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英
(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南昌 330006)
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可用来诊断及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应用广泛[1]。其检查过程需静脉用药全身麻醉,术中及术后2 h需要对患儿进行鼻导管持续给氧。纤维支气管镜术中予鼻前庭给氧,按传统方法其导管给氧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能改善患儿术中缺氧状态,但术后70%患儿容易出现烦燥、哭闹以及术后脸部包块、出血等不适[2]。临床上住院患儿鼻前庭鼻导管1~2 cm给氧即能改善缺氧,维持患儿正常的经皮测血氧饱和度。本研究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儿术中按传统导管长度给氧,而术后将导管给氧长度改为1~2 cm,将其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5—7月于江西省儿童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患儿共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1个月~14岁,均为第一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过程术前空腹4 h,术中实施静脉用药全身麻醉,术中持续给氧,术后给氧、禁食禁饮去枕平卧2 h。对照组术前术后给氧长度均为鼻尖到耳垂的2/3;观察组术中给氧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2/3,术后鼻导管给氧长度改为1~2 cm。
1)比较术后经皮测血氧饱和度;2)比较术后舒适度,观察术后2 h患儿的抓挠吸氧管、烦躁、哭闹等现象为不舒适,无上述现象视为舒适;3)观察术后脸部包块、出血情况。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14±7.65)%、(96.27±6.9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12例、对照组28例出现哭闹、烦躁等现象,提示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76%比44%,P<0.05)。
术后给氧过程中对照组6例(6~9岁患儿)出现脸部包块,包块直径在2.0~4.5 cm,质软,处理方法:即刻拔除鼻导管,改雾化用面罩进行吸氧,4 h后患儿包块均完全吸收,未见其他适。观察组未见患儿出现脸部包块。2组各有1例患儿出现出血。观察组脸部包块出现率低于对照组(0%比12%,P<0.05)。
纤维支气管镜适用于观察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的病变,并可进行活检采样、细菌学、细胞学检查等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3]。本院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过程为全身麻醉,术中患儿血氧饱和度会相对下降,为了保证患儿安全,提高患儿耐受性,选择在术中术后予以给氧处理。氧气疗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措施,也是一直以来最直接、最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症的治疗方法[4]。临床给氧大多采用双鼻导给氧法,朱敏[5]认为,成年人普遍不能耐受鼻导管给氧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2/3,故清醒的婴幼儿或儿童更难耐受。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给氧采用单侧鼻导管插管给氧,是方便从一侧鼻腔进入支气管镜,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操作,鼻导管的长度为患儿鼻尖到耳垂的2/3[2]。术中全麻患儿反应不大,但是,术后麻醉清醒,给氧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2/3下,插入过深,鼻导管末端就会磨损鼻内孔前壁甚至是鼻中隔前上区,此处血管神经相当丰富,易破损出血[6]。鼻氧管道位于患儿悬雍垂后方位置,容易对患儿的鼻腔黏膜产生较大的刺激,产生不适感,并导致鼻腔分泌物的增加,引起患儿的烦躁等[7];术后改为鼻导管给氧长度鼻前庭1~2 cm,不会对患者的鼻腔等产生较大的刺激,进而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对照组主要是学龄期患儿脸部出现包块,包块直径在2.0~4.5 cm,质软。分析因,可能患儿全麻后即使麻醉清醒,但还未完全恢复,氧气的气流持续输入有一定的压力,插入深度较大的情况下,气体进入到患儿的面部及颈部皮下组织之中,导致不同大小包块的出现。观察组无患儿出现脸部包块,提示在适当缩短鼻导管给氧长度之后,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患儿鼻及咽部黏膜的损伤,进而减少皮下包块的出现。术后2组经皮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能够维持良好的患儿血氧水平,可以满足临床给氧的要求。
综上所述,住院患儿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后适当缩短鼻导管给氧长度,即予鼻前庭给氧,可有效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减少脸部包块的出现,并维持正常的血氧状态。