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琴, 赵玉桃, 孙海燕, 李海芳, 丛爱华, 常纪茹, 曹书兰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妇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为各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尤其是ICU重症监护的患者、肿瘤化疗患者、长期胃肠外营养液支持的患者类型, PICC的应用有效节省了治疗和护理的时间,方便了操作[1]。随着妇科肿瘤患者的增加,化疗也成为妇科肿瘤患者的重要诊治手段之一,但受穿刺技术、穿刺条件、化疗方案等的限制,妇科肿瘤患者PICC置管率受到一定限制, PICC置管过程中的导管异位一直以来是影响后续治疗的重要问题,若导管尖端位置置入深度、位置不正确,不仅会减少导管的使用寿命,更会增加静脉血栓、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反而延误患者的治疗[2]。近年来随着PICC置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总结,显示B超引导下心电图定位在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对该技术在妇科肿瘤患者的应用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妇科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为(42.96±4.09)岁。纳入标准: 符合PICC适应证,需置管3 d及以上的患者; 年龄超过20岁的患者; 无精神类疾病,依从性、配合度较高的患者; 体表心电图为窦性心律的患者[3]。
1.2.1 仪器及材料准备: ① 仪器选择: 心电监护仪选择迈瑞PM-9000型号,采用该仪器5导联模式,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 超声系统选择Mindray的DP-20超声引导系统。② 材料准备: 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准备适宜患者使用的赛力捷(美国昊朗公司的高压注射型) PICC导管、导针套件、插管套件、注射器具、注射药品(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无菌手术服、无菌纱布及治疗巾、电极片、输液器等[4]。
1.2.2 静脉评估: 患者取平卧位两侧手臂外展、外旋,充分暴露可视性血管,捆扎止血带以视觉、触觉等初步评估患者静脉血管条件: 0级,血管饱满,触感真实,肉眼可见凸起,柔软度弹性度佳; Ⅰ级,肉眼可见略凸出,触觉感知清晰,血管无硬化症状、用力触碰易滑动; Ⅱ级,肉眼可视度不高,触觉能够感知血管,有硬化现象,稳定性差; Ⅲ级,血管硬化明显甚至塌陷,稳定性差易滑动[5]。对于静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需利用超声设备进一步进行血管检查和全面评估,寻找适宜置管的静脉,并且选择最佳穿刺位置,做好穿刺前准备[6]。
1.2.3 心电图定位, B超引导穿刺: 操作前预先测量置入导管长度,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安全操作原则,对患者实施心电图监测,分别于患者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贴上5个电极,调节监护仪的心电图状态,使P波清晰可现,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过程中实时观察P波的变化状况(P波高度达到QRS波的50%~80%表示导管进入上腔静脉; P波与QRS波高度持平表示导管尖端即将进如右心房; 双相P波表示导管尖端已经进入右心房),置管过程应该以缓慢、匀速、轻柔的手法进行[7]。在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撤去针头,缓慢置入导管至适宜深度,一般为15~20 cm, 指导患者转头或轻偏于正对穿刺者的方向,嘱咐患者下颌角贴紧锁骨,辅助颈内静脉压迫,为导管置入提供更为顺畅的条件,确保导管顶部没有误入患者颈部血管中,对于颈部活动不便或有明显躁动症状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由穿刺者或从旁护理人员协助施加一定量压力,此过程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不适的症状,直至超声显示颈内静脉闭合,导管顺利置入[8]。若穿刺过程中,全程心电图P波均无提示,则重新退管调整。
经初步静脉血管评价以及超声检查后的血管条件评估,分析患者实际血管状态; 判定PICC置管效果,包括导管异位率、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平均时间、置管过程出血量[9]。
患者静脉血管状况评估结果: 0级31例(51.67%), Ⅰ级17例(28.33%), Ⅱ级10例(16.67%), Ⅲ级2例(3.33%)。PICC置管效果: ① 异位率。穿刺置管初步完成阶段,经心电图定位、B超检测,其中2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异位率3.33%, 发现异位后立即撤管重置, 2例全部纠正,后无异位现象发生。② PICC置管成功率。6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③ 1次穿刺成功率。53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 1次穿刺成功率为88.33%, 6例患者为撤管后第2次穿刺成功, 1例患者撤管后第3次穿刺成功。④ 置管平均时间。置管平均时间为28.32 min。⑤ 置管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为2.54 mL。
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为患者静脉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诊治水平的日益提高,妇科肿瘤患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而化疗是妇科肿瘤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0-12]。因此对于有PICC置管需求的妇科肿瘤患者,以科学的技术与仪器辅助PICC置管技术的实施,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等状况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仅是促进妇科肿瘤患者恢复和预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医院整体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13-15]。B超引导下应用心电图定位的 PICC置管技术实施,能够实现导管的精确定位,进而在心电图的提示以及B超的引导下正确调整导管头端位置,提升穿刺、置入角度的准确性[16-18]。在PICC置管技术最初实施的阶段,通常置管过程仅凭借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对于静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 PICC置管根本无法实施[19-21]。现今PICC置管技术发展迅速,为保障PICC导管位置适宜,不出现过浅或者过深的状况,医疗机构广泛采用了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B超不仅可以引导穿刺,同时还可以协助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置管后可进行初步异位检查,但仅仅是超声引导对于导管头端位置的判断效果不佳,因此以心电图协助PICC置管定位,通过P波的提示确定导管头端的位置,有效节省了置管时间,降低了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提升了置管成功率,减少了置管异位率,提高了1次穿刺成功率,也提升了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的内涵[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