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贵州出土的黄金覆面与下颌托(下)

2018-03-19 09:18李飞
当代贵州 2018年41期
关键词:播州下颌面具

近闻余庆一座砖室墓中亦有银质下颌托发现,夫妇合葬的男女墓内各1件,女墓伴出物与杨九田3号墓相似,为明代墓葬。

从地域看,下颌托的使用区域涉及今之遵义汇川、新蒲、播州、余庆以及铜仁德江等广大黔北地区。从使用人群看,金银玉本身是十分贵重的物品,能以之随葬者必非富即贵,且其中两例已明确为播州“土司”或其夫人,是当时播州最上层的人士。从时间看,黄金覆面与下颌托在黔北地区流行的时间大约在13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的三百余年间。目前材料表明,使用黄金覆面与下颌托的葬俗在13—16世纪的黔北地区上层人士间曾广泛流行。

这一习俗从何而来,有何寓意?

下颌托实物广泛发现于我国新疆、山西、宁夏、河南、陕西、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东等地,质地有布帛、铜、金、银、玉等类,时代从春秋一直延至宋明,有一个由西而东,由北向南的传布过程。新疆地区发现的材料时间最早,从春秋至到汉晋,因此应是我国下颌托的起源地。北魏时期,传入内地的山西大同。隋唐时期,传至宁夏以及陕西、河南两京地带。盛唐之前主要流行于李唐上层,中晚唐时则在一般的汉人官吏中传播开来,差不多与此同时,峡江地区的重庆、湖北一带也开始出现此类葬俗。五代两宋时期,下颌托的数量急剧下降,较早的有成都前蜀王建墓发现的银质下颌托。之后发现于南方地区的下颌托实物年代主要落在宋元明时代。

黔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下颌托与覆面实物,出在13世纪中叶的杨价墓中。从周边的发现看,这类习俗在黔北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比如杨价之父杨粲的墓中可能就已经使用(甚至更早),只因该墓早年被盗而没有留下更多的迹象。它的出现,可能是受川渝地区同类习俗影响的结果。其延续的时间,也是最晚的,直到明晚期,有理由相信这是杨氏家族长期遵循的一种葬俗。

遵义高坪发现的明代玉质下颌托。(作者供图)

脸覆黄金面具下葬的例子,有前14世纪的图特卡蒙面具、公元前后的喜马拉雅面具、契丹面具、辽国公主面具等,都刻画出清晰的五官。中国境内的这类黄金面具主要发现于北方草原地带。但自西周开始,中原即开始流行玉覆面。先秦文献中,多见以纺织品作“面缚”(目)的记载。这类覆盖于逝者面部的金、玉或纺织品,可笼统称之为“覆面”。黔北所见黄金覆面,并不呈现仿真脸的特点,而更像是一种黄金“目”。它的出现不排除萨满教的因素,但更多应是受先秦葬仪影响的结果。根据文献记载,杨氏至迟从第十三世杨粲时即刻意学习华夏礼仪,以使自身区别于周边的“蛮夷”。相应的,并未发现其信奉萨满的记载。

受周边不同因素的影响,加之上层的倡导,使用黄金覆面和下颌托的葬俗在宋明时代的播州、思州境内广泛流行,当地的上层人士在葬礼中普遍使用金、银、玉质的下颌托和黄金覆面,有幸留存至今的只是其中少数。黄金覆面和下颌托的源头,都可以追溯至约4000年前的遥远的西方,在由西而东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融合本土的元素,在宋明时代的黔北地区留下未刻画五官的黄金覆面以及数量不菲的下颌托。数千年来,人们试图利用这些黄金制品,使逝者的颜面得以保存,以便灵魂的回归。而沿着遥远的传播之路望去,我们看到的是驼铃声声的漫漫丝绸路。

猜你喜欢
播州下颌面具
高速涡轮气钻法在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作用分析
迷人的下巴
迷人的下巴
作品选登
漫画二则
播州区老年大学启用微课堂新模式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播州杨氏土司军队建置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