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69)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卡氏住白细胞虫或沙氏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的血液细胞和组织细胞内所引起的疾病;鸡绦虫病主要是由四角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和有轮赖利绦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鸡线虫病的常见病原有蛔虫、异刺线虫、小钩锐形线虫、旋锐形线虫、有轮毛细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等,其中以蛔虫最常见。本文从症状、病变、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本病影响产蛋鸡的生长发育及产蛋性能,甚至引起死亡。本病的传播媒介是吸血昆虫蚋和蠓,故流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常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与病变。通常潜伏期为6~10 d,病鸡初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下痢,粪便呈绿色。特征性症状是死前口流鲜血,贫血,鸡冠和肉垂苍白,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成年鸡感染后病情较轻,发育受阻,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剖检病死鸡可见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肿大出血,尤其是肾、肺出血最严重;胸肌、腿肌、心肌和肝脾等器官上出现白色小结节,针尖至粟粒大小,与周围组织有显著的界限。肠黏膜有时有溃疡病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采备、涂片、姬氏液染色,压片镜检,也可确诊。
预防与治疗。在本病流行季节,对鸡舍内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乙胺嘧啶等药物进行预防。如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治疗。可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按0.05%饮水2 d,后用0.03%继续饮水2 d;也可用磺胺二甲氧嘧啶0.000 4%+乙胺嘧啶0.000 04%混饲,1周后改用预防量;克球多,按0.025%连续混饲;氯苯胍,按0.006 6%混饲3 d后,改用预防量。
本病多见于放养或地面平养的鸡群。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17~40日龄的鸡易感性强。本病传播中需蚂蚁、蝇类和甲虫等作为中问宿主。
症状与病变。虫体积聚成团,导致肠阻塞,甚至肠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神经症状。临床常见粪便稀薄且有黏液,食欲降低,渴饮增加,迅速消瘦,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头和颈扭曲,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或停产,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对病死鸡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出血,肠腔内含有大量黏液,恶臭。棘沟赖利绦虫寄生时在十二指肠壁上有结核样结节。肠黏膜下附着虫体。
诊断。根据鸡群的临床症状,粪便检查可见虫卵或节片,或剖检病鸡发现病变与大量虫体即可做出诊断。感染的赖利绦虫种类可依据虫体头节上的吸盘或顶突予以鉴别。
防治。第一,定期杀灭鸡舍内外的蚂蚁和其他昆虫;幼年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定期驱虫;保持鸡舍和运动场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并无害化处理。第二,治疗或预防性驱虫可选用药物:硫双二氯酚100~200 mg·kg-1体重,1次口服;丙硫咪唑15~20 mg·kg-1体重,1次口服;氯硝柳胺50~60 mg·kg-1体重,1 次口服;吡喹酮 10~15 mg·kg-1体重,1次口服。
3~4月龄鸡易感线虫病。在地面饲养的情况下,常感染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
症状与病变。幼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委顿,鸡冠苍白,贫血,下痢和便秘交替,有时粪中有带血黏液,甚至死亡。成年鸡多属轻度感染,不表现症状,但产蛋量下降。因蛔虫多寄生于小肠,其幼虫侵入肠壁,形成粟粒大的寄生虫性结节,常引起肠黏膜水肿、充血、出血等,甚至发生萎缩和变性。大量成虫积聚于肠道,引起肠道阻塞、破裂和腹膜炎。鸡异刺线虫寄生于盲肠,引起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增厚,间或有溃疡,肠腔内可见白色针状虫体。小钩锐形线虫寄生于鸡肌胃角质层下,引起胃黏膜的出血性炎症,肌层形成干酪性或脓性结节,严重时肌胃破裂。旋锐形线虫寄生于鸡腺胃黏膜,引起腺胃肿大2~3倍,黏膜显著肥厚,充血或出血,形成菜花样的溃疡病灶,聚集的虫体以前端深埋在溃疡中,不易从黏膜上分离。有轮毛细线虫寄生于鸡嗉囊和食道,引起食道和嗉囊出血;膨尾毛细线虫寄生于鸡小肠,引起出血性肠炎,黏膜肿胀、溶解、脱落和坏死。
诊断。第一,生前诊断可采用漂浮法粪检虫卵。鸡蛔虫卵与鸡异刺线虫卵相似,应注意区别。第二,死后剖检,发现虫体和相应病变可做出诊断。
防治。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成年鸡与雏鸡应分开饲养,防止雏鸡感染;鸡舍和运动场的粪便应及时清扫,并作堆积发酵处理;出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整个群鸡作预防性驱虫。第二,治疗或预防性驱虫可选用药物:左咪唑20 mg·kg-1体重,1次口服;丙硫咪唑25 mg·kg-1体重,1次口服;甲苯咪唑30~100 mg·kg-1体重,1次口服;丙氧咪唑40 mg·kg-1体重,1次口服;驱蛔灵(枸橼酸哌嗪)150~200 mg·kg-1体重,1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