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华
( 黑龙江省穆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穆棱 157500)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性坏死性肝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雏番鸭发生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为病鸭食欲废绝、怕冷、脚发软和腹泻,病理变化为肝脏表面和实质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灰白色小点或花斑点,故又称“花肝病”。
本病的自然潜伏期为5~9 d,人工感染时约4 d,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本病可通过滴鼻、饮水、肌内和爪垫注射、同居等感染。本病多发于7~45日龄雏番鸭和雏半番鸭(<2周龄的番鸭易发),其他品种未见感染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率在20%~60%,有时可达90%,死亡率在10%~60%。本病若与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或番鸭细小病毒病等并发或继发时,病情加重,死亡率更高。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天气骤变、饲养密度大、养殖环境恶劣及其他应激因素存在时,均会诱发本病。
病番鸭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无光泽,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病番鸭全身乏力,两脚软弱无力,部分鸭趾关节或跗关节肿胀,多蹲伏。病番鸭怕冷,常扎堆;腹泻,拉白色或绿色稀粪,脱水,迅速消瘦,衰竭而死。病愈鸭较消瘦,生长速度受阻。
特征性的病变部位是肝脏和脾脏。病死番鸭肝脏稍肿胀,呈暗红色或深褐色,质脆,肝表面及实质内有散在或弥漫性、大小不一、白色至灰白色的坏死性小点或斑点。病死番鸭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脾脏表面或实质内有大量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灶,呈“花斑”脾;部分病死鸭的脾脏不肿大。病死番鸭胰腺一般不肿大,有细小出血点,间或有灰白色坏死点。病死番鸭肾脏充血、出血,呈斑驳状,局部有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散在。病程稍长的病例,常见有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肠壁粘连、变薄,内有泡沫样物,泄殖腔中有白色糊样粪便。
与禽霍乱的鉴别:禽霍乱肝脏表面有数量不等、边缘整齐、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灰白色的坏死灶稍突出于肝被膜表面;心冠脂肪出血;其他器官浆膜和黏膜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但脾脏和胰腺等器官无灰白色小点。据此可以区分花肝病。
与副伤寒的鉴别:副伤寒病鸭严重腹泻,肝脏肿大,肝表面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散在,肝脏呈红黑色或古铜色,也有呈灰黄色,有时可见条状或点状出血,而花肝病不具有这些特征。
与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鉴别:番鸭细小病毒病以腹泻、喘气、运动失调和出现神经症状、羽毛发育异常、生长迟缓和高死亡率为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特征是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并形成类似小鹅瘟的“腊肠粪”,胰脏呈点状坏死。据此可区分花肝病。
与鸭疱疹病毒性坏死性肝炎(白点病)的鉴别:白点病主要侵害8~90日龄鸭(雏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病鸭常表现出神经症状,肝脏有黄白色的坏死灶,消化道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环。而花肝病消化道没有出血点或出血环特征。
与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3周龄的鸭很少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病鸭病理变化特征是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性斑点。
与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本病病理变化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特征,而无“花肝”特征性病变。将心包液等病料触片,经革兰染色或美蓝染色后镜检,见有多形态小杆菌。据此可区分花肝病。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确保适宜的温度和饲养密度,提高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这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尤其在发病期间或进雏前对场地做好全面、充分的清洁消毒工作;平常加强对番鸭细小病毒病、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种番鸭5~7日龄用灭活苗进行首免,2月龄进行二免,产蛋前15 d进行三免,3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商品肉鸭在10日龄时使用灭活苗进行免疫。发病后,立即对病鸭进行隔离,对死亡鸭只作无害化处理,将病鸭和受威胁鸭隔离分区饲养,对鸭舍内外、饮水工具、饲料器具及人员等进行喷雾消毒, 2次·d-1,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肌内或皮下注射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剂量1~1.5 mL·只-1。治疗时配合头孢噻呋钠、硫酸头孢喹诺、头孢克肟、阿莫西袜、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抗菌药,能有效缓解病情并迅速控制细菌病的继发感染,可降低死亡率。抗菌药物饮水或拌料。① 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联合用药:氟苯尼考100 g+多西环素200 g。混饲,拌料1 000 kg,连用3~5 d。② 头孢克肟与单诺沙星联合用药:单诺沙星100 g+头孢克肟100 g。混饲,拌料1 000 kg,连用3~5 d。③ 盐酸环丙沙星、维生素C可溶性粉:100 g,包括环丙沙星5 g+维生素C 5 g。40~80 mg·L-1水(以环丙沙星计),连用3~5 d。④ 盐酸环丙沙星与舒他西林联用:环丙沙星5 g+舒他西林5 g。混饲,拌料40~50 kg。中药辅助治疗。板蓝根,3~5 g·只-1;板蓝根20 g,大青叶10 g,水煎取汁,供200只鸭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