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双,王廷斌,于兴全,黄美静,石 莹
(1.黑龙江省方正县畜牧总站,黑龙江 方正 1508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家畜繁育指导站,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胎衣不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宫感染的程度。未发生并发症的胎衣不下病例其后果并不严重,只是带有臭味的胎膜影响挤奶,但55%~65%的病例出现暂时性食欲降低和产奶量减少。在一个早期对胎衣不下发病率进行的很重要的研究中,有人研究了44例胎衣不下的致病性,发现产犊后两周内,有31.8%的患牛食欲良好,食欲一般的占54.5%,食欲较差的占13.6%;有88.6%的患牛体重未受影响。
胎衣不下的死亡率在1%~4%,多和伴发子宫炎的严重程度有关。正常妊娠期满后自发分娩而发生胎衣不下的牛,对健康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如果胎衣不下发生在因难产而实施大范围产科救助之后,则可在2~3 d并发严重的子宫炎和毒血症,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但这些病例是否直接由胎衣不下引起还不清楚,因为如果胎膜在助产时除去也可发生上述疾病。
奶牛在产后约36 h还不能排出胎衣时,则胎衣有可能滞留7~10 d。胎儿产出后36 h子宫肌收缩大部分停止,因此如果在此期间胎衣还未能排出,胎儿绒毛从母体隐窝脱离最终只能依赖于细菌的腐烂分解作用。这一过程开始于分娩的24 h内,但需数天才能完成。母体子宫肉阜的自然脱落也有助于随后胎衣分离,因此胎衣的最终排出取决于子宫复旧。胎衣滞留的时间可能取决于几个因素,如胎膜附着区面积大小、子宫的复旧速度、子宫内分泌物的量和开始发生胎衣滞留时已经通过子宫颈的胎衣比例。
胎衣不下本身并不损害以后的生育力,1932年Palmer首次证实了这种现象,他对44头胎衣不下病例和洁净牛群中44头正常奶牛的生育力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牛随后的繁殖记录并无明显差异。目前在临床上基本观点都支持他的研究结果,认为未发生并发症的胎衣不下对奶牛最后一次分娩后60 d以上配种的生育力并无显著影响。因此,胎衣不下的重要性取决于子宫炎发生的程度。1979年Sanda1s等人对加拿大293头奶牛的652次分娩进行回顾性分析,也证实了上述情况。他们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胎衣不下对以后的繁殖性能并无损害,而患子宫炎复合症的牛,无论是否有胎衣不下,都能显著增加空怀天数、每受胎的配种次数、分娩到产后第1次发情的间隔时间以及从分娩到第1次配种的天数,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些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发现,胎衣不下通常可使从分娩到受胎的间隔时间延长25~30 d,使第1次配种的受胎率降低10%~15%,使因不能受胎而被淘汰的机会增加5%~18%。
长期以来,对胎衣不下患病动物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胎衣不下患牛可采取许多措施,包括:徒手剥离、注射子宫收缩剂、治疗子宫炎/子宫内膜炎等,但对胎衣不下本身不进行特殊治疗。
徒手剥离滞留胎衣的方法包括从轻轻用力牵引到强力拉出胎衣以及剥离每个子叶和子宫肉阜。徒手剥离滞留的胎衣表面上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立即除去大量腐烂发臭的胎膜,从而改善挤奶卫生。近些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徒手剥离胎衣对患牛有害。
以前曾普遍采用用力拉出胎衣的方法,但是目前公认此法不可取,强行拉出胎膜可能会损坏子宫内膜,子宫深处的胎衣常会留在里面。如果强行牵引后还有部分胎儿子叶未能从子宫肉阜分离,就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分离,并被作为异物滞留在子宫腔内。同样,徒手剥离胎衣后子宫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变要比保守治疗更高。患牛体温高时应绝对禁止强行牵拉胎膜。此外,强行牵拉胎衣常降低患牛的繁殖性能。
目前推荐的徒手剥离方法是,牛在产犊后96 h内不应进行检查,即使要尝试徒手剥离胎衣,动作也要轻柔。理想状态下,当胎衣从肉阜上自然分离以后,可从生殖道轻轻拉出胎衣,而对于多数动物而言,胎衣会在96 h内从肉阜上自然分离。1986年Roberts曾认为,如果胎衣从肉阜上分离需要10~15 d,那么就应该等其分离后再清除。即使对胎衣不下实施最轻微的干预,徒手剥离胎膜也没任何好处。
人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减少胎衣不下的发生,或是一旦发生胎衣滞留就用催产素或PGF2α加快胎衣排出。但即使先注射雌激素类药物使子宫致敏,催产素治疗的疗效也很小,甚至无任何有益作用。PGF2α及其类似物也被用作子宫收缩剂促进胎衣排出。研究表明,使用PGF2α比使用催产素更普遍。前列腺素通过直接作用于胎盘突而促进胎膜的分离,而不仅仅是发挥收缩子宫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产犊后不久(1~12 h)使用PGF2α有益,但越来越多的人一致认为使用PGF2α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