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观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维度

2018-03-17 17:20黄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黄刚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幸福生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幸福生活观视域下从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五个维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学会感受幸福、真正拥有幸福和乐于传递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幸福生活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五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96.03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1],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理应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新媒体、校园文化、关怀教育、意识形态安全、创业教育、需要理论等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但是从“幸福生活观”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的还非常少。对大学生进行“幸福生活观”教育,让每个大学生能够幸福地生活,得到幸福的生活恰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因此,把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学会感受幸福、真正拥有幸福和乐于传递幸福的能力,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基本内涵

1大学生幸福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高素质社会群体,他们是否幸福,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幸福的含义同幸福本身一样,是一个抽象的、主观的概念,不同的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身体状态、交友状态、就业状态、家庭和社会背景等都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大学生幸福的含义,就是指他们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感受到被关心、理解和支持,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并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奋斗。

2大学生幸福生活观

不同的大学生对待幸福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也是多元化的。总的来说,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是指大学生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主要由幸福感指数、幸福生活的方式和对待幸福的观点和看法组成,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的反映。幸福生活观一经形成,短期内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左右着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决定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质量。

3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上少部分人推崇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的幸福观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幸福生活观的看法,极易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幸福生活观,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亟须教育和引导。正如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所言:“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生活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学会感受幸福、真正拥有幸福和乐于传递幸福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方式去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追逐梦想,勇于担当,对幸福生活观的理解是健康、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然而,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发展、家庭熏陶、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社会思潮等多元影响,导致幸福感淡化、缺失,幸福生活观偏颇甚至扭曲的现象,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第一,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起点和基点。父母所传递的幸福观念和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重视对孩子在幸福生活观等方面的合理引导。因此,很多大学生对于幸福生活观的理解非常肤浅,不会生活、不懂生活,没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缺少合理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对生活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容易形成错误的幸福生活观。

第二,社会原因。90后大学生正处于国家深化改革的机遇期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期,极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幸福的目标和理想持怀疑态度,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创造幸福?

第三,学校原因。目前高等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很多高校以学生的英语计算机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毕业率等指标衡量教育质量,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全面发展,脱离了教育的本源,即讓学生幸福。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定的期望值与大学生学习效果完成的达成度,达成度越高,实效性越好,反之越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泛政治化、泛知识化,缺乏对大学生的幸福关怀,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育模式以理论性灌输为主,教学形式生硬、僵化,缺乏多样性,教学内容枯燥、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时代脱节,很难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整体不高,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怀疑态度和抵制情绪。因此,从大学生幸福生活观视域积极思考和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3]。

四、幸福生活观视域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维度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生活观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一个充满包容、理解、尊重和平等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充满感恩,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正确感知和体验幸福,并会主动去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在一个粗暴、冷漠、自私,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对生活充满悲观消极情绪,对社会充满敌对,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幸福,积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父母要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学习、生活的榜样;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养成独立自主、顽强不息的性格;要培养孩子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

2社会教育是方向

当今社会的发展早已打破了大学校园围墙的阻隔,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善其身,社会风气、社会思潮、政治局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无不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正确幸福生活观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方向作用。全社会都要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层面要积极倡导整个社会关注幸福,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切实在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中发挥方向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各类社会机构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充分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影视剧院等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幸福生活观教育,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正面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幸福生活观。

3学校教育是重点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生活观。学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幸福的本质,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领大学生正确理解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成功与挫折,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打造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营造大学生幸福生活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书香校园、诵读经典”“我的青春故事会”“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博物馆,举办专业文化系列讲座等专业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氛围的熏陶中形成专业价值观,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融入社会,鼓励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自我,理解幸福,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友谊,感知幸福,在体育锻炼中磨炼意志,体验幸福,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价值,创造幸福。

4教师教育是导向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培养教师的幸福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教师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感受到幸福。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是人感到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好教师的各种后顾之忧,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是让教师在精神生活追求上感受到幸福。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只是解决了教师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工作的源动力,学校还需要解决教师的精神需求,要让教师在被认可、理解、尊重中感受到幸福。因此,学校要构建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搭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关心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加教师进修、培训等学习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师考评、晋升机制,为教师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5学生自身是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大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除了接受家庭、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幸福生活观教育之外,自身对幸福涵义的正确理解,对幸福生活观的认同和实践是最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科学制定幸福目标。认真学习是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幸福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努力学习,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追求幸福、感受幸福,最终获得幸福。

二要正确理解影响幸福的几种关系。要正确理解挫折和幸福的关系。追求幸福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有痛苦和失意,但这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获得真正幸福的必由之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要正确理解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追求金钱、拥有金钱是每个人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金錢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贫穷不等于不幸,富有也不等于幸福。大学生要克服拜金主义,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在珍惜拥有和学会感恩中体验幸福;要正确理解爱情和幸福的关系。大学生要把学习放在首位,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要懂得爱是一种责任和奉献,要把爱情融入到个人成长成材的目标中,要让爱情成为自身奋发向上、学业有成的力量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3—374.

[2]屈春芳.大学生幸福观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65—66.

[3]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80—87.

[4]张明菊,张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两个维度[J].社会科学家,2013(10):114—116.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实效性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