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洁
摘 要 论文分析了社科院图书馆的特性及现状,结合新智库背景与新媒体环境,指出各地社科院图书馆必须抓住此次新智库建设的契机,在充分发挥馆藏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力量,创新理念,抱团发展,重新定位和打造专业化的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群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 图书馆 新智库 馆藏
分类号 G258.5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2.018
The Brand Influence Construction of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Libr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Think-Tank
Jiang Jie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brary of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library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ew think-tank and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librar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tank.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llection,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library should use new media, innovate new concept, and develop through cooperation to relocate and recreate the brand image of professional library and library group.
Keywords Library. New think-tank. Collection.
国内的社科院图书馆(或文献信息中心) 共有30多家,隶属于全国及各省市地方社科院,为科研和政府决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属于整个图书馆系统中专业图书馆的范畴。鉴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社科院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专业性、系统性以及原创性显得尤为突出,学科集中而专深。同时,特殊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读者群小、服务面窄等特点导致的规模小、交流少、变化慢等不足也制约了社科院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常态化的经费保障、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以及服务意识的欠缺,都使得它为科研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弱。而由于各地社科院力量的参差不齐,社科院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因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从馆藏、服务到管理等各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新智库背景和新媒体环境提出新要求
1.1 新智库背景
智库(Think Tank),又被叫做思想库,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由多学科综合,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以及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因此也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或“第五种权力”[1]。总体来说,中国的智库影响力普遍较小,尤其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而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智库”必须在政府的决策中担当起更加重要的参谋作用。因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以及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出台,更是要求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要求地方社科院要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智库,甚至成为中央有关部门的智库。《意见》 明确了社科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力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社科院文献信息保障中心的图书馆,同样需要谋求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更具有方向性的信息服务参与到智库建设的全过程中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接全新的挑战。
1.2 新媒体环境
现代社会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不再局限于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以往单一、封闭的科研环境正在被打破,传统的科研行为正在发生变革,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已经越来越脱离智库学者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但是,新技术革命在带来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信息的检索和过滤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成倍增加,进行分辨和筛选的难度更是超出以往。图书情报人员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背景知识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重新整合成可靠、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某些专业和个性化管理,这些都是科研人员求之不得的。新媒体环境的到来,对社科院图书馆来说,同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3 社科院图书馆和社科院图书馆群的品牌建设新要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 1916-2001) 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人们的注意力。”“书是供人使用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永恒的服务理念。一个图书馆通过规模化和高质量的馆藏,或者特色化的信息产品,或者创新的服务,形成差别优势,以此获得读者的首肯和信任,这就是图书馆的品牌和品牌影响力。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公共馆和高校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一直都不受关注,影响力远远不够,更谈不上品牌影响力,这些都限制着社科院图书馆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尤其是各地社科院纷纷向“新型智库转型”的重新定位,对于作为新型智库文献信息保障机构的各地社科院图书馆来说,是在全新的起点重新定位、全面发力的极佳契机。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乃至整个社科院图书馆群的品牌,树立品牌影响力才是各地社科院图书馆的突围之路。
2 社科院图书馆馆藏优势
2.1 地方特色文献
地方特色文献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区域文献价值。其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等知识要素,是人们了解属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介质,还可为地方决策等提供材料支撑。新时期,地方文献的分散性和稀有性愈发凸显[3]。
作为当地党政机关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各地社科院除了各研究所研究重点有所侧重以外,还会根据当地需要,设置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研究中心,以便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对策研究,各地社科院纷纷建立了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研究中心。
