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光辉,刘 正,张双琴
(1.余姚市人民医院;2.余姚市康复医院,浙江 余姚 3154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其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合理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但手术后经常观察到肌肉萎缩,肌肉力量下降甚至髋关节不稳定。为研究全髋置换术后髋部肌肉的功能,本研究使用等速肌力测试来评估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侧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以期能为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定量评价指标供临床参考。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2-73岁,平均64.76岁。手术后4-6月进行等速测试,平均5.2个月。入院诊断: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坏死5例,骨关节炎11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手术入路均为后外侧入路,使用的人工股骨柄均为生物型股骨柄。患者均无严重心肺疾病,无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前均先拍片等检查排除人工关节松动等情况。
测试仪器采用BIODEX S4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操作软件为 BIODEX4.59 版本。在测试之前校准仪器,并且常规5分钟热身运动使受试者熟悉测试程序。按说明书要求,设定向心收缩模式,角速度60°/s 。测定双侧髋关节屈伸(设定关节活动范围0°-60°)、外展内收(设定关节活动范围0°-45°),重复10次。测试时先健侧,后患侧。
测试过程中采取下列措施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髋关节内收不超过身体中线,内旋不超过中立位。
测试30例患者非手术侧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时各自的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与手术侧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时各自的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做对比。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情况。
测试指标:力矩峰(Peak Torque,PT),总功(Total Work,TW),平均能量(average power,AP)。对所得数据做配对资料t检验,应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
30例患者手术侧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时各自的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与非手术侧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时各自的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对比具体如下(见附表)。
附表 全髋置换术后双侧髋部肌群功能 ?对比
注:手术侧与非手术侧进行统计比较,*P<0.05
目前,国内在康复医学中对等速肌力测试技术的临床研究很多 ,而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部肌肉力量评定中的研究很少。Rossi等[1]在术后2个月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对11例行全髋置换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术前相比,手术侧髋关节伸展肌力和屈曲肌力分别增加了50%和27%。Horstman等[2]研究发现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术后9 周进行等速训练,于术前相比伸展肌力和屈曲肌力分别增加83%和52%;术后6个月再次测试发现髋关节伸展肌力和屈曲肌肌力分别比术前增加118%和90%。然而,从术后9周到术后6个月,髋关节伸展肌力和屈曲肌力只增加了20%和25%。可见,由于手术前髋周疼痛,患者不敢活动过多,不敢负重行走,最终引起患肢废用性肌肉萎缩。这导致髋部肌肉力量下降,屈曲及伸展肌肉力量之间不平衡。因此,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患髋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尤其是外展肌的力量训练。
运用等速肌力测试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具有定量、准确、可靠及安全的优点。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等指标在等速肌力测试研究中常用来评定髋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情况。有的学者衡量肌肉的耐力水平采用疲劳指数,也有认为更能反映肌肉的耐力水平的是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因此,在研究中选择用力矩峰值,总功值和平均能量值三个指标来评价髋关节周围肌群的功能指标。
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具有安全性高、效率高和多重运动速度的特点。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评价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和指导进行专项训练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能够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髋部肌群功能情况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对针对性强、设计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手术侧髋周肌群屈曲、伸直和外展运动时的力矩峰值、总功值及平均能量值等指标与正常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增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康复训练,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