖(1872—1944年),而影响最大的则是资州状元骆成骧。

据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五记载,骆成骧先祖居于浙江会稽,属于浙江骆氏,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可能有一定渊源。明末时期,天下大乱,骆家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潮流,由浙江先迁至湖北,再迁至贵州,三迁至蜀中,居住在资州舒家桥七里沟(现资中县双龙镇状元村)[8]。迁到资州的骆氏祖先名叫骆万钟,从骆万钟到骆成骧,共计14世。根据骆成骧殿试卷所载,其曾祖名曹珩,祖父名恩升,父名滕焕,皆未出仕。其父滕焕,字文廷,少时孤贫,但勤奋好学,清同治时中过秀才,曾任四川南充训导、陕西汧阳(今千阳县)知县。

骆成骧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年幼时受教于父,熟读“四书五经”。9岁时随父至成都,入读锦江书院,并师从魏西棠学习诗赋,“初为文字,即惊宿儒”。17岁参加资州州试,考中秀才第一名,成为“案首”,深得知州高培谷的赏识,并由其推荐至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当时在尊经书院担任山长的正是湖南硕儒、经学家王闿运,骆成骧随即拜王闿运为师,跟随其系统研习经学,进德修业。

光绪19年(1893年),骆成骧参加四川乡试,以全省第3名中举,随后入京参加会试。光绪20年(1894年)恩科会试,骆成骧未中式,留于京城。后得友人推荐,就教于八旗官学。次年,骆成骧参加乙未科会试,顺利中榜。随后参加殿试,针对光绪皇帝的临轩策问,他在殿试卷中针砭时弊,议古论今,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良策,有胆有识,鞭辟入里,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当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管国史。

光绪32年(1906年),骆成骧奉清廷之命,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考察宪政。1908年回国后,他受聘主持广西法政学堂,1910年任山西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国学专门学校校长等职。护国战争期间,他曾为四川巡按使陈宧起草讨袁电稿,后来不问政治,致力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1912年至1922年,骆成骧任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校长,1922年至1926年,任四川大学筹备处处长,为筹建四川大学积极奔走,筹措款项,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家无恒产,清贫一世,有“穷状元”之称[9]。

三、骆成骧状元殿试卷整理研究

(一)整理缘由

去岁秋季(2017年),我们在本馆古籍库房整理古籍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册残本古籍,经过仔细辨认,惊喜地发现此乃清末状元骆成骧的殿试卷。其天头部分略有残缺,但正文部分基本完好。经过本馆古籍修复人员的精心修复和仔细装订,此本殿试卷已经恢复了比较完整的面貌。通过翻阅殿试卷文本和查检工具书,可知骆成骧殿试卷的基本信息如下:

骆成骧状元殿试卷,骆成骧撰,清末刻朱墨套印本。一册,线装,楷书。共15叶。策问7叶,半叶5行,行18字,无界格,白口,单朱鱼尾,四周双边,龙纹板框,版心下刻叶码。对策8叶,半叶6行,行24字,朱丝栏,白口,单朱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刻“殿试策”,下刻叶码。

该殿试卷刻本总体品相良好,内容基本完整,虽然策问开头有缺字,部分字有缺损,但不影响辨识和阅读,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关于骆成骧殿试卷的原文,通过检索历史文献,仅在《皇朝经世文三编》卷52《兵政八·兵机二》中发现全文,题名为《射策第一》[10]。此书出版距骆氏殿试时间仅隔3年,当为最早收录骆氏状元卷的科举文献。我们将从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2个方面,解析骆氏殿试卷的基本内涵、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满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殖民者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此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内忧外患的时局下,满清政府和有志之士都在思索如何才能救亡图存。在洋务派的主张下,国内兴起了“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达到“自强”“求富”。几十年间,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技,通过创办新式企业、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修建铁路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节节败退,直至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晚清政府苦心经营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了晚清统治者的真正觉醒,光绪皇帝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改革,以期挽救危亡。光绪21年4月21日(1895年5月25日),光绪皇帝在保和殿内亲自主持“三年一比”的殿试,以“治兵、会计、节俭、农事”为题,临轩策问,“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单心图治”[11],即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想。本科殿试状元,就是四川资州人骆成骧。

(三)主要内容

骆成骧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立志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为己任,以孔子、孟子等圣人为楷模。他不仅饱读诗书,更是心忧天下,在目睹晚清国力衰退、屡遭外侮之后,深感不改革决无出路可言。因而在光绪21年的殿试策对中,他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直言不讳,痛陈鞭挞,深思熟虑后提出自己的富国强兵之计。