与优势学科和品牌研究中心相配套,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献更是成为馆藏资源的重中之重,收藏的数量和质量普遍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广度。比如,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现收藏蒙古文古籍6280种共3万余册,约占全国各图书馆蒙古文古籍收藏种类的50%[3],且多为木刻原版或手抄本;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与本院日本问题研究所合作,搜集了大量的日本问题研究资料和工具书;福建社科院图书馆在省政府支持下斥巨资成立了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人文社科馆),形成了以台湾文献、华侨华人文献、经济文献为主要特色的馆藏体系。
各地社科院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馆藏,具有被业内广泛认同的优势。“特色是优势,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特色是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特色是标志,好的标志能使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4]。大量地方特色文献馆藏必将成为打造社科院图书馆品牌影响力的最有力保障。
2.2 智库成果及相关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译自英语Grey Literature,是指不受商业出版社的控制,由政府机构、学术单位、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以印刷或电子形式发行的文献[5]。灰色文献种类繁多,流通特殊,从一般图书销售渠道很难获得,但是它们所涉及的信息范围广泛,内容往往十分新颖,见解也另辟蹊径,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各地社科院的优势学科和研究中心在进行一系列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基础性的统计调研资料和一手数据,最后以书籍、报告、论文、期刊等形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智库科研成果,这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灰色文献。目前,这部分文献已经成为各地社科院图书馆尽力收集和保存的重要文献。这种独特的以优势学科或重点项目为依托的专业系统的文献收藏在整个图书馆系统独树一帜,对相关特定学科的研究以及成果的利用都极具价值,成为打造社科院图书馆品牌影响力的另一大有力保障。
3 社科院图书馆发展方向
3.1 发挥优势,强化优势
社科院图书馆,面对全新的信息资源建设与获取环境,只有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走“特色兴馆”之路,强调专业特色,突破才能实现自身,实现更高一级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长期、系统以及持续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积累,地方特色文献和智库成果以及相关灰色文献已经当之无愧成为各地社科院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馆藏。在新的情势下,社科院图书馆要集中人力物力,形成更加系统完备的特色馆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和强化这种优势,凸显差异化特色,为社科院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建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除了继续有意识地加强社科院图书馆已有特色和优势馆藏文献资源的采访和收集之外,可以将智库成果的范围扩大,尽可能多地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智库成果信息和数据,建立更全面和完善的智库成果收藏机制;要加强与优势馆藏相关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实用性、唯一性、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下工夫,改变现有各地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度不高、建库数量少、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维护更新不及时、共享度不高以及缺乏特色等问题[6],为科研人员提供极具针对性、时效性的高水平数据信息支撑;对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对之进行分类和编目,要对某些古籍文献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要对纸质文献进行电子化等等,这种对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在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让已经固化的文献资源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3.2 横向合作,抱团发展
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也需要行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实现全面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图书馆可以孤立地存在。图书馆联盟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定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7]。
各地社科院图书馆除了具有地域特色、学科倾向性的文献资源以外,相当大一部分馆藏呈现出品种少、重复率高等问题。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单兵作战,不只是现有的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有限的经费仍将处于持续浪费之中。在学术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体系及科研活动管理和运行机制网络化的今天,跨地域、跨学科、跨时空和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已经成为可能[8]。越来越开放的资源构建形式,加上越来越强烈的破除信息资源孤岛的需求,倒逼着社科院图书馆必须将联盟共享的问题提上日程。
笔者所知,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在2004年成立了全国社科院系统联机编目协调部,组织社科院系统内图书馆联盟、联机联合编目建设[9]。由上海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浙江省社科院共同创办的“长三角联合网”, 不仅为江浙沪三地的学者和政府部门搭建了一个共同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合作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平台,更为社科院图书馆联盟提供了范例[10]。但是,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共享在范围和程度上还十分有限。
社科院图书馆联盟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可以是传统的合作,例如联机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也可以是虚拟合作,例如数字资源的互相共存以及文献传递,可以是小范围区域性的合作联盟,也可以是全国性联盟。其中,各地社科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是社科界的共同财富,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各地社科院的智库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互融互通,可以互相借鉴。如果能实现对这部分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可以扩大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范围和视野,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各地社科院图书馆抱团发展,在打造单个社科院图书馆品牌的同时,更可以打造出社科院图书馆群在整个图书馆系统独树一帜的品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通过不同范围和程度上的图书馆联盟管理体制,建立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或环渤海等区域性或者是全国性的联盟,并逐步推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小共建大共享”。此外,各地社科院图书馆要重视与公共馆、高校馆以及地方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加入诸如CALIS、CASHL等全國和地方性质的共享联盟,有条件的还要谋求与国外图书馆的合作,加强与出版社和书商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弥补收藏的不足,完善馆藏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3.3 创新工作,深化服务
