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而德育归根到底就是做人教育,是人性的修炼。德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笔者不断研究,开拓出一条 “八项修炼”德育新路,这是一条用智慧奠基、爱心照亮的“修炼”之路。
修炼“诚信”之身,打造人生名片。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公共义务。社会要建立诚信体系,必须从教育抓起。一是教师要带头示范,让学生接受诚信。要按照师德要求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入手,严以律己。二是活动教育,让学生感受诚信。可将诚信故事整理编辑成册,或深情讲述,或精彩演绎,使学生自我反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还可以举行道德讲堂活动,观看诚信宣传片,召开诚信主题班会,组织志愿者回报活动,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信,建立诚信档案,宣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学习诚信典范,践行诚信美德。三是家校合作,让学生关注诚信。在家庭、社区中以学生为辐射,开展“我是诚信宣传员”“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互讲诚信,共建诚信家庭,同造诚信社区。
修炼“习惯”之为,奠定人生基石。陶行知曾经说过: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地为成绩而教学,为教而教,而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上来。一是要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要努力在育人环境上下功夫,尽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成为学生无声的教育力量。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良好习惯培育重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生良好习惯标准》,每月确定一个习惯教育内容。三是做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坚持每日每周的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评价,利用《小学生“好习惯”评价手册》对学生进行统一评价;通过“校园之星”和“好习惯小标兵”的评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一伸手,一弯腰”“我为班级添光彩”“好习惯伴我行”“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五是培养学生骨干,对部分习惯较差的学生进行结对子强化训练,促进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修炼 “礼仪”之行,培育文明素质。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一是要抓礼仪常识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和礼仪行为两大方面,主要包括语言、举止、仪容仪表和场所礼仪等。二是讲究教育方法。礼仪教育是心灵沟通的教育,要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领悟发现;少用说教,不用反面语言。如,在礼仪教育的初期见到学生可以主动和他打招呼,而不是给他下个“没礼貌”的结论而放弃;学生说脏话时要善意提醒他注意使用文明用语提高个人魅力,而不是大声训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在帮助他,让他进步。学生偶尔有不良行为时应善意悄声提醒,强调某种现象和行为时不点名,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愿意接受礼仪教育。三是渗透传统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举行 “火眼金睛大搜索”活动,让学生从校园、家里、公共活动场所搜索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能及时制止;还可以进行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让他们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使者,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修炼“感恩”之心,强化责任担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一是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把 “二十四孝”故事编辑成册,通过广播站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将孝敬父母的美德发扬光大。可以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组织学生写“亲情信”,制作感恩卡,使父母与孩子的心更加贴近。同时推广《感恩的心》手语操,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学会坚强。二是要关注现实,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以給学生定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今天我当家”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还可以让学生讲“老师早”、“老师好”、“您好”、“您早”10字文明用语。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争做老师的小助手,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感谢老师。
修炼 “书香”之气 ,开阔视野。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让学校成为师生阅读的乐园,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种下爱读书的种子,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一是要创设书香环境,营造读书氛围。在教室开设开放式图书角,由学校图书室定期更换图书;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阅读需要,让教师、学生提供书单,学校统一购买,丰富学校藏书;布置舒适、优美的阅览室,让读书成为享受。二是实行书香引领,引发读书情趣。开设大小阅读课,开发《诗歌美文精品选读》的校本课程,确定校园“读书日”,创建“书香班级”、“书香办公室”、“书香教师”、“书香家庭”,评选阅读“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三是搭建书香舞台。开展图书借阅排行榜活动,举行读书感受分享活动,举办读书知识竞赛、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把读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让读书充满乐趣。
修炼“实践”之旅,培养综合能力。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可以开展以环境、人口、发展为主题,以文化、艺术、社会、生活为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如,到军营中,感受铁的纪律;到社区,体验百姓生活;去农村,参加田间劳动;去工厂,了解生产流程;亲近湿地,感受自然魅力。学生在深刻的社会体验中,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品格,增强了责任感。
修炼“心育”之道,培育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学生的诉说,用心引导学生,为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是利用好心灵辅导的网络平台。我们在校园网“心灵之约”栏目下设有“悄悄话信箱”和“网上心理咨询室”。在“悄悄话信箱”里,向全校学生公布的心理咨询邮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开通“师生博客”,拓宽了“心育”渠道。在“师生博客”中设有“学生论坛”、“教师论坛”和“家长论坛”三个板块。在每个版块中我们都不定期的发主题帖。根据主题贴的内容,大家在网上展开讨论,接受信息,资源共享。
修炼“家校”之桥,拓展教育空间。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令家长困惑的问题。把家长“请”进学校,通过同堂学习,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现状,找到了自己与孩子间的“差距”;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等,通过同台表演、同场比赛、同时娱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家庭,为家庭的学习注入崭新的活力。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使家庭的学习具有了“开放”、“互动”、“丰富”“持续”的特点;组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走近孔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民族精神托起‘两弹一星”系列课题研究,通过一起查找资料、访问调查、摄影摄像、整理总结,努力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