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水周流理念促进江苏农村水利发展的探讨

2018-03-19 01:15程吉林
中国水利 2018年3期
关键词:圩区河网活水

蔡 勇,程吉林

(1.江苏省水利厅,210029,南京;2.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225009,扬州)

一、活水周流的意义

活水周流的关键是活水,流动的水。《庄子·刻意》说:“水之性,不杂而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就是说:水的本性,只要没有杂物进入,水体就必然清澈;只要没有外力扰动,水面就必然平稳,不会兴风作浪;死水不流,就不可能清。宋代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尽管原意是借物明道,但也描写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指出了活水对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活水周流的特征是周流,水的流动,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有序流动。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历史。江河泛滥、特大暴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历史的发展表明,人类在向自然要生存、要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水和谐,才能持续发展;一味过度索取、追求人定胜天,就会受到自然的严惩。遵循自然规律,讲究活水周流,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治水核心理念,即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农作、生态保护理念,发展农业生产、抵御水旱灾害。这也是江苏省农村水利工作的核心所在。

二、江苏农村水利发展与目前面临的问题

1.江苏农村水利发展

水育万物,滋养生命。古人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凡立国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人离不开水,农业生产同样离不开水,农业发达地区多在滨水区。江苏的 “苏”繁体字为“蘇”,由草、鱼、禾字组成,形象地诠释了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其重要依托就是以长江和运河为主要骨架的发达水系。

江苏最大的特色在于水。江苏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淮河及沂沭泗诸河下游,东临黄海。境内气候温润,河湖密布,人多地少,城乡经济发达。江苏总面积10.26万km2,其中平原洼地占68.8%,低山丘陵占14.3%,河湖水面占16.9%。地形以平原、圩区居多,自身排水不畅,又要承受江、淮、沂、沭、泗诸河的洪水压力,以及黄海高潮顶托,因此,历史上的江苏也是一个多灾之邦,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据史书记载,太湖地区10—19世纪的1 000年间,共发生水灾386次,平均2.5年一次;旱灾236次,平均4年一次。里下河地区在1949年前的100年中,发生各种水旱灾害51次,平均2年一次。沂沭泗下游地区在1074—1949年间,发生水灾303次,平均3年一次。因此,“鱼米之乡”也曾有过另外一番景象:“住江边,吃江鲜,大水一来屋朝天。挑起箩担去逃荒,大水退了再还田”。古老的歌谣是苏中靖江百姓深受水患的纪实。1931年苏北水灾,7.7万人丧生,千万亩农田绝收,据上海 《申报》报道:“棺木出售一空,大小木店概改制棺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治水作为江苏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坚持治省必治水,治省先治水。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掀起4次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高潮。从治理洪水入手,发展到治涝治旱、防渍降渍、节水灌溉;从单一治理发展到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从零星试点到集中连片治理;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60多年来,从除水害到兴水利,从解决生存环境问题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农业的基础保障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江苏农村水利经历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巨大转变。农村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了江苏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与水生态安全。

2.江苏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多索取,人口密集、文化发达的江苏首次面临日益严重的水生态文明挑战:滨湖圩区水面消失,有些传统水面率在15%~20%的圩区,水面率锐减至6%~8%,个别圩区甚至下降至2%~3%;不少平原河网地区失去了近70%的末梢河道、水塘,断头河(浜)大幅度增加;山丘区水土流失增多,蓄引提能力下降。不少地区失去了密集的河网、田园诗歌般的田野和大量的园林;在填浜筑路的基础上,高楼林立,活水周流不再,造成河道污染,生态恶化,甚至水乡水流死水化、污染化严重。

中国古代文化长期讴歌小农经济的田园生活,传统的河道、农田、小桥与小路,多是具有一定诗意的田野景观。如果没有水面、没有水塘、没有小河,传统的水之美、水文化就失去根基,传统的田野生态将不复存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观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类现象在10年前的江苏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各界人士的深刻反思。

三、江苏农村水利分区治理模式与措施

农村水利可以降低洪、涝、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村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平衡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发展农村水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江苏农村水利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人水和谐、活水周流、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结合江苏新农村建设、国土调整规划等,开展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水文水资源条件,构建完善的 “河、渠、路、林、村,闸、站、桥、涵、田”统筹规划、“洪、涝、旱、渍、咸”综合治理、“大、中、小”工程合理配套、“挡、排、引、蓄、控”功能齐全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农村河道治理

太仓城厢镇仗义泾 缪宜江 摄

河道治理是农村水利的基础。江苏农村河道治理以建设生态河道为目标,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在进一步明确河道等级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河道淤积、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河道轮浚制度,加强河道疏浚整治,拆坝建桥,畅通水系,健全农村河网总体布局,着力恢复原有农村水面率;在不影响防洪除涝与灌溉供水的情况下,加强自然河道保护,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宽深不一、弯曲自然的河道断面;加强河道水生态修复,注重保护农村河道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河道蓝线控制,恢复河道行洪除涝、引水灌溉、景观、生态及航运等功能,恢复河坡有湿地、坡边生水草、水面漂浮叶、水里游鱼虾、水底爬螺蚌”的生态景观,打造河畅、水清、鱼跃、鸟飞、蝉鸣、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

2.平原区

江苏平原区的梯级河网建设是关键。继续推进“深(开深沟)、网(河成网)、平(平底坡)、分(分级控制)”的平原河网改造模式,健全、完善由骨干河网(分干河和支河两级)、基本河网(由布局合理的大、中、小沟组成)和田间墒网(毛、腰、墒沟等)组成的平原梯级河网,供水、蓄水、排水自如,活水周流。对应大、中、小沟,布置灌溉系统、道路系统、农田防护林网和居民新村;农村河道布局以大沟定向,逐级派生中沟、小沟、田块;上下级沟基本相互垂直,交织成网;平原坡地地面有高差的,进行分级控制。平原沙土区,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在沟、河、渠的土坡和青坎上进行林草护坡,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生态环境。

3.圩区

江苏圩区继续推行高筑圩、双配套(闸、站配套)、两改造(老河网改造、易涝易渍低产田改造)、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农田水利发展模式,做到“四分开,三控制”,即内外水分开、灌排水分开、高低水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水位、控制土壤适宜含水量,逐步实现挡得牢、排得畅、降得下、灌得好。避免盲目联圩并圩,减少圩外行洪水面,同时,着力恢复圩内水面,保护圩区水生态环境,再现滨湖圩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与传统人文景观。

4.丘陵山区

江苏丘陵山区以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小流域或片区为单元,以水源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清洁小流域为核心,注重山、水、田、林、路、渠、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治理与利用、开源与节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同步,科学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广辟水源渠道,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同时发展丘陵山区节水灌溉,坚持“建塘筑库,以蓄为主,以提补蓄,库塘相连,长藤结瓜,蓄、引、提相结合”,达到蓄水有塘坝、拦水有工程、引水有线路、提水有动力、涵养有植被、水土有保持,最大限度地利用降雨径流,全面改善丘陵山区生活、生产和生态条件,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展现江苏丘陵山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自然风貌。

[1]王建革.水文、稻作、景观与江南生态文明的历史经验 [J].思想战线,2017,43(1).

[2]周谟林,黄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0).

[3]蔡勇,仇荣,朱振荣.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4).

猜你喜欢
圩区河网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昆山市平原河网地区活水畅流工程方案设计和效果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为有金融活水来
基于安卓平台的河网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基于DEM数据的黑河流域信息提取
嘉善县圩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