与公共馆和高校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总体来说读者少、馆藏量小,但馆藏数量、馆员数量与读者数量比例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读者以科研人员为主,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更专业。各地社科院“新智库”理念的提出,使得社科院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在确保基本的科研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以外,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献资料搜集、课题调查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全面参与新智库建设,最终实现集智库图书资料中心、智库项目参与者、智库成果保存中心以及智库成果评价机构为一体的新智库建设的强大后盾。
近年,社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升,其中一部分长期从事信息工作的经验,熟练掌握信息分析方法,具有极强的分析信息并将之快速转化为知识、情报的能力。这部分馆员完全有能力参与到社科院智库项目中,包括课题的前期调研、策划申报、项目立项以及具体研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为新智库建设的科研创新提供个性化、学科化、定制化、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智库项目完成后,会产生大量的智库成果,对这些智库成果进行专业的学术评价,才能确保社会科研活动不至于流于纸上谈兵,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很多社科院管理层也将之作为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考量。社科院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多种评价工具,开展面向个人和学科的双层学术评价工作,深入研究,设立指标,形成量表,采用文献计量学思想,对个人科研成就和各学科总体科研水平,特别是对各学科在全国兄弟院间的发展位置进行比较测量,提供个人引证查询服务和学科水平定位服务,在科学有效地评定智库项目科研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为人才引进和年度科研成果考核工作提供帮助,为院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为科研人员和社科院整体科研发展服务[11]。
此外,适应移动数字时代的需要,虚拟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义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利用移动APP、微博、微信等途径,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便捷、更有价值的在线服务和远程支持服务。为适应社科学术交流的需要,原有的图书馆物理空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空间再造,打造形式多样、空间内部设施多元化的研习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科研需求。在创新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创新服务手段和新技术的支撑,最终打造出社科院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3.4 突破封闭,面向公众
目前,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公众知晓度极低,格局封闭。就拿最基本的网站服务来说,据笔者调查,包括中国社科院在内的全国31家社科院图书馆中,仅21家具有信息服务功能,具有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更是寥寥无几,7家仅有文字简介,3家无法通过因特网访问。总体来说,社科院图书馆的对外信息公开程度都比较低,缺乏利用因特网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的意识,即使是公开的信息,内容也较少并且更新不及时。这种封闭的工作格局和服务体系,将严重影响社科院图书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的馆际合作,造成文献资源的大量闲置浪费,同时也限制了馆员队伍的眼界,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品牌形象的建立,最终阻碍和制约了社科院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支持科研服务的目标是“支持任何人类求知领域内新知识的积极创建活动”,将“馆藏、专业知识和空间服务于任何愿意做研究的人” [12]。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亟需打破目前的封闭格局,将工作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服务对象由主要为本院的科研人员服务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扩展,建立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使文献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
图书馆是信息传递的中转站,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社科院图书馆是社科研究的重要保障和基石,在为科研服务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进行对外学术文化交流重任。社科院图书馆可以搭建科研项目和社科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为院内以及院外社会团体服务,定期承办各类研讨会、进行科研成果展示、推介书刊、举办专家讲座论坛等,让社科院图书馆成为社科学术研究交流中心,成为社科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科研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读者群体的公众化以及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将使得社科院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使信息交流闭塞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公众知晓度随之提高,社科院图书馆也将展示出专业和具有活力的品牌新形象。
4 结语
长期以来,社科院图书馆都是藏在深闺人未知,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都不高。各地社科院争创新型智库给社科院图书馆重新起飞和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契机。以得天独厚的馆藏优势作为基础,借助新媒体力量,创新理念,抱团发展,打造专业化的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群的品牌形象,才能使社科院图书馆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吴育良,潘志良,韩松林.基于智库理念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以社科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4(3):70-73.
江亚.新时期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探讨[J].图书馆界,2015(2):71-74.
陈红宇,孟若娴.地方文献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7):119-121.
张品.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析[J].河南圖书馆学刊,2008(3):35-37.
何文波.德国国家图书馆2013-2016年文献采访优先战略[J].图书馆建设,2015(8):44-48,54.
龙晨红.大数据时代中部地区省级社科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14(7):114-117.
叶宏.构建图书馆联盟[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9-33.
陈仕吉,史丽文,左文革.e—Science环境下复合数字对象研究[J].数字图书馆,2009(2):33.
王曼.加强社科院图书馆联盟 促进系统内资源和服务重组与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284-287.
王莺. “云”时代社科院图书馆协同模式构想[J].河北科技图苑,2013(4):51-69.
张雅男.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面向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研究:以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64-167.
王燕红,盛兴军. 《鲜活的知识——大英图书馆2015-2023》战略规划报告的启示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6(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