在1 700余字的《殿试策》全文中,他远溯三代、汉唐之典范古训,近引清初、康乾之盛世举措,结合当前弊病,指出要害,进呈方法,提出了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约和兴修水利等四项“自强之计”。他强调,“自强之计”是必作、可作、能作,只要“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怯,悬必行之赏”,定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归纳而言,骆成骧状元殿试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关于整军练兵

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提出:“兵以威天下,亦以安天下,然非勤加训练,则无以制胜。”这里强调练兵的重要性,然后详列历代善兵之法与善兵之将。晚清政府施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军,尤其是新式海军,并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受日本联合舰队的毁灭性打击,无力抵抗,全军覆没。光绪皇帝此问,就是针对此事有感而发。

骆成骧在考察历代兵制之后指出,“汉、唐、宋三朝,其开国之初,兵额少而愈强,承平之后,兵额多而愈弱”,其原因在于“虽有训练之名,而无训练之实”,其本质在于“将帅奉行不力之罪”。他又追溯清初奠基者努尔哈赤、开国皇帝皇太极“以辽阳一隅之众,无敌天下汤文之盛”的历史功勋,以及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削平霍乱,训致太平”的辉煌成就,通过对比“昔之兵额何其少而无敌,今之兵额何其多而无用”,指出晚清军事衰弱的根源在于“上下以虚文相应”,“将帅奉行之不力,而非法之不善”。对此难题,他提出的对策是恳请皇帝“亲临大阅,取其不力者正以军法”,严格赏罚,以儆效尤,如此方可达到“将士咸思自奋,而自强之计得矣”。

2.关于惩治贪官

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指出“国用必有会计”,并强调其起源于传说“禹巡狩会诸侯之计”。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里写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12]83“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12]89这里的会计,意为集会议事。后来引申为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光绪帝又列举历代财赋制度:汉唐“上计”、宋代“选吏专磨文帐”、明代编制《会计录》等举措,旨在探索晚清政府采取何种财政政策,才能实现开源节流,增加国家财富。

骆成骧在对策中论述到:汉、唐、宋、明各朝,其“开创之初,财赋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财赋多而愈贫”,原因在于“非会计之不精,而出之多于入”,即靡费太多,入不敷出。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安抚民心,休养生息,多次采取缓征、免赋等良策,然而“财用充足,兵饷不乏,四征弗庭,转轮相继”。到了清朝末期,百姓赋税沉重,贫富差距悬殊,但是国家却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兵额太广、靡费太多、侵渔太众,上下相蒙,隐忍不言”,即官吏冗多、兵源膨胀,中饱私囊、上下其手,铺张浪费、鱼肉百姓。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恳请光绪皇帝“亲核名实,取其虚费者而裁之,取其贪婪者而黜之”,从而让官吏自律自勉,端正官场风气。

3.关于厉行节俭

光绪帝在策问中提出:“自古求治之主,每以躬行节俭为天下先,然核其心迹,诚伪不同。”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作为上古贤君,“二帝三王”皆躬行节俭,德泽后世,汉文帝“衣绨履革,蒲席韦带”,尚能开创“文景之治”。然而后世君主,虽然“焚翟裘,毁筒布,却珠贡,甚至一冠三载,一衣屡澣”,严于律己,节俭修身,但是终究“不能广声教于寰区,希治功于隆古”。针对这种历史反差,光绪帝心生疑问:“岂徒俭不足以为政欤,抑岂务其名而未求其实欤?”晚清国力衰弱,朝纲混乱,百姓困苦,光绪皇帝希望有所革新:“今欲崇本抑末,易俗移风,士庶无踰制之嫌,闾阎有藏富之实,果何道以致之?”怎样才能实现君臣有义、尊卑有礼、藏富于民的治国目标?

骆成骧在对策中论述到:上古三代贤君,“忧民之心积于平日”,故节俭发自本心,“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晋代以后的君主,虽然也有“焚翟裘、毁筒布、却珠贡”等节俭举措,然而其文治武功较之三代相去甚远,原因在于“务其名而不务其实”,也就是徒有节俭之名,但在本质上却是奢侈靡费。至于“闾阎之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于“制度不明,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其根源则是“人君奢侈,大臣效之,大臣奢侈,士庶效之”,侈靡之风大行其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自然需要君主以身表率,“躬行节俭为天下先”,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制度上着手,严格限定“大臣之服物、宫室”,杜绝铺张、禁止僭越,“有敢越度,罪之无赦”。朝廷百官和市井百姓方能厉行节俭,相习成风。百姓体谅君主的用心良苦,就不会把缴纳租税当作苦差事;君主知晓百姓的忠诚之心,也会量入为出,度支有数。

