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清
( 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伊春 153031)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属的细菌引起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病变态性疾病和职业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此我国将布病列为危害严重的主要重大动物疫病之一。近年来布病频繁流行,发病有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本病关系到人类、动物和生态的3个主体,应采取各个有关部门共同协讯的策略来防控布病。贯彻以畜间免疫、检疫、淘汰病畜和培育健康畜群为主要措施。
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20个生物型。分别是羊布氏杆菌、牛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属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本菌为小球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胞,仅S型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是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对外界抵抗力一般不强,对热敏感,煮沸后可立即死亡;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但牛布氏杆菌在粪水中生活力很强,>4个月大部分菌仍然存活。布氏杆菌感染动物后,4~5 d血液中即出现凝集抗体。布氏杆菌在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因素作者下,易发生变异,毒力和抗原性也可以改变。羊型菌比牛型菌和猪型菌更易变异。布氏杆菌在抗原性上也存在交叉,如猪、羊、马也可自在感染牛型菌;而羊型菌也可感染牛和猪。
易感性:多种动物和人都有易感性。如羊、牛、猪、水牛、鹿、骆驼、野猪、马、犬、猫、鸡、鸭及一些啮齿类动物等,已知有60多种动物都可自然感染本病,其中以牛、羊、猪最为常见。人对羊布氏杆菌最易感,对猪布氏杆菌次之,对牛布氏杆菌易感性最低。
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已感染本病的妊娠母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的布氏杆菌随着胎儿、胎衣和胎水排出, 最危险的传染源。流产后阴道分泌物及乳汁、尿液中都含有布氏杆菌。已感染的公牛其精液中也含有本菌。
传播途径:主要途径是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经皮肤、粘膜和眼结膜感染,交配和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感染。
流行特点:当牛刚发生本病时,呈地方流行性,开始有多数流产,以后逐渐除低呈慢性病状,如关节炎、子宫内膜炎、母牛水孕等或症状不明显,当有新牛补充时,又会引起急性病例,造成流行。
本病主要侵害牛的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导致流产,不妊,睾丸炎和多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为特征。母牛子宫绒毛膜充血,呈暗紫色并有坏死灶,表面覆有黄灰色脓液。胎衣明显增厚,并有黄色胶样浸润。公牛精囊、附睾组织有炎症,并有坏死灶,睾丸显著肿大,切面有坏死或化脓情况,被膜与浆膜层粘连。阴茎红肿,其粘膜上附有小硬结节。
细菌学诊断:无菌采集流产母牛的阴道分泌物及流产胎衣、胎儿胃内容物、肝、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涂片,以沙黄-美蓝(或孔雀绿)染色,镜检,布氏杆菌呈红色,其他菌或组织呈蓝色或绿色。
血清学检查:常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操作方便、快捷,适于大群筛选检疫,但易出现假阳性。试管凝集法特异性高,较准确,但操作麻烦费时费力。通常先用平板法,检出阳性者再用试管法复检,这样操作确诊比较准确。
发现病牛不提倡治疗,建议直接淘汰处理。对其他牛群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进行防范。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时必须经检疫、隔离2个月,检疫两次认定无病后才能进行合群或配种。定期检疫、净化牛群,淘汰阳性牛消灭传染源。对疑似反应的牛隔离饲养,每月检测1次,2~3次后可6个月检测1次,直到无阳性者,才可认定为无病牛群。切断传播途径,草场,牧场,水源要分开,设专人放牧管理。对每次流产的胎儿、胎衣、胎水等流产物要妥善处理、消毒;乳及乳制品要经70~80℃加热30 min或煮沸后利用。定期免疫接种 认真落实防疫体系,逐步控制和消灭本病。要定期对健康牛接种疫苗,或疫区内经多次检疫为阴性牛群可做疫苗接种。加强消毒、灭鼠杀虫工作。牛群每次检疫淘汰病畜后,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消毒。严禁非自家牧场车辆进入牧场,自然车辆出入牧场都要消毒。工作人员进出牧场都要消毒、更换工作服等。加强环境的灭鼠和杀虫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注意防范职业性感染,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普及本病知识,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识知程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凡在牧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工作者及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防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