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岩
(黑龙江省克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黑龙江 克山 161600)
目前养殖场中犊牛和小牛的线虫感染时有发生,危害严重,应给予重点关注。线虫种类繁多,可单独感染,又能混合感染,犊牛临床表现以消瘦、贫血、水肿、下痢为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地预防本病,除了采用驱虫用药外,还要让畜主了解该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发生地点,做到防控结合,通过控制养殖场内小牛的寄生虫感染,加强饲养管理手段和驱虫药物的使用,彻底消灭寄生虫。
皱胃线虫主要有奥氏奥斯特线虫、艾氏毛线虫和普氏血矛线虫(棕色胃蠕虫)。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幼虫需在深秋和早冬以受阻状态存在宿主体内长达数周至数月,直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发育成熟。在南方地区,幼虫需在春天时以受阻状态存在,最后在夏末或秋初成熟。奥氏奥斯特线虫低活力的生物特性是为了避免虫卵和幼虫阶段暴露,并不有助于寄生虫的存活。在皱胃壁,低活力的幼虫显然是不能被免疫系统清除,即使在成年牛内受阻状态的幼虫从皱胃胃腺出现,伤害较大,产生极其严重的皱胃病理变化,像大家熟知的Ⅱ型奥斯特塔格线虫病。L4阶段受阻幼虫大量的成熟并出现引起急性厌食、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以及严重的腹泻,由部分细胞机能障碍和增生导致皱胃黏膜受损。死亡率高,流行性低。结果是大量增厚引起结核状皱胃壁,病理学专家用摩洛哥的皮革来描绘整个损伤。受阻幼虫对很多常见的驱肠虫剂有抵抗作用。Ⅰ型奥斯特塔格线虫病是更典型的线虫感染,大量的幼虫要>3周的时间才能在小牛体内成熟。Ⅰ型感染发生在放牧高峰期,会导致犊牛腹泻、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或是增重不良。
帕莱斯血矛线虫在牛中不常见,但却是致病性的,因为吸血会导致犊牛严重贫血。艾氏毛圆线虫会损伤皱胃黏膜,导致低蛋白血症、消化改变、机能防御以及腹泻。筒线虫属存在于皱胃和前胃,但并不是主要病原。小肠线虫包括毛圆线虫属、古柏线虫属、细颈线虫属、仰口线虫属、犊弓首蛔虫以及其他寄生虫。仰口线虫属和古柏线虫属是吸血类线虫损害肠道黏膜并产生贫血。细颈线虫属是特别坚硬的温度抵抗型寄生虫,数量大时可引起牛群腹泻。
大肠线虫包括辐射食道口线虫、绵羊夏氏线虫、褪色毛首线虫和鞭虫属,能引起牛结肠和盲肠并发的炎性反应。这些炎性反应伴随后来的小结节形成,出血引起的肠道炎症导致犊牛腹泻、体重下降以及低蛋白质血症。随后长期的病理变化以及整个或部分的免疫低下致使辐射食道口线虫坏死或钙化。这些慢性损伤在犊牛肠浆膜上特明显,相应的寄生虫标记为结节蠕虫。长期的辐射食道口线虫损伤可引发肠套叠,因此专家称损伤会破坏或改变正常肠道活力。鞭虫集中寄生在牛盲肠内,会引起小牛犊的严重腹泻。
任何寄生虫的感染,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群体中的某些动物身上表现出来。但是,群体中的所有动物都有潜在的感染风险,牛群也不例外。当牛群受到线虫轻微感染时,只是阻碍小牛犊的正常增重,不会引起临床症状。牛群受到中度感染后,一些月龄小的牛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被毛紊乱、食欲下降、低蛋白质血症和贫血。重度感染出现急性症状,整群牛几乎都被感染,整体表现出食欲下降与体重下降一起发生。牛感染后的发病症状是由线虫的类型决定的。例如,Ⅱ型棕色胃虫病,群体中有些牛表现为急性低蛋白质血症、严重腹泻以及食欲不振,每年的发病时间与非典型寄生虫疾病不同。如果主要是血矛线虫属、仰口线虫属或是古柏线虫属的感染,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贫血。
通过区分粪便中的蠕虫卵或是幼虫进行鉴别确诊,其与线虫症状一致,并排除其他感染或是中毒症状。当腹泻是主要症状时,要排除沙门氏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球虫病和中毒引起的腹泻。
减少养殖场寄生虫卵及其幼虫的污染是控制本病的重点。对小牛犊进行清除寄生虫处理,3~6周后再次处理(如果用的是伊兰菌素,3~8周后再次处理)。在成年母牛排出的虫卵污染养殖场以前,这样的方案能减少食源性蠕虫,第二次的处理能清除食源性的过冬虫卵污染。两次处理有助于遏制L3阶段的寄生虫,这在北方牧场的夏末秋初经常发生。L3阶段的虫卵从粪便转移到植被上,潮湿的夏天比干燥的夏天发生得早,在北方的秋天达到最大量。使用驱虫剂可以消灭大部分主要线虫,广谱的驱虫剂效果更好,能最大限度清除各种线虫。使用除虫药物和控制养殖场内寄生虫对小犊牛是绝对有好处的,但是对泌乳母牛要慎重使用,应考虑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