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燕, 韩惠芳, 吴 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窥镜室, 江苏 常州, 213003)
1994年日本学者Takekoshi等发明绝缘头电切刀(IT刀)对直肠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 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等对直径>2.0 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一次性切除成功。近年来ESD技术在国内外逐步开展,而随着内镜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 ESD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由于ESD能够安全地将较大块的病灶完整、大块地切除,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也较低[1], 对一些早期消化道肿瘤能达到根治效果。本院胃肠中心是由消化科和普外科混合组成,在处理胃肠道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16年1月—2017年6月共开展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ESD手术67例,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共67例,男46例,女21例,年龄24~86岁,平均(61.0±11.8)岁,其中食道病变7例、胃部病变45例、结肠病变15例,术后病理显示良性病变37例、间质瘤7例、恶性肿瘤20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
所有患者接受全麻,术者常规进镜,发现病灶后,染色,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割,剥离病灶,处理创面,止血,取出标本,并根据标本的大小选用不同取出方法,小块的通过吸引通道吸引至标本收集器中,较大的可随透明帽取出,再大的可以通过抓钳取出。术中,麻醉师全程监测患者麻醉状态下生命体征变化,护士熟练递送各种器械,并默契配合操作。
本组中, 6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20例患者恶性肿瘤病理明确后需转外科手术根治者12例,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穿孔, 2例术中转外科行手术修补, 1例经术中钛夹闭合、术后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痊愈。
2.1.1 心理干预: ESD手术为目前国内开展的一项较新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恢复快的优点[2], 对于早癌可作为一种根治性微创手术,且还可作为一种诊断性活检技术。护士必须熟知ESD的治疗目的以及整个操作流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和过程、内镜下操作的优点、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对于进行诊断性ESD的患者,术前应该讲明,若术后病理不是早癌还需实行外科根治性手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并告知本院胃肠中心由消化科和普外科联合组成,具有独特优势,术中出现并发症可方便地中转为为剖腹手术,让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 患者准备: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凝血常规、血型、肝炎系列、艾滋梅毒抗体、心电图等。① 了解患者合并症及用药情况,本组患者年龄偏大,多存在各种合并症,护理人员对患者合并症及其用药必须重视,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必须停药7~10 d方可行ESD。② 常规胃肠道准备,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水2 h, 对于上消化道的ESD, 术前15 min予口服袪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③ 术前用药: 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 mg肌内注射,以减少术中胃肠蠕动和痉挛。④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协助其取合适体位,气管插管者取仰卧位,静脉麻醉者取屈膝左侧卧位,给予心电监护,吸氧3 L/min,右手前臂建立静脉通道,进一步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如为上消化道的ESD,取下患者活动性义齿,预先置好牙垫[3]。
2.1.3 器械及药品准备: 护理人员术前与术者沟通,认真准备不同手术部位所需的器械及手术附件,如奥林巴斯胃或肠治疗镜、德国ERBE公司VIO 200S电外科工作站,手术附件包括IT刀、钩刀(HOOK刀)、氩离子电刀等以及圈套器、异物钳、注射针、金属止血夹、热活检钳、高频电切装置、喷洒管、OLMG合金钛夹、透明帽等。同时备好药品(肾上腺素和100 mL生理盐水)、染色液(胃肠道病变需准备靛胭脂,食道病变需准备复方碘溶液)。置好电极板并确保充分接触。连接好脚踏板开关置于便利医生操作的位置。调节好ERBE电外科工作站电刀模式及输出功率备用,模式可根据操作者习惯及不同内镜切开刀选择,输出功率根椐病变部位加以选择,一般45~50 W, 食道和结肠部位輸出功率稍低,功率过大易造成穿孔[4]。
2.2.1 生命体征观察: 护理人员术中协助麻醉师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特别应协助观察全麻状态下患者的腹部情况,胃肠穿孔气体进入腹腔会使腹部变得膨隆[5]。
2.2.2 器械配合: ESD手术器械主要为喷染、注射、切开、剥离用具和内镜下专用止血工具。配合护士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先期必须熟悉每个操作步骤和每个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术中要做到与医生默契配合,在操作过程中协调快速准确送入电刀、注射药物、调整IT刀和HOOK刀方向等,以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器械的正确应用,可避免一些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如HOOK刀为一前端呈L型刀头的治疗附件,用HOOK刀进行病变部位剥离时,护士应熟悉手术部位的解剖走向,操控好刀尖方向,使用中护士应根据术者指令及时旋转调节钩刀的方向,边缘切开时刀尖应始终沿标记走向不断调节方向; 病变部位剥离时,则尽量使刀尖部分与切缘平行,避免刀尖指向肌层造成损伤; 使用IT刀剥离时应尽量避免刀头垂直指向肌层,特别注意要根据病灶的深浅调整出针长度,以免发生穿孔。在操作空间狭小部位,对刀头方向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在剥离病灶时,可以借助透明帽推开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这样可更好地显露剥离视野,使视野充分显露,从而避免盲视下操作的一些并发症的发生[6]。
