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鹏
( 河南省永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永城 476600)
禽伤寒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鸵鸟也属于本病易感野禽之一。鸵鸟患禽伤寒的临床症状特征多表现不充分,尤其是成龄鸵鸟常缺乏明显的典型症状,部分鸟则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但种蛋被鸡沙门氏杆菌污染后,可导致孵化率下降,死胚率增加,幼雏体弱,生命力下降。鸵鸟患禽伤寒的病例在剖检时,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病理变化。肝肿大并有时可见有青铜色色泽,组织学检查可见弥漫性实质性肝炎变化。脾脏肿大,红髓和白髓界线不清。某些病例尚可见到出血性肠炎病变。
本病最初是在鸡中被发现和命名的,以后在珍珠鸡、火鸡、鹌鹑、孔雀、雉鸡、天鹅、斑鸠和鸵鸟等野禽中陆续发现了自然感染禽伤寒的病例。不同年龄的鸵鸟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幼龄鸵鸟常表现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带菌的病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可通过被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的鸵鸟,鸡沙门氏菌还可以经种蛋传给下一代。此外,人员及其他动物也可能成为传播者。
成龄健康鸵鸟在良好的饲养环境条件下发生禽伤寒的病例较少或多呈一过性及隐性经过。在不卫生的环境中及患有其他疾病造成抗病力下降时也可能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有食量下降,双目无神,离群喜卧、行走无力,排白绿色或黄色稀便、偶混有血液,个别病例出现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后期体温下降,头颈弯向背侧,最后倒地死亡。被病菌污染的种蛋有孵化后期出现死胚现象,幸存者体弱、生命力不强、发育缓慢,常排稀黄白便,某些病雏出现肺炎症状。
因禽伤寒死亡的鸵鸟幼雏,在病程稍长时可见尸体脱水、消瘦、肝和脾脏充血并有条斑状或点状出血或坏死灶。胆囊扩张、内充满墨绿色胆汁。肾淤血、尿酸盐沉积。部分病雏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局灶性肺炎变化。成鸟死后可见肝肿大,具有青铜色色泽,脾、肾充血肿胀,十二指肠黏膜出血、坏死和心包炎等病变,雌种鸟卵巢变性。
病灶区肝细胞坏死崩解,间质内充血,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浸润。脾髓细胞水肿,红髓和白髓组织细胞结构混浊、界线不清。心包膜纤维蛋白渗出。十二指肠黏膜绒毛单层柱状上皮脱落,绒毛固有膜中毛细血管网充血,黏膜下层中布氏(Brunner)腺水肿,疏松结缔组织中血球及淋巴球渗出。
病料采集及处理:因患急性禽伤寒死亡的成龄或育成期的鸵鸟,在死亡前病菌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因此一般可以从病死鸟体内多数内脏器官进行病原体分离,而其中以肝和脾脏病变比例较高,且受杂菌污染机会低且采料方便。对未受污染的样品可做成组织乳剂直接接种于去氧胆酸盐琼脂,亚硫酸铋琼脂,浸液胰月示琼脂,SS琼脂或HE琼脂等选择培养基上分离单个菌落。而对污染病料应首先用四硫磺酸钠煌绿培养基、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基等增菌培养基上增菌,然后再在麦康凯培养基、远藤氏琼脂、伊红美蓝琼脂等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分离。如培养物中有杂菌,可从选择性琼脂平板上选取可疑菌落,穿刺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于37℃ 24 h后观察。雏鸟可自病变卵黄囊采集病料。
菌体形态观察:取病料纯培养物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鸡沙门氏杆菌为粗短中等大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产生芽孢、无荚膜、无运动性,多单个散在。
细菌培养:鸡沙门氏菌在浸液胰月示琼脂上形成蓝灰色,圆形、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的小菌落。该菌可使三糖铁琼脂培养基斜面出现红色,而底部呈黄色;产生H2S时则呈现黑色。在肉汤中生长表现混浊絮状沉淀。
鸡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的主要成员之一,实验室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血清学方法,也适用于对禽伤寒病的诊断。利用鸡沙门氏菌制备的抗原,可采用以下血清诊断方法。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用吸管吸取1滴(约0.05 mL)抗原于玻片上,再将怀疑病鸟全血1滴与其充分混匀,置于室温,在2 min内观察结果。如在2 min内出现明显的颗粒或块状凝集,判为阳性。反之判为阴性。
琼脂扩散试验:用被检鸟血清与可溶性(琼脂扩散)抗原按常规方法作琼脂扩散试验,根据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沉淀线的有无进行结果判定。
隔离病鸟,防止本病直接或间接感染大群,选用多种抗菌素进行治疗,如头孢类、沙星类及磺胺类药物,交叉使用或合并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避免病禽出现肠道不适,影响疗效,同时也要考虑用药时间不能过长,以免产生耐药性。加强环境卫生,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防止饲料和饮水及用具被污染,以免病原菌传染给其他禽鸟。孵化前的种蛋也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