4.关于兴修水利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首重农业”,因此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提出“民生以农事为本,农事以水利为先”,然后列举历朝历代治水策略,并罗列虞集、托克托、徐有贞、左光斗、申用懋等人所言水利之策,让参加殿试的举子们各抒己见、点评论述。

骆成骧在对策中,首先追溯先秦时期“周命遂人,齐立水官,秦治泾水”,评价其都是“因利乘便,以济民生”。然后对光绪帝所言虞集、托克托、左光斗等人所奏请的治水之方,认为其各有道理,并给予正面评价“言皆切要可行”。同时,骆氏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冀州之境,漳、卫、滱、潞、滹沱、桑干之水皆可导引”,但现实困境是“督臣、河臣每以畏难而止”,也就是主事者不能尽心尽力,习惯找借口推诿、懈怠,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谈论的“懒政思想”。骆氏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漕粮转运的艰难,应该“诏于内地,节次开办”,也就是在靠近京畿的内陆地区逐渐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减少对东南地区粮食的依赖。

除了以上4个方面的治国策略,骆成骧在对策中还特别强调“殷忧启圣”“直言竭忠”的道理。他追溯汉代的贾谊、董仲舒、谷永、杜邺等历史名臣,指出他们的伟大功绩是能够“破除忌讳,指斥得失,上及宫禁,下及草野,内及权要,外及四夷”,身体力行地尽忠谏言,所以才开创了千古称颂的两汉盛世。骆成骧认为,自古以来国家要想转祸为福、转败为胜,“恒由此道,不可不察”,就是要有忠臣、诤臣直言不讳、赤诚报国。时至今日,其言论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四、历史价值

骆成骧之所以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科举状元,不仅因为其殿试卷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书法苍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心忧天下,刚正谏言,切中时弊,可谓“诤臣”。他曾引用《旧唐书·李靖传》中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虽然有封建时代的“愚忠”烙印,但在当时环境下,其赤诚之心、忠谏之意,读之令人感佩和敬仰。

就光绪皇帝策问中的“治兵、会计、节俭、农事”等经国政事,骆成骧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一,重视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骆成骧在殿试卷中明确提出的4个方面的自强之计,道理并非深奥难懂,操作并非迂阔难行,但囿于“群臣奉行之不力”,法制不完善、规则不明晰。因此,他强力劝谏光绪皇帝首重法制建设,“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法,悬必行之赏”,方可“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第二,严格赏功罚过,培养清官良吏。骆成骧在殿试卷中指出,对于练兵不力者“正以军法”,对于虚费、贪婪者裁撤罢黜,对于僭越者“罪之无赦”,对于畏难而止者严厉问责,其本质就是完善法律制度以后,需要严格执法、照章办事,赏功罚过。

第三,厉行节约美德,严禁铺张浪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千古名言也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进德修业的座右铭。从骆成骧的殿试卷中可以看出,他赞同光绪皇帝提出的“躬行节俭”,深恶痛绝“务其名而不务其实”的“焚翟裘、毁筒布”。他认为那种节俭行为其实就是所谓的“作秀”。骆氏主张对于朝臣百官的服饰、住所和待遇等都要严格规定,如有逾越,应当严格惩处。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人民百姓对于政权稳固的决定性作用。《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皆是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骆成骧在殿试卷中,不仅详细阐释“民生以农事为本,农事以水利为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还提出在内地兴修水利、打通河渠,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劳役繁重的可行之策。这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更是注重发展民生,切实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

五、结语

纵观骆成骧的一生,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经历了清末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历史波澜,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难的重要阶段,可谓命运坎坷、波折不断。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动荡,他都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特别是在推动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骆成骧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卓越功绩。他对巴蜀大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1]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第8册):卷548[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5034.

[2]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序[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3.

[3]仲光军.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2-3.

[4]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6.

[5]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6]陈光辉,席凤宁.中国状元大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

[7]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G].北京:中华书局,2015:5.

[8]吴鸿仁,黄清亮.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5[G]//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26辑).成都:巴蜀书社,1997:327.

[9]曾训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5-12.

[10]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G].上海宝文书局石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7-8.

[11]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第5册):卷366[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3322.

[12]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光绪引发的清末英语热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状元“隐身”,高考报道更新“第一步”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