2.2.3 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出血和穿孔是ESD的严重并发症,术中发现时应及时处理。① 出血的处理,对于剥离后的创面,先予生理盐水冲洗,如见有活动性出血,一般采用热活检钳和氩离子凝固等止血即可,如为较大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夹夹闭止血,多个止血夹连续应用时更应注意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及时调整止血夹方向,方能达到最佳缝合效果。② 术中胃肠穿孔的发现及处理,护理人员在协助医生改变患者体位以便操作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行食道ESD时如发现患者颈胸部有皮下气肿要考虑食道穿孔,若行胃肠道ESD时患者突然烦躁、腹部变得膨隆明显,要考虑胃肠道穿孔。本组67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出现穿孔, 2例术中转外科手术修补,1例经术中钛夹闭合、术后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痊愈。
2.3.1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应常规禁食、禁饮24 h, 如创面较大或切割较深,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至3 d, 并予胃肠减压,予以静脉补液, 3 d后无并发症,给予温凉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食, 1个月内以少渣饮食为主,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2.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出血和穿孔仍是ESD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现象,并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咽部不适、腹痛、腹胀等情况,如患者主诉腹痛难忍或突然加剧,应立刻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3.3 出院指导: ESD患者出院时,除饮食指导外,医护人员还应关照患者出现胸痛、腹痛、呕血、黑便应尽早来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2~4周来院复诊胃镜或肠镜,观察创面恢复情况,如术中有穿孔而行荷包缝合者,可延长至1个月后复查胃镜或肠镜[7]。
ESD技术随着内镜器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衡量医院内镜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因较高的整块病灶切除率,术后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评估,较低的复发率,患者生存时间的明显延长, ESD已得到普遍认可[8], 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发展的新方向。但随着消化介入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和操作器械日益繁多,腔镜介入相关护理也不再是简单的术中配合,而应成为一种相应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技术,相关护士需经专业培训,精通各类仪器设备及手术附件的使用操作方法,还需参与术前讨论,熟悉整个手术步骤及解剖结构,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从而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顺利手术的有力保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Gotoda T, Friedland S, Hamanaka H, et al. A learning curve for advanced endoscopic resection[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5, 62(6): 866-867.
[2] 袁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护理[J]. 医学信息, 2015, 28(35): 124-124.
[3] 黄军, 郑海伦, 王启之, 等. 微探头超声内镜辅助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291例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12): 2038-2041.
[4] 谢志华, 徐丽.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24): 174-174.
[5] 方崇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1): 34-37.
[6] 洪秀凤, 沈洪章, 王龙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早癌的护理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6): 1-3.
[7] 奚肇宏, 田耀洲, 梅军,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疗效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4): 679-680.
[8] Onozato Y, Ishihara H, Iizuka H, 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s and large flat adenomas[J]. Endoscopy, 2006, 38(10